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发帖《“老有所养”能实现吗?--对本世纪中期养老压力初步分析》,粗粗的分析了一下到本世纪中叶(2050),中国养老的问题。基本的结论已经有了:未来的中国很可能无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再谈谈。
之所以有以上悲观的观点,劳动力的相对短缺----相对于需要赡养的老人数-----是根源。“相对”这个话很重要。直到2050年,我们的劳动力总量还有6.9亿,超过绝大数国家总人口,为啥还短缺?因为老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增长太快,养老抚养比提高太快。
通过延长退休年龄而增加劳动力供给不可取
有人要说了,社会发展了,寿命延长了,完全可以把“老人”的界定岁数延长嘛,60岁以上的凭什么都是老人?凭什么一定要退休?将来科技发达了,60几、70几的人一样可以工作啊,那不就降低了抚养比,减轻养老压力?
这种话听听有道理,也就是纸上谈兵。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件事情:所谓的现代化也好,幸福生活也罢,到底是需要人们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难道所谓的“现代社会”必须得依赖于人们越来越多的工作年限?我倒是觉得,社会正常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人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才对。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满足需要,难道不是前进的方向?让人,更早就能脱离谋生的压力,享受自由的生活,这才是正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人们寿命延长了,所以大家工作年限就要延长”的思路,是荒谬的、邪恶的,典型的不把人当“人”看,以为是对待机器-----使用时间越长越好。
其次,“延长退休年龄”跟所谓的“高科技提高生产率”是矛盾的。如果认为高科技发展可以弥补劳动力减少的缺口,那就不应该鼓吹延长人们工作年限;如果认为必须要延长工作年限,那就表明高科技没办法弥补劳动力短缺,只能继续依靠人力。搞笑的是,有些人在提出应对老龄化办法的时候,居然同时说出这两条------可以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率、可以延长退休时间------抽自己耳光不带犹豫的。
再次,虽然科技进步有可能降低老人从事某些工作的难度(比如,搞个高科技,老人按电钮就行),从而延长工作年限,但是这样带来的劳动力增加是非常有限的。第一,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靠“按电钮”的,甚至,大多数工作是没办法光靠按电钮完成的,400年后会发展成怎样,不好说,但是40年后(到2050年),我还是有把握这样说的。第二,即便“按电钮”,年轻人照样比老年人强!无论是体力、理解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孰强孰弱,一目了然的。如果某个电钮老人能玩转,那年轻人更不在话下,这样来说,要是让年轻人按,岂不是效率更高、做得更好?那么,即便是让老人“按电钮”,也间接证明了,此时的劳动效率肯定不高,劳动力肯定面临短缺。
还要说的话,60几70几的人有劳动力,跟他们愿意继续工作不一样;60几70几的人凭着兴趣主动发挥余热,跟他们只能靠继续工作谋生,也不一样。如果社会发展到老人必须工作,不工作就不能生活,是进步呢,还是沦落?有些人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凋,上网扯淡,这种“工作”当然延长到100岁退休都没问题。
畸形的人口年龄结构
延长退休年龄,从而缓解劳动力短缺------如果不是考虑不周的馊主意,那就是面对劳动力急剧减少的无奈之举。不过,退一万步,即便要延长退休年龄,也会遭遇其他的麻烦。比如,以2050年的人口结构为例,要把退休年龄延长到多少才行?
通过比较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退休年龄的合理与否:一是人口中位年龄,二是工作年限与退休后生存年限的比值。
一般的,欧美国家的退休年龄要比其人口年龄中位数(以这个岁数为限,刚好把人口数量分成相等的两半)大上20-25岁。目前欧美国家年龄中位数大约是40上下,于是他们的退休年龄一般在60-65岁。到2050年,中国的中位年龄将超过53岁!照这个规律,届时中国的退休年龄要到73-78岁!!要知道,2050年中国的预期寿命也就80左右,73-78岁的退休年龄意味着绝大多数劳动者,要么干到死,要么退休之后直接进医院抢救......这样倒是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
再看工作年限与退休后生存年限的比值。这个比值,一般是2:1,比如,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平均寿命80岁,那么工作了40年,退休后存活20年,2:1........刚说了,2050年时候中国平均寿命80,这样看来,60岁左右的退休年龄在2050年正合适,哪里来的延长空间?
用两个标准衡量,得出全然相反的结论。原因在于,2050年时候,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严重问题。下列三表一目了然:
老龄化率
中国 | 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德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
2010 | 12.3 | 18.4 | 17.8 | 22.6 | 23 | 30.5 | 26 | 26.5 | 22.3 |
2050 | 38.9 | 30 | 36.1 | 33.6 | 34 | 46.6 | 42.4 | 43 | 42.9 |
2050比 2010年增加 |
216% | 63% | 103% | 48.7% | 47.8% | 52.8% | 63% | 62% | 92.3% |
中位年龄:
中国 | 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德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
2010 | 34.5 | 36.9 | 37.9 | 39.8 | 39.9 | 44.7 | 44.3 | 43.2 | 40.1 |
2050 | 53.4 | 44.6 | 49 | 47.9 | 47.5 | 57.3 | 54.2 | 54.4 | 54 |
2050比 2010年增加 |
54.8% | 20.9% | 29.3% | 20.4% | 19% | 28.2% | 22.3% | 25.9% | 34.7% |
预期寿命:
中国 | 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德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
2010 | 73.8 | 78.8 | 69.2 | 80.4 | 81.7 | 83.7 | 80.6 | 82 | 81.8 |
2050 | 79.1 | 83 | 75.5 | 84.3 | 85.8 | 87.4 | 84.9 | 85.7 | 85.8 |
2050比 2010增加 |
7.2% | 5.3% | 9.1% | 4.9% | 5% | 4.4% | 5.3% | 4.5% | 4.9% |
相对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目前中国人是最“朝阳”的------老龄化率低、中位年龄小。这表明中国人是比较年轻的群体。年轻就是资本,就有机会,就算国家遇到困难,一个年轻人为主的国家,怎么也比另一个老头子为主的国家占优势。比如养老。
然而,仅仅40年后,到2050年,我们以骇人的老化程度,自行抹平了这种优势。而且我们的老化,是更加“畸形”的老化。虽然上表列出的所有国家,未来40年里,老龄化率都在增加,中位年龄都在增大,但是中国的增加、增大幅度远超其他国家,这就导致,当2050年我们预期寿命尚不及欧美国家的时候,年龄中位数却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水平。
从“劳动参与率”看养老压力
在《“老有所养”能实现吗?--对本世纪中期养老压力初步分析》一帖里,我已经初步分析了,未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法跟上抚养比增加的步伐,无法填补劳动力减少的空缺。
在那篇帖子里,我是直接用2010和2050的劳动力数量对比,事实上,如果要更精确,应该考虑“劳动参与率”。所谓“劳动参与率”,就是劳动力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比例。名义上,15-64岁之间都视为劳动力,但是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工作,比如学生、家庭主妇等。既然是“社会养老”,那么考虑养老金(社会财富)的创造时应该刨除这部分人,只考虑那些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人。
截止到2007年,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75.1%,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65.1%,高收入国家更是低到60.8%!(中国劳动参与率高,主要因为工资低、福利待遇差、教育培训落后等原因,导致大量的人不得不长期从事劳动来糊口,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如果说我们现在还能解决养老问题,不仅是因为劳动力还相对充沛,超过8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还因为,现在的劳动参与率很高(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国数据中,几乎是世界第一高),相对的有很多人在工作,在创造社会财富。然而,这么高的参与率,能够持续吗?
前面说了,是工资低、福利待遇差、教育培训落后等导致了中国目前的高劳动参与率,假如到2050年实现了“三步走”战略,实现现代化,那么这个参与率肯定要大幅度下降;反过来,假如届时劳动参与率还是居高不下,那么2050年的中国肯定出了问题,不可能已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养老能否解决,心知肚明)。就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尚且不需要那么多人参加劳动,若中国到了2050年成为发达国家------以2050年的发达标准衡量------居然还得保持高劳动参与率?
假定,2050年实现了“三步走”成为了现代化强国,那么劳动参与率以现在的发达国家标准(60%)为准。当我们计算实际劳动人口的抚养比(用实际从事经济活动人口除以老年人),很快就能发现,2010年的比值是6.68(每6.68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养活1个老人),2050年比值只有1.26,也就是说,40年内,养老压力增加了4.3倍。在《“老有所养”能实现吗?--对本世纪中期养老压力初步分析》一帖里,用劳动力抚养比计算出的,是增加3.2倍。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实际从事经济活动、创造财富的人口数量变化,则养老压力的增加还要更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