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
本网友首先要指出:满意度的数据是否准确是可以讨论的,但是,以为满意度达到70.6%就很好了,那就很错误了。
记得改开初期,有外国记者问到支持率的问题,总设计师是这样回答的(大意):
中国人口很多,不能简单地看支持率,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不满意,那就是一千万人不满意(当时全国人口是十亿左右)。
现在全国人口已经有13亿人,如果说满意度是70.6%,那就意味着不满意度有大约30%,也就是有大约四亿人是觉得不满意的。
近四亿人对某件事情感到不满意,这显然不是啥好事,尤其是出了杨佳这样感到不满意就用刀子“讨说法”的人。
不过,本帖并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而是讨论国统局给出的这两个数据是否符合事实。
对于反腐满意度70.6%和腐败得到遏制的赞成度83.8%,很多网友显然认为并不是事实,认为实际数据肯定没有这么高。
本网友则认为,这个民调数据其实是符合现实的。
大家首先要注意:这个民调,并不是回答“反腐败是否有成效”,也不是回答“腐败现象是否获得了遏制”。
如果要回答“反腐败是否有成效”或者“腐败现象是否获得了遏制”,是不应该去进行民意调查的,而是应该直接研究腐败案件。
现实的腐败程度是否高,腐败程度是否逐年加深,其实与这个民调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即使现实腐败程度很高,腐败程度逐渐加深,公众也是可以很满意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某件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否满意,不仅取决于其客观的现状和客观的发展趋势,还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预期。
让我们以房价为例。
假设人们主观上预期今年房价上涨不该超过50%,结果是上涨了60%,那么,显然大部分人就会对房价调控不满意,认为房价上涨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但是,假如人们主观预期的房价涨幅是80%,结果还是上涨了60%呢?显然,大部分人就会对房价感到满意,认为房价上涨得到了有效遏制。
这样,上述两种情况下,房价实际上涨幅度是一样的,大部分人的满意度却不同,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主观预期是不同的。
前者对于控制房价的预期比较乐观,后者则比较悲观,面对相同的实际结果,当然前者不满意而后者满意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大部分人对于某件事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观预期比较悲观,那么对于同样的结果就比较容易满意;
反之,如果大部分人对于某件事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观预期过于乐观,那么对于同样的结果就很容易感到不满意。
把我们得到的上面这个道理,应用到“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和“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这两个民调问题上,就可以理解民调的结果了。
设想,假如公众对于“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期望比较高,认为反腐败措施和廉政建设措施应该能够迅速遏制腐败,使得腐败现象减少比如30%,而实际上腐败现象只减少了比如10%。那么,很显然,大部分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就会不满意,认为消极腐败现象没有得到遏制。
反之,假如公众认为腐败现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预期腐败现象今年将会加剧比如10%,而实际上腐败现象今年只加剧了5%,
那么,很显然,大部分公众就会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表示满意,认为腐败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毕竟少增加了5%嘛!
因此,本网友认为,国统局的民调结果70.6%满意度和83.8%满意度数据都是确实符合实际情况的,它们反映了公众对于腐败现象发展的悲观预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