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们国家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情况 ,各种社会矛盾交错在 一起 。一方面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已经成为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 ,还有繁重的民主 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尚待进行 ,复杂的阶级斗争继续存在 。所以 ,把握建国初 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变化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九四九年三月 ,毛泽东在七 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 :“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 ,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 , 中 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 。第一种是国内的 , 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 二种是国外的 , 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个分析对于我们考察建国初期 诸多社会阶级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 给予了基本的指导。(《毛泽东年谱》 下卷 465页)
众所周知 ,从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共产党人取得政权并领导社会经济生活开 始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逐渐突出起来 。如何判断和对待这种矛盾, 关系极其重大 。很容易出现这种倾向 :注意力被这种逐渐突出的矛盾所吸引 ,不能 从复杂交错的阶级关系的全局看问题 ,而把这种矛盾看作主要矛盾 ,把反对资产阶 级当做主要任务 ,急于把资本主义经济搞掉 。一九五〇年四月 ,毛泽东在第一次全 国统战工作会议工商组讨论会的一份发言记录稿上 ,针对其中表露出来的这种倾 向 ,写了几段重要批语 。他强调指出 :我们“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 ,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 。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 争的 ,但必须团结它 ,是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 目的 ”。(《毛泽东年谱》第 1卷 115页)
毛泽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修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的时候 , 回顾建国 初年我国革命发展的历史 , 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的东西是政权 的转变 ,是国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并不是说社会主
义改造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 , 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可以立即在全国一切方 面着手施行了 。不是的 ,那时 , 我们还须在广大的农村中解决封建主义与民主 主义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那时在农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民主主 义之间的矛盾 , 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 因此需要有两年至三 年时间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那时我们一方面在农村实行民主主义的土地改 革 , 一方面在城市立即着手接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使之变为社会主义的企业 , 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银行 ,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和 合作社商业 ,并已在过去几年中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 的措施 。所有这些显示着我国过渡时期头几年中的错综复杂的形象。”(《毛泽东 年谱》 第 1卷 119 页)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土地改革后 ,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业生产力 ,改善 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然而 ,有一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部 分农户由于天灾 、人祸又陷入贫困之中 ,还有一些鳏 、寡 、孤 、独贫困户的困难, 互助组也无力解决 ,导致不少地区的互助组成立不久就瘫痪了 ,贫困农户不得不出 卖刚分得的土地 。毛泽东认为 :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 ,为了阻止农民卖 田卖地 ,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合作化 ,总之他从各个方面强调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九五〇年七月 , 山西省委组织考察组到武乡县进行考察后写出了《山西武乡 农村考察报告》, 同年山西省长治地委也写出了 《关于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 告》。 两个报告持相同的观点 ,认为要解决互助组消沉涣散的问题 ,必须使互助 组增加新的内容 ,才能够有效的增加生产 ,他们建议要把互助组转变成以土地入 股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山西省委在写给华北局的 《把老区互助组提高 一步》 的报告中还主张用增加公共积累 、扩大初级社按劳分配部分的比重这些新 因素 , 限制富农发展 ,逐步战胜农民的自发趋势 ,逐步动摇 、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 础 。当时 ,刘少奇和华北局对山西省委的上述主张持不同意见 ,认为 :巩固互助组
的主要问题是充实互助组的生产内容 ,而不是去动摇其私有的基础 。强调搞农业集 体化 ,那是将来的任务 ,并要以国家工业的强大发展和农业机器的大量使用为条 件 。华北局对山西省委报告的批复和刘少奇的批语以及他在不同场合的讲话都对山 西的主张提出了批评 ,刘少奇认为“ 山西的做法是错误的 、危险的 、空想的农业社 会主义思想 ”。
但是毛泽东不同意刘少奇和华北局的意见 ,并明确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 。从 这里也可以看到 ,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是存在着争论的 。后来 ,刘少 奇和华北局的薄一波 、刘澜涛遵从了毛泽东 ,从而在中央 “ 统一了思想认识 ”, 并于一九五一年九月 , 中央召开的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上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 后又经修改 , 于同年十二月下发各级党委 试行。
毛泽东认为个体农民靠单干增产是有限的 ,必须发展互助合作 ,强调合作比单 干强 。老人家还认为土改后的农村阵地 ,社会主义(即集体所有制)不去占领 ,资 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他指出资本主义也可以增产 ,但时间会更长 ,且是一条痛 苦的道路 ,农民又会两极分化 。他强调 :我们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只能走社会主 义道路 , 即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 。他认为民主革命时期 ,工农联盟是建立在土地 革命基础上的 。在土地革命完成后 ,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此了 。共产党要有新的利 益给他们 ,这就是社会主义 。他指出: 以前那个反地主 、打土豪 、分田地的联盟是 暂时的 ,土改后农民又会发生分化 ,所以只有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农民富裕 起来了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五日 ,毛泽东去河北调研 ,听取邢台县长张玉美汇报全县农 业互助合作发展情况和两个村的具体情况 。得知东川口村一九五二年建村的当年粮 食就增产百分之十二的情况时 ,说 :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 因为这是 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 ,关键是我们领导采取什么态度 。这两个村群众办社的热情很 高 ,思想发动工作搞得也不错 。他接着又说 :看来 ,农业不先搞机械化 ,也能实现 合作化 , 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 。邢台是个老区 ,合作化可以提前 。在合作化 问题上 ,一定要本着积极、稳妥、典型引路的方法去办。(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2 卷 29 页) 同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给中央各部委 、中央人民政府各党组和各
中央局 、分局并转各省市委的通知明确提出 ,经修改后 ,作为正式《决议》 发给全 党实施。
毛泽东始终认为 ,对土改后的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必要 ,而且也是可能 的 。他提出 ,土改后的农民有两个积极性 :一是作为个体经济 、小私有者的农民有 自发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一是作为劳动者的农民又有互助合作并接受共产 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对农民的这两个积极性 ,他虽然也指出不能忽 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的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并且要求在政策上巩固地联合中 农 ,允许富农经济的发展 。但是他更多的是强调作为劳动者的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的积极性 。他强调了革命的不停顿 ,强调了土改后应趁热打铁立即进行对农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2卷 187 页) 而这时共产党在农民中的威信是空前的 ,只要是共产党 、毛主席说的话 ,农民都相 信 , 因为他们认定共产党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
当然 ,毛泽东也强调了办合作社应切合实际 ,应考虑到可能性 , 即条件问题。 包括政治条件 、经济条件和干部条件 。可是在办社条件是否成熟问题上 ,这时也有 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识是刚刚获得土地的 、小私有者的农民在政治上还没有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准备 ,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小农的基础上 ,农业社会主义 改造应该是在工业化之后 。而毛泽东却认为可以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他还提出要破 除没有农业机器不能办社的迷信 。毛泽东指出 :有些人只看见合作化必须有机械 化 ,而没有看到机械化也需要合作化 ,没有看到只有农业增产了才能给工业提供物 质基础 。建国初期 ,工业化的积累还主要靠农业 。他强调没有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 搞不上去 ,就不会有工业化 ,也就不会有农业的机械化 。关于干部问题 ,他强调可 以在发展中去培养 。他严厉地批判了邓子恢“确保私有 ”“搞四大自由 ”的主张是 资产阶级观念(虽然法律上当时规定了保护私有)。(《毛泽东年谱》 第 2 卷 189 页)关于合作化以后社员成分问题 ,毛泽东指出 :在合作社开始推广或推广不久的 地区应该是以贫农 、新下中农(这两者在全体农民中占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 为主体 ,然后才是老下中农、新老上中农以及地主、富农等。
关键时刻 ,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 。一九五五年七月三 十一日 ,老人家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 、市委 、 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题为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的报告 。报告一开头提出对农业合作化的形势估计和指导 方针 ,说 :“在全国农村中 ,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 。我们的某些 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 ,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 ,老是埋怨旁人说 :走快了 ,走快 了 。过多的评头品足 ,不适当的埋怨 ,无穷的忧虑 ,数不尽的清规和戒律 , 以为这 是指导农村中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正确方针 。否 ,这不是正确的方针 ,这是错误的 方针 。 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 ,有些地方已经到来 ,全国也即将到 来 。这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 ,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 义 。我们应当积极地热情地有计划地去领导这个运动 ,而不是用各种办法去拉它向 后退。”(《毛泽东年谱》 第 2 卷 409 页) 报告肯定了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的王玉 坤 、王小其 、王小庞等三户贫农 ,在三户老中农坚决不想再干离社而去时 ,坚持继 续办好农业合作社 。同时指出 ,这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 ,就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 向 。一切个体经营的农民 ,终归是要走这三户贫农所坚决地选择了的道路的 。报告 同时批评了浙江采取的“坚决收缩 ”的方针 ,“是在一种惊慌失措的情绪支配下定 出来的 ”。报告说 ,现在合作社的发展“超过了实际可能 ”,“超过了群众的觉悟水 平 ”,这是不对的 。这些同志看问题的方法不对 。他们不去看问题的本质方面 ,主 流方面 ,而是强调那些非本质方面 、非主流方面的东西 。应当指出 :不能忽略非本 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 ,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 。但是 ,不应当将这些看成为 本质和主流 , 以致迷惑了自己的方向 。我们必须相信:(1)广大农民是愿意在党的 领导下逐步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2)党是能够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这两点是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毛泽东同时强调 ,必须一开始就注重合作社的质量 ,反对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偏 向 。不打无准备的仗 ,不打无把握的仗 。这是我党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口 号 。这个口号也可以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中来 。要有把握 ,就要有准备 ,而且 要有充分的准备 。要在一个省 、一个专区和一个县里面建设一批新的农业生产合作 社 ,必须事前做好许多的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大体是:(1)批判错误思想 ,总结工 作经验。(2)在农民群众中 ,有系统地和反复地宣传我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 政策和办法 。在向农民做宣传的时候 ,不但要解释合作化的好处 ,也要指出合作化 过程中会要遇到的困难 ,使农民有充分的精神准备。(3)按照实际情况 ,拟定全省
的 、全专区的 、全县的 、全区的和全乡的发展农业合作化的全面规划 ,从其中拟定 年度规划。(4) 用短期方式训练办社干部。(5) 普遍地大量地发展农业生产互助 组 ,并且只要有可能就促使许多互助组互相联合起来 ,组成互助组的联合组 ,打好 进一步联合起来建立合作社的基础 。有了这些条件 ,就有可能使合作社发展的数量 和质量统一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但是还要在一批合作社建成以后 ,跟着就去进 行整顿工作 。看一批合作社建立起来以后能不能巩固 ,第一就看建社以前的准备工 作是不是做得好 ,第二就看建社以后的整顿工作是不是做得好 。建社工作和整社工 作都要依靠党和青年团的乡支部 。因此 ,建社工作和整社工作都要同在乡村中的建 党建团工作和整党整团工作密切地相结合 。不论建社工作和整社工作 ,都应当以乡 村中当地的干部为主要力量 ,鼓励和责成他们去做 ; 以上面派去的干部为辅助力 量 ,在那里起指导和帮助的作用 ,而不是去包办代替一切 。总之 ,领导不应当落在 群众运动的后头 。而现在的情况 ,正是群众运动走在领导的前头 ,领导赶不上运 动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毛泽东全集》第 35卷 216页)
在毛泽东这些正确思想理论的指引下 ,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中国共产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 ,通过合作化道 路 ,逐步顺理成章地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它是党在完成土地改 革以后 ,遵循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 形式 ,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 ,发展到以土地入 股 、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再进一步建立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 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 ,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的个体农业经济 ,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一社 会变革过程 ,亦称农业集体化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五三年 , 以办互助组为主 , 同时试办初级形 式的农业合作社 。一九五一年九月 , 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 ,讨论通 过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 。此 后 ,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 ,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到一九五二年 底 ,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八百三十余万个 ,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
百分之四十 ,其中 ,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 三千六百余个。 一九五二年冬至一九五三年春 ,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为纠正这种倾向 , 中共中央于一九五三年三月八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 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 又于三月二十六日发表了 《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 指示》, 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四月三日 , 中共中央 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 , 阐述了“稳步前进 ”的方针 。十月十五 日 、十一月四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 ,提出互助合作运动 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 ,是农村工作的主题 ,说“纠正急躁冒进 ”是一股风 ,吹倒 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十二月十六日 , 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 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此后 ,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上半年 ,这一期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 表现为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一九五四年春 ,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九点 五万个 ,参加农户达一百七十万户 ,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 。四月 , 中央农村 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 ,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 ,指出农村将相继出 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 , 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 援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同年秋 ,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十三万多个 ,加上原有的 共二十二点五万多个 。一九五四年十月 , 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相关会议 ,决定到 一九五五年春耕以前 ,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六十万个 。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 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 。到一九五五年四月 ,合作社发展到六十七万个 。 由 于发展速度过猛 ,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 、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 。中共中 央在一九五五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 ,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一月 十日 , 中央发出 《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 要求各地停止发展 ,集中 力量进行巩固 ,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 。三月上旬 ,毛泽东提出了“停 、缩 、发 ”的 三字方针 , 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 ,停止发展 、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毛泽东 年谱》 第 2卷 350 页) 为了贯彻三字方针 ,农村工作部于四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 次农村工作会议 ,总结经验 ,布置工作 ,提出要求 。到一九五五年七月 ,全国原有 六十七万个合作社 ,经过整顿 ,巩固下来的有六十五万个 。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七 日 , 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 、中南区和河北 、天津 、北京等十五个省市委书记会议。
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 ,会议提出一九五六年发展到一百万个社的意见 。六月中 旬 , 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一九五六年合作社发展到一百万个的计划。 不久 ,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 ,主张修改计划 ,加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一九五五年下半年至一九五六年底 ,它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即 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 。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 中共中央召开省 、市、 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 。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的报告 ,对党 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 ,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 。报告 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2卷 409 页) 十月四 日至十一日 ,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 决议》, 要求到一九五八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实 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 。会后 ,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 ,仅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 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到一九五六年底 ,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百分 之九十六点三 ,其中参加高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点八 ,基本上实现 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第二节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 :“ 占国民经 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是可能和必须谨慎 地 、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 ,任其自流的 观点是错误的 。必须组织生产的 、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 、省 、市 、县、 区的合作社领导机关 。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又说 :“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 作社经济 ,我们就不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 ,就不能由新 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 的领导权 。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 ,谁也就要犯绝大的错误 ”(《毛泽东选 集》 第 4卷 1432 页)
手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建国初期 ,手工业是供应
城乡人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 ,农村生产资料的百分之九十 ,生活资料 的百分之七十靠手工业 ,城市居民也需要大量的手工业品 ,许多手工业品又是传统 的出口商品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个体手工 业 , 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经营单位 ,工具简陋 ,生产规模狭小 ,技术落后 ,劳动生产 率低 , 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个体手工业是小商品经济 ,生产不稳定 ,具有盲目性, 如果任其自发发展就会走向两极分化 ,大多数手工业者难以摆脱贫困的处境 。为了 解放生产力 ,克服个体生产的自发性和落后状态 ,必须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这样做 ,不仅有利于手工业本身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加强工 农联盟 。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革命根据地 ,为了发展生产力 , 中国共 产党就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建立了手工业合作组织 。一九四一年在陕甘宁 边区建立了三十二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山东解放区的手工业合作组织 ,到一九四 六年已发展到八千多个 。这些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为建国后对个体手工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国家在帮助手工业恢复 生产的同时 ,开始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联合起来 ,组织不同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组织。
建国后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 经过合作化的道路 ,把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经济的过程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 同步进行的 。主要方式也是合作化 。但手工业又有许多与农业不同的特点 ,如手工 业个体经济是商品经济 ,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 ,兼跨城乡以城镇为主 ;行业众多, 经营灵活 。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对手工业的改造应当采取有别于对农业改造的一些 方针政策。
首先 ,我们采取了同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同的“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 ” 的方针 。其次 ,在对于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和形式上 ,采取了从供销 合作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由小到大 、由低到高 级 ,逐步变了手工业的生产关系 。从组织形式来看 ,首先建立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 手工业生产小组 ,然后 ,过渡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 ,再到社会主义性质 的生产合作社 。到一九五六年底 ,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工作 方法上看 ,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 ,坚持说服教育 、典型示范和国家援
助的方法 ,不断提高手工业劳动者的社会主义觉悟 ,逐步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助的 基础上联合起来 。手工业合作化基本实现 ,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并为 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整个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也大致可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二年 ,为典型试办 、摸索前进期 。国家一方面 根据需要与可能 ,帮助恢复和发展了手工业生产 ;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导个体手工业 向集体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有重点 、有步骤地对手工业合作社进行了典型试办。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手工业 ,是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 压榨 ,加上长期的战争破坏 ,致使本来就很不发达的中国经济(包括手工业)濒临 崩溃的情况下 ,进行恢复生产的 。当时手工业者的迫切愿望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都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因此 ,党和国家的政策 ,主要是帮助手工业劳动者克服 困难 ,恢复生产 。一方面充分发挥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对那些资金不足和采购原料 有困难的个体户 ,组织加工订货 , 给予银行贷款 ,支持他们搞好生产 ;对那些失 业 、生活无着的手工业工人 ,组织他们建立生产互助组织 ,进行生产自救 ,积极为 他们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发展前途教育 ,选择了 一些觉悟较高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手工业劳动者 ,重点试办合作社 , 以便从中摸索 经验 ,树立旗帜 ,逐步引导手工业劳动者组织起来 ,为广泛开展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准备条件 。这些积极措施 ,加上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 ,使解放 前濒临绝境的手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首先组织起来的 ,是以革命积极性最高的手工业失业工人和贫苦的独立手 工业劳动者为主体 ,选择同国计民生关系最密切的棉织 、针织 、服装鞋帽 、铁木农 具 、建筑材料 、木材加工 、食品加工 、造纸等行业为重点 ,组织了第一批手工业合 作社 。其中最著名的有从“三把榔头 ”起家的上海市铁床合作社 、从“破铜脸盆 ” 熬糖起家的北京市第一食品合作社 、由二十四名木杆秤工人组织起来的武汉市度量 衡生产合作社 , 由二百一十七户红炉手工业炉主组织起来的山东省潍坊市新胜红炉 合作社等 ,后来都成为我国手工业合作社的旗帜和骨干 。同时 ,对于一般的个体手 工业户 ,还从供销入手 ,通过发原料 、收成品 ,组织了大量的加工订货小组 。国家 商业部门对这些小组 ,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而是通过供销业务 ,组织生产 。这样
做 ,不仅有利于个体手工业者逐步克服供销困难 ,摆脱商业资本 、高利贷资本的控 制和剥削 ,而且有利于国家掌握货源 ,稳定市场 ,扶助和发展手工业生产 ,并为进 一步实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打下基础。
但是 ,也应当看到 ,不少已经组织起来的合作社 , 由于经验不足 ,缺乏明确的 方针和必要的制度 、办法 ,带有很大程度的自发性 。有人就认为 :“ 国家工业化, 手工业可有可无,”“手工业落后 ,应当逐步淘汰。”搞手工业工作前途不大 。针对 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九五〇年七月 ,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召开的中华全国合作社 工第一届代表会议 ,总结了解放区和建国初期合作社运动的经验 ,为引导合作 社走上正轨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刘少奇 、朱德到会讲了话 。刘少奇说 :“过去的合 作社工作是有成绩的 ,但一般还没有走上正轨。”“主观原因是办合作社的方针不明 确 ,办法不完全。”“客观原因是中国过去没有办合作社的经验 ,没有办合作社的传 统 ,合作社对我们是一个新问题。”会议原则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 (草案) 》 呈请中央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并公布施行的决议 ,关于中华全国合作社联 合总社章程 、关于基层合作社和各级联合社章程准则草案的决议 ,并选出全国合作 社联合总社理事和监事。
会后 ,各地在狠抓手工工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同时 ,加强了对已有手工业合作 社的整顿工作和新社的典型试办 。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一九五一年六月 ,全国合 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 ,总结了总社成立一年来的手 工业工作 , 明确了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的方针 ,任务, 有计划 、有领导地对原有合作社进行整理 ,先整顿 、后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不是资本主义方向 ,发展的道路是由个体到集体 , 由手工到半机械化进而机械 化 , 由小生产过渡到大生产 。会议认为 , 当前的工作重点 ,是面向农村 ,为农业生 产服务 , 同时为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服务 ,为工业 、基建和交通运输服务 、为出口需 要服务 。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个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 初步明 确了手工业合作社的性质 、 目的和任务 ,并规定了组织合作社的六条基本原则, 即:(1)入社自愿;(2) 每个社员必须参加社内劳动 ,并按照工资比例缴纳股金; (3) 主要生产资料 ,如进行集体生产所必需的工具 、机器 、设备 、厂房等应当公 有;(4)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和劳动分红制;(5)合作社雇工不得超过社员人数
的百分之十五 ,资本家不得入社;(6)合作社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 由社员参与生 产和业务的管理。
一九五二年八月 ,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 议 ,研究了建立生产合作社联合社问题 ,修订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章程准则(草 案)》。会议着重总结这一时期组织和管理合作社的经验 。强调因地制宜 ,就地取 材 、就地加工 、就地销售为主 ,有调查 、有计划 、有重点 、有步骤地发展 ,组织一 个 ,巩固一个 。九月三十日 ,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颁发《市(县)工业生产合作社 章程准则(草案)》。 明确手工业合作社是手工业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 ,它的 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场所的缩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动摇资本主义的经济 基础。
三年恢复时期 ,手工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全国手工业从业人员由一九 四九年的五百八十五点五万人增加到七百三十六点四万人(如果包括广大农村集镇 的一千二百多万农民兼营性手工业生产人员在内 ,合计约两千万人), 产值由一九 四九年的三十二点三亿元上升到七十三点二亿元 。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由一九四九年 的三百多个发展到两千七百多个 ,社员由一九四九年的八点八万余人发展到二十五 万人 ,产值增加到二点五亿元 。这个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合作工作是稳步前进的。
第二阶段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上半年 , 为手工业合作社的普遍发展 期 。一九五三年 ,我国开始了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党中央正式提出 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后 ,各方面对手工业产品的需要大量增加 。这时 ,分 散 、落后的个体手工业生产同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 同 时由于前一时期手工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作用 ,广大手工业劳动者和手工业工人 纷纷要求组织起来 ,参加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 。从此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了 普遍发展的新阶段。
一九五三年九月八日 ,周恩来详尽地作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的报告 。十一 月二十日至十二月十七日 ,全国合作总社联合总社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三 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 。会议过程中 ,刘少奇听取了总社代主任程子华关于会 议情况的汇报 ,并作了《关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问题》 的指示 ,首先着重讲了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的任务 , 同时讲了为什么要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手工业合作
化的目的 、组织对象和生产关系的改变 ,强调集体经济要保持稳定 。朱德在会上作 了《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走社会主义道路》 的报告 ,强调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地位 、作用以及改造的必要性 。他主张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应该是从实际出 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不同形式 ,循序渐进 , 由小到大 , 由低级到高级 ,绝对不要规 定一个死格式到处硬套 。会议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精神 ,总结了 几年来党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组织形式和初步经验 , 明确了手工业社会主 义改造要采取“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 ”的方针 。党中央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报告 ,并 发布了指示 ,要求“各地切实办好现有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取得经验 ,树立榜 样 ,作为广泛开展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准备 。……并成立各级手工业管理机构 和各级手工业联社。”这次会议为手工业合作化的全面发展铺平了道路。
各地在贯彻执行第三次全国手工业合作会议精神时 ,一般都很注意根据生产发 展的需要和手工业劳动者的要求 ,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组织形式 ,引导手工业劳动 者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 。既反对要求过高过急 ,贪多贪大 ,盲目发展 ,也反 对放任自流 ,听其自然 ,停步不前的倾向 ,并继续注意整顿和发展相结合 ,注意培 养典型 ,树立榜样 , 因而手工业合作化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 , 比较健康。
在注意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的同时 ,各地人民政府的手工业管理部门 ,还注意加 强了对个体手工业的领导和管理 。 目的是了解手工业情况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指 导其发展方向和经营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 ,平衡价格 ,稳定市场 ,逐步 减少和克服其盲目性 ,有步骤地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 , 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 。十二月召开第四次全 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 。会议总结了一九五四年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确定 了一九五五年的任务 ,讨论了基层社的社章草案 ,并成立了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 社筹备委员会 ,朱德代表党中央到会作了“要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办好 ”的重要讲 话 。陈云作了《解决私营工业生产中的困难》 的讲话 。他在分析当时工业生产中的 矛盾和解决办法时 ,指出 :“对手工业合作社生产的发展 ,要加以管理和控制 ”, “手工业合作社宁可慢一点 ,使天下不乱 。如果搞太快了 ,就会出毛病。”(《陈云 文选 1949年—— 1956年》第 269页)这次会议是我国建立手工业专管机构后的第一 次重要会议 ,它继续总结了三种组织形式的发展经验 ,着重研究了当时供产销不平
衡的复杂情况和一系列政策问题 ,确定了一九五五年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中 心任务是 :继续摸清主要行业的基本情况 ,进行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整顿 、巩 固 、提高现有合作组织 ;适当发展新社 。到一九五四年底 , 全国手工业合作社 (组)发展到四点一万余个 ,拥有社(组)员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另有自发组织的 社、组员一百一十三万人 ,相当于合作社、组员的总数)全年产值一十一点六亿元。
一九五五年五月 , 中共中央在批转会议报告的指示中再次指出 : 手工业 “ 是地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强调 “ 各地 、各部门 、特别是地方工业 部门应在对各种经济类型工业进行统筹安排时 , 必须对手工业的安排与改造同 时予以考虑 ,将手工业部门的各种计划 , 首先是供产销计划逐步纳入地方工业 的计划之内 ”。
在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上半年手工业合作社的普遍发展中 ,大家都很重 视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地群众创造的三种主要组织形式 。 即经过手工业生产小组、 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或经过这两者中间的一种 ,过渡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是由小 到大 、 由低级到高级的一种发展过程 。但并不是都经过这个过程 , 而是因地制 宜 , 因社制宜。
关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对象 ,在第三次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前后 ,一直 是各级手工业合作社的领导机关摸索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 。进一步明确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的主要组织对象为手工业独立劳动者 、家庭手工业者和手工业工人; 而手工业资本家不应吸收入社 ,对他们要通过加工订货 、统购包销 、公私合营等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各地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 ,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到一九五三年先后成立的 有省 、市级十四个 ,县 、市级十九个 。手工业合作社的全国性的领导机关 ,一九五 四年以前是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后是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 。各 级手工业联社 ,是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组织自愿组成的联合经济组织 ,是手工业 合作社的直接的组织领导和业务领导机构 。同时 ,为了加强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劳 动者的团结 ,加强手工业集体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团结 ,并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 性 ,不少地区除采取召开手工业劳动者代表会议以外 ,还组织了手工业劳动者协会。
第三阶段自一九五五年下半年至一九五六年底 ,为手工业合作化高潮时期 。一
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 毛泽东在省 、市 、 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报告 , 十月 四日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 上的讲话 ,促使手工业改造也逐步掀起了高 潮 。农业合作化运动步伐加快 ,对手工业产生了强烈影响 。手工业者要求组织起 来的情绪也十分高涨 ,建社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据统计 ,一九五五年六月到十二 月半年内 , 全国手工业合作组织从四点九八万余个发展到六点四六万余个 。社 (组) 员从一百四十三点九万余人发展到二百二十点六万余人 ,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三点五 。特别是一九五五年十二月 ,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序言中 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 ”,并明确指出 :“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也应当争取提早一些时候去完成 ,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速度问题 ,在一九五六年上半年应当谈一谈…… ”(《毛泽东选集》 第 5卷 223 页) 以后 ,既形成对手工业合作化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形成对手工 业战线干部的巨大压力。
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筹委会于十二月九日召开了全国重点地区手工业组织检查 工作座谈会 ,检查了所谓 “ 与总路线要求不相适应的保守思想 ”,提出 “ 加快发 展 ,迎接高潮 ,全面规划 ,计划平衡 ”的新的组织任务 。接着于十二月二十一日至 二十八日 ,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 。会议研究提出了在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要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底 ,刘 少奇听取了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筹委会主任白如冰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的 汇报做了重要指示 ,指出 :要保持手工业特点 ,注意发展速度 ,集中生产与分散生 产要适度 ,花色品种不能减少 ,质量要提高 ,要加强领导等等 。所有这些 ,为一九 五六年合作化高潮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使手工业合作社的领导工作没 有出现太大的混乱。
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刚刚结束 ,正当历史翻开一九五六年第一页的 时候 , 中国的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就像大海的层层波涛 一样 ,汹涌澎湃 ,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首都北京涌起了第一个巨浪 。在郊区县 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带动下 ,城市工商业者一月一日上街游行 ,首先提出了实现全行 业公私合营的申请 。从一日到十日 ,全市各区的个体手工业者 ,有的挂起“迎接合 作化 ”的大标语 ,要求入社 ;有的自动串联 ,酝酿建社 ;有的成群结队 , 申请报名
入社 。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势不可挡 ,掩盖了领导和群众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和 思想问题 。一月十日 ,全市十个城区和近郊区二十九个行业的手工业者 ,分别集 会 ,庆祝了全行业实现合作化 。有五点三八万个个体手工业者入了社 。至此 ,北京 的社(组)员人数就达到全市手工业从业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五点六 ,基本上完成了 合作化 。一月十五日 ,在天安门全市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 ,北京市手工业 合作社社员代表徐淑芹 ,代表全市手工业者登上天安门城楼 , 向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呈交了北京市实现全行业合作化的报喜信 。一月三 十日 ,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筹委会在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 ,代表全国手工业 合作社(组)员向中共中央呈交了报喜信。
一九五六年底 ,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合作社(组), 经过调整为九点九一万 个 ,社(组) 员达到五百零九点一万人 , 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百分之九十二。 一九五六年产值比一九五五年增长百分之十五点六一 ,其中集体手工业产值比一九 五五年增长二点六八倍 。至此 , 中国手工业基本上实现了从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 伟大变革 ,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社会主义集体工业经济 。从总体来看 ,发展方向是 对的 ,成就是主要的 ,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一些偏差或失误 。 由于党中央 、国务 院及时察觉到高潮中出现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对应措 施 。中心是解决过多地集中生产和统一经营等问题 。经过调整 、整顿 ,继承和发扬 了手工业的优良传统 ,促进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巩固和发展 ,使工作未受重大损失, 并初步显示出合作化后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九五二年 ,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即将结束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阶段即将开始的时候 ,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其中重要内 容之一就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九五三年初 ,毛泽东在党内的 一次会议上讲到这个问题时曾说 ,几年来 ,对资产阶级改造做得不够 ,可能性估计 不足 。……如果说现在资产阶级还像“五反 ”那样猖狂进攻 ,是不合事实的 。节节 抵抗 ,节节变化 。对资产阶级与对地主阶级不同 , 以教育为主 ,批评为辅 ,百分之
九十几是可以改造的 。批评通过他们自己进行 。资产阶级有进步 、中间 、落后 、反 动 、反革命 ,在报纸上说资产阶级 ,应实事求是 ,要具体分析 。争取中间的和落后 的 ,孤立反动的 。当前对资产阶级改造的问题是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 ,对资产阶级 可能接受改造 ,或者不相信 ,或者相信而不坚定 。还要强调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反 帝的作用还有 ,还表现在接受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 。虽然是被迫接受 ,也 是两重性 。接受要有条件:( 一 ) 阶级同个人有差别 , 阶级消灭 ,个人不消灭 。 (二 )资本家同共产党发生关系 ,就会起变化。(三)加上我们的工作和资产阶级孤 立 。从历史上看 ,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即同我们有关系 ,现在更要靠我 们 。接受改造是生路 ,抗拒改造是死路 ,不应当让他们走抗拒改造这条死路。
为了使民主人士和工商界更好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消除顾虑 ,并通过他们去 说服大部分资本家自愿接受国家资本主义 ,保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稳 步前进 ,毛泽东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九日 ,毛泽东在当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的一 个文件上作出批示 ,系统说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形式 、方法 、时间和利润分配等 。毛泽东阐明了下列主要观点 :一是在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 ,拥有三百八十万人左右的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的财富 ,对国计民 生具有很大作用 。它不仅为国家提供产品 ,还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和训练干部 。但 是 ,也应该看到 ,有些资本家对国家仍然保持很大的距离 ,没有改变唯利是图的思 想 。因此 ,应该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教育 ,使他们逐步适应国家的方针政策 ,走上 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这样做 ,对公私劳资都有利 。二是公私合营 、加工订货和只 收大部分产品的加工订货 ,是国家资本主义在私营工业方面的三种形式 。三是在国 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分配中 , 以资方红利的形式分给资本家的部分约占四分之一 左右 ,其余四分之三左右为所得税 、福利费和公积金 。所以 ,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 路的私营工商业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也是部分地为资本家谋利的 。四是由 于有了全国各民族和各民主党派的不断进步 ,有了国营企业的优胜这一物质方面的 保证 ,稳步前进 ,不要太急 ,在三年至五年内基本上把私营工商业引导到国家资本 主义是有可能的。(《毛泽东全集》 第 33卷 206 页) 毛泽东的批示与相关文件阐明 了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 。实践证明 ,毛泽东提出的经 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从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到一九五六年初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即在一切重要的行业中分别在各地实行全部或大部公私合营的 阶段 ,并迅即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这些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阶段的条件主要包括:
第一 ,通过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三反 ” “ 五反 ”等政治运动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宪法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宣传教育 , 党的自身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到了一九五五年 ,党的领导力量已日益坚强 ,人民民 主专政已日益强大 ,工农联盟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步深入展开的基础上已日益巩 固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日益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 ,社会主义 积极性空前高涨 。“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走社会主义道路 ”已成为大势所趋 、人心 所向的历史必然趋势 。特别是经过“五反 ”运动 ,我国已开始形成了政府与工人阶 级有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局面 。工人监督已在很多资本主义企业中建立 起来 ,很多资本家实际上已丧失了或基本丧失了控制企业的权力 。同时在资本主义 企业中的工人群众 ,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已 不愿意照旧生活下去 ,迫切要求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要求资本家接受进一步的 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大大上升的客观事实 ,是全行业公私合营高 潮到来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 ,公私合营大大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优势日益壮大 。到一九五五年 ,在工 业中 , 国营 、合作社营和公私合营经济的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三点 六 ;在商业中 , 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已占商业批发总额的百分之九十四点八 , 占零售 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七点六 。银行 、铁路 、钢铁 、矿山 、电力 、对外贸易等关键性经 济部门 ,也都掌握在国家手里 。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前夕的一九五五年秋天 ,在 大型工厂(规模是使用机器的工业是十六个工人以上 ,手工业是三十一个工人以 上) 中 ,实行公私合营的工厂已有一千九百多个 ,它们的产值占百分之五十六 ;全 国一百六十三户(一九五四年的统计) 五百工人以上的私营工厂 ,只剩下三十家没 有公私合营了 。所有这些 ,使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地 位 ,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此相 反 ,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则大大削弱了 。一九五四年以来 ,私营工商业在生产经营
方面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部分私营工厂停工 、停薪 、停伙 ,甚至关门 ,部分私营商 店停业 ,收入大幅度下降 。这些困难 ,只有依靠政府通过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加 强改组改造等措施 ,才能得到解决 。到一九五五年 ,私营工业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 的百分之十六点二 ,而在这个产值中 ,又有百分之四十五已经纳入加工订货等国家 资本主义初级形式 ;私营大型工业为国家加工订货的产值已经占百分之九十三 。如 果以私营工业和公私合营工业的总产值为一百 ,则私营自产自销仅占百分之九点 二 ,加工订货占百分之四十一点四 ,公私合营占百分之四十九点四 。私营零售商业 只占全国商业零售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二点四 ,而在这个零售额中 ,又有百分之四十 五已经纳入经销 、代销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的合作化形式 。这就是说 ,资本主 义经济已经基本上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 ,离开国家的安排 ,就难以生存 ,它们已经 失掉了独立存在的条件 ,它们已经有“一只半脚踏进社会主义 ”,剩下的那半只脚 也非跟进来不可了。
第三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优势的不断加强 ,资本主义企业中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已经暴露得特别突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不进一步受到改造 ,就 不可能提高生产力来适应人民的需要 。同时 ,在公私合营的企业与未合营的企业之 间 ,私营企业大中小户之间 ,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之间的矛盾也突出了 。如果不突 破所有制界限 ,不突破企业乃至行业界限 ,统一调动生产力 ,统一安排 ,不进一步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造 ,则一系列的矛盾就不能克服 ,生产力就会受到破 坏 。一九五五年上半年 ,上海首先就有八个工业行业进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试点 工作 ,接着北京对棉布商业进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其他一些地方也进行了试点。 这一系列的实践 ,证明全行业公私合营确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办法 。这样 ,为进 一步解决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日益突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的矛盾 , 以提高社会生产力 ,适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党和政府采取一个全面改造 的重大步骤 , 即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就成为迫不及待的事情了。
第四 ,一九五五年下半年以来 , 以批判“右倾保守思想 ”为先导 ,在我国农村 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年底 , 已有不少省 、市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 已有占全国 总农户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九的农户加入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个 高潮的到来 ,意味着有五亿人口的农村最终地抛弃了资本主义道路 ,进一步割断了
资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系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的阶级力量的对比 ;这就使资本主义 失去了发生发展的基础 ,使资产阶级更感到处境孤立 ,除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的道路以外 ,再没有其他的出路。
第五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民族资产阶级在党的和平改造与实行赎买的方针下, 在利用 、限制 、改造政策下 ,经过多次政治运动的考验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实 践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到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壮大 ,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 ,越来 越认识到在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只能接受改造 ,通过和平转变 ,走社会主 义道路 。他们还切身感受到在接受改造过程中 ,通过国家赎买 、政治安排和工作安 排 ,也确实得到了实际的好处 。他们逐步有所进步 ,并涌现出成批的进步分子 。这 部分进步分子比较了解政策 ,能看清国家和自己的前途 ,靠拢党和政府 ,赞成社会 主义 ,宣传社会主义 ,在推动整个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过程中 ,起着显著的积极 作用 。这种作用是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中的积极分子起不了的 。在民族资产阶级内 部所发生的这种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分化 ,是一九五六年初全行业公私合营 高潮所以到来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取得 ,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 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 同时资本家阶级中 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首先 ,我们党根据资本来源与属性的不同 ,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界限。 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种。对官僚资本采取剥夺、没收的政策。 对民族资本则是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最终实现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依据马克思、 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步骤 ,最终实现了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所谓和平赎买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 ,采取“ 四马分 肥” 的办法 ,即将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分配一分为四。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 国家 在对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 ,进行清理估价 、核对私股股额的基础 上 ,采用向资本家支付“定息” 的办法 ,将资本家拥有的私股转为国家所有。所谓定 息 ,就是把原来分给资本家的那部分利润 ,改变为按照固定资产价值付给定额利息。
其次 ,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保证了社会主
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 委托加工 、计划定货 、统购统销 、委托经销代销等 。这时的私营工商业基本上仍然 是资本主义经济 ,但它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 的因素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又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种形式 。前者具有半社会主义的因素 ,后者则已经具备完全 的社会主义因素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到高 级形式的逐步推进 , 比较切合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避免了因生产 关系变化而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再次 ,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 制企业过程中 ,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民族资 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既有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一面 ,又有拥护宪法 ,愿意接受 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民族工商业者 ,是把他们作为朋友 ,在团结他们的同时逐步 地改造他们。毛泽东强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把所有的人都包 下来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是要消灭的 ,但人都包下来了 。工商业者不是国家的 负担 ,而是一笔财富 ,他们过去和现在都起了积极作用 ”。“要对工人说清楚 ,我们 采取这个政策对整个民族是有利的 ,对工人 、农民 、 中小工商业者都是有利的。” 毛泽东认为 , 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是现代化的 ,不是手工业 ;给资本家付定息 , 是“肥水没有落入外人田 ”,是国家的购买力 ,是合情合理的。我们这样做 ,对亚非 国家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参见《毛泽东全集》第33卷286页)
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理 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极大地促进了 工 、农 、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它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经济上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 ,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它的成 就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 ,能够比较顺 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 、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 坏 ,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 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 ,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 ,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 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 ,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 ,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它与一九五四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 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 ,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中国从新民主主 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改造道路 , 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四 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 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 , 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历史性巨 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前提 ,奠定了基础。
历史证明 :完成三大改造 ,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主要原因 的研究在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包括土改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统一财 经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公私经济地位及比例的变化 ,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快 速完成 ,农村互助合作发展迅速 , 以及国防形势对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等 ,提前由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当时来说 ,是抓住了时机 ,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历 史发展需要的英明之举 ,其本身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所决定的 。重工 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 、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 , 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链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选择是落后农业国赶超先进工业国的必由之路 。这一选择 与苏联对华提供援助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没有苏联的实际援助 , 中国不可能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也就不可能决定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 而只能按照既定方针 ,继续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同样道理 ,建立计划 经济体制虽有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和苏联的榜样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快速工业 化的需要 ,是为了在一个“一穷二白 ” 的国家里集中力量办大事 。况且 , 中国从 苏联引进计划经济体制时 , 比较重视自己的经验 , 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 。 因此, 认为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就是从某种理论出发 、完全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的看法缺乏 事实根据 ,是站不住脚的。
相关文章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六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五章 党的建设与七届四中全会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三章 巩固新生政权与推动社会建设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二章 持续推进民主革命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一章 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三章 媒体传播的基本原则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二章 媒体传播与社会舆论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一章 历史过程的社会价值评判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章 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九章 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评判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八章 社会价值评判的形式及影响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七章 社会价值评判的基本方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