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这一类的“哀悼日”在中国绝迹!
徐汉成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悼念在灾害中失去生命的死难同胞,国家已第三次设定哀悼日,悼念死难同胞,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无可厚非的。
在汶川和玉树的地震发生后,各级党政领导闻风而动,子弟兵立即奔赴灾区,中华民族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各方是调集物资,组织救援,人民是捐款捐物……。其中出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发生多少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中国人民的空前团结。
我要说的是:火灾、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不同于地震与海啸,这些灾害年年发生,只是发生的地区不同与程度大小的差别而已,这一类的灾害不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也是可以消灾的,譬如这一次舟曲的泥石流,就是由于水灾引起的并发症。
近些年来,旱灾、水灾、矿难、房屋与桥梁垮塌等大大小小的天灾与人祸不断,每当人们在见闻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时,首先看到的总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各级领导有次序的批示,无非是“尽一切力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千方百计,救人要紧”之类的客套话,然后就是组织救援,再后来就是为参与救灾的各级党委、政府歌功颂德……。领导指示是应该的,救援也是应该的,我要说的是:在平时,为什么就不能把防灾、减灾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呢?
这一次的舟曲泥石流之后,我们看到了组织了许多的大型机械清理河床,名曰“河道清淤攻坚战”真是让人说不出的滋味,清理河淤应是平常的事情,也不是什么难事,无需要什么“攻坚”,为什么早不“攻坚”非要等到灾难来临了才去攻坚?
灾难一旦产生,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的互相救护,父母是如何的救子女,子女是如何把生的希望留给父母,老师是如何的救助学生这一类感人故事,当然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我们为什么总听不到党和政府对于发生灾难反思的声音呢?譬如舟曲原是一个林木覆盖率很高的地区,近些年来,由于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加之对居住选址、泄洪通道等缺少科学规划,怎么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灾害预警?一千多生命的逝去,到底几分是天灾,几分是人祸?难道不是老天对于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吗?
灾难一旦发生后,我们看到的总是国家和人民都要化费极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何不将这些财力、人力和物力用于灾难之前呢?到底是珍视生命还是漠视生命呢?
近年来,水灾、旱灾不断,如象今年春天的西南地区大旱,媒体马上就说是“百年不遇”或者是多少多少年不遇一类的词来用于遮羞,其实,这一类的灾难大多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结果,每当灾害来临之时,年纪大一些的人们总是会想起毛泽东时代兴修水利的功德,总是会想起毛泽东治理黄河、淮河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谈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三年自然灾害时,精英们总是喜欢拿饿死多少人来说事,要知道,那可是在建国后没几年,国家与人民抵御灾害的能力实在有限,要机械,没机械,要石油,没石油,要电力也没有电力,现在可是建国六十年后了。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当今的防洪抗洪的水利建设完全在吃毛泽东时代的老本,我们的国家怎么应该将抗灾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水准之上呢?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私有化的大潮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味追求GDP,一门心思放在房地产,放在如何卖地、卖厂,如何敛财上面,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修水利,去防灾,减灾。民间有一段顺口溜说:“在世不孝,死后是洋鼓洋号,不敲就要让人发笑”是对着那些都父母不孝之人所说的,讥笑这一类的人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尽孝道,老人去世后却是大操大办,摆出一副大孝的样子,其实人们心中有数。
这一次的舟曲泥石流,一刹那夺取了一千多名鲜活的生命,与灾后的歌功颂德相比较,人民需要的是国家与政府无声的关爱,与灾后轰轰烈烈的救灾相比,人民更需要的是防灾和减灾。
再说一句,如何科学规划,如何抗灾减灾,如何建立抗灾与减灾的长效机制,是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思与反思的时候了,灾害年年有,再不能时不时的弄出一个又一个的“哀悼日”出来了!每有一次这样的“哀悼日”就意味着成千上万条生命的逝去。
但愿这类的“哀悼日”在中国绝迹,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人民幸甚!
二0一0年八月十六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