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发帖《“老有所养”能实现吗?--对本世纪中期养老压力初步分析》,粗粗的分析了一下到本世纪中叶(2050),中国养老的问题。基本的结论已经有了:未来的中国很可能无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再谈谈。
之所以有以上悲观的观点,劳动力的相对短缺----相对于需要赡养的老人数-----是根源。“相对”这个话很重要。直到2050年,我们的劳动力总量还有6.9亿,超过绝大数国家总人口,为啥还短缺?因为老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增长太快,养老抚养比提高太快。
通过延长退休年龄而增加劳动力供给不可取
有人要说了,社会发展了,寿命延长了,完全可以把“老人”的界定岁数延长嘛,60岁以上的凭什么都是老人?凭什么一定要退休?将来科技发达了,60几、70几的人一样可以工作啊,那不就降低了抚养比,减轻养老压力?
这种话听听有道理,也就是纸上谈兵。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件事情:所谓的现代化也好,幸福生活也罢,到底是需要人们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难道所谓的“现代社会”必须得依赖于人们越来越多的工作年限?我倒是觉得,社会正常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人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才对。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满足需要,难道不是前进的方向?让人,更早就能脱离谋生的压力,享受自由的生活,这才是正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人们寿命延长了,所以大家工作年限就要延长”的思路,是荒谬的、邪恶的,典型的不把人当“人”看,以为是对待机器-----使用时间越长越好。
其次,“延长退休年龄”跟所谓的“高科技提高生产率”是矛盾的。如果认为高科技发展可以弥补劳动力减少的缺口,那就不应该鼓吹延长人们工作年限;如果认为必须要延长工作年限,那就表明高科技没办法弥补劳动力短缺,只能继续依靠人力。搞笑的是,有些人在提出应对老龄化办法的时候,居然同时说出这两条------可以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率、可以延长退休时间------抽自己耳光不带犹豫的。
再次,虽然科技进步有可能降低老人从事某些工作的难度(比如,搞个高科技,老人按电钮就行),从而延长工作年限,但是这样带来的劳动力增加是非常有限的。第一,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靠“按电钮”的,甚至,大多数工作是没办法光靠按电钮完成的,400年后会发展成怎样,不好说,但是40年后(到2050年),我还是有把握这样说的。第二,即便“按电钮”,年轻人照样比老年人强!无论是体力、理解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孰强孰弱,一目了然的。如果某个电钮老人能玩转,那年轻人更不在话下,这样来说,要是让年轻人按,岂不是效率更高、做得更好?那么,即便是让老人“按电钮”,也间接证明了,此时的劳动效率肯定不高,劳动力肯定面临短缺。
还要说的话,60几70几的人有劳动力,跟他们愿意继续工作不一样;60几70几的人凭着兴趣主动发挥余热,跟他们只能靠继续工作谋生,也不一样。如果社会发展到老人必须工作,不工作就不能生活,是进步呢,还是沦落?有些人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凋,上网扯淡,这种“工作”当然延长到100岁退休都没问题。
畸形的人口年龄结构
延长退休年龄,从而缓解劳动力短缺------如果不是考虑不周的馊主意,那就是面对劳动力急剧减少的无奈之举。不过,退一万步,即便要延长退休年龄,也会遭遇其他的麻烦。比如,以2050年的人口结构为例,要把退休年龄延长到多少才行?
通过比较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退休年龄的合理与否:一是人口中位年龄,二是工作年限与退休后生存年限的比值。
一般的,欧美国家的退休年龄要比其人口年龄中位数(以这个岁数为限,刚好把人口数量分成相等的两半)大上20-25岁。目前欧美国家年龄中位数大约是40上下,于是他们的退休年龄一般在60-65岁。到2050年,中国的中位年龄将超过53岁!照这个规律,届时中国的退休年龄要到73-78岁!!要知道,2050年中国的预期寿命也就80左右,73-78岁的退休年龄意味着绝大多数劳动者,要么干到死,要么退休之后直接进医院抢救......这样倒是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
再看工作年限与退休后生存年限的比值。这个比值,一般是2:1,比如,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平均寿命80岁,那么工作了40年,退休后存活20年,2:1........刚说了,2050年时候中国平均寿命80,这样看来,60岁左右的退休年龄在2050年正合适,哪里来的延长空间?
用两个标准衡量,得出全然相反的结论。原因在于,2050年时候,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严重问题。下列三表一目了然:
老龄化率
2050比 2010年增加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法国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2010
12.3
18.4
17.8
22.6
23
30.5
26
26.5
22.3
2050
38.9
30
36.1
33.6
34
46.6
42.4
43
42.9
216%
63%
103%
48.7%
47.8%
52.8%
63%
62%
92.3%
中位年龄:
中国 | 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德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
2010 | 34.5 | 36.9 | 37.9 | 39.8 | 39.9 | 44.7 | 44.3 | 43.2 | 40.1 |
2050 | 53.4 | 44.6 | 49 | 47.9 | 47.5 | 57.3 | 54.2 | 54.4 | 54 |
2050比 2010年增加 |
54.8% | 20.9% | 29.3% | 20.4% | 19% | 28.2% | 22.3% | 25.9% | 34.7% |
预期寿命:
中国 | 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德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
2010 | 73.8 | 78.8 | 69.2 | 80.4 | 81.7 | 83.7 | 80.6 | 82 | 81.8 |
2050 | 79.1 | 83 | 75.5 | 84.3 | 85.8 | 87.4 | 84.9 | 85.7 | 85.8 |
2050比 2010增加 |
7.2% | 5.3% | 9.1% | 4.9% | 5% | 4.4% | 5.3% | 4.5% | 4.9% |
相对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目前中国人是最“朝阳”的------老龄化率低、中位年龄小。这表明中国人是比较年轻的群体。年轻就是资本,就有机会,就算国家遇到困难,一个年轻人为主的国家,怎么也比另一个老头子为主的国家占优势。比如养老。
然而,仅仅40年后,到2050年,我们以骇人的老化程度,自行抹平了这种优势。而且我们的老化,是更加“畸形”的老化。虽然上表列出的所有国家,未来40年里,老龄化率都在增加,中位年龄都在增大,但是中国的增加、增大幅度远超其他国家,这就导致,当2050年我们预期寿命尚不及欧美国家的时候,年龄中位数却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水平。
从“劳动参与率”看养老压力
在《“老有所养”能实现吗?--对本世纪中期养老压力初步分析》一帖里,我已经初步分析了,未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法跟上抚养比增加的步伐,无法填补劳动力减少的空缺。
在那篇帖子里,我是直接用2010和2050的劳动力数量对比,事实上,如果要更精确,应该考虑“劳动参与率”。所谓“劳动参与率”,就是劳动力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比例。名义上,15-64岁之间都视为劳动力,但是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工作,比如学生、家庭主妇等。既然是“社会养老”,那么考虑养老金(社会财富)的创造时应该刨除这部分人,只考虑那些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人。
截止到2007年,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75.1%,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65.1%,高收入国家更是低到60.8%!(中国劳动参与率高,主要因为工资低、福利待遇差、教育培训落后等原因,导致大量的人不得不长期从事劳动来糊口,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如果说我们现在还能解决养老问题,不仅是因为劳动力还相对充沛,超过8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还因为,现在的劳动参与率很高(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国数据中,几乎是世界第一高),相对的有很多人在工作,在创造社会财富。然而,这么高的参与率,能够持续吗?
前面说了,是工资低、福利待遇差、教育培训落后等导致了中国目前的高劳动参与率,假如到2050年实现了“三步走”战略,实现现代化,那么这个参与率肯定要大幅度下降;反过来,假如届时劳动参与率还是居高不下,那么2050年的中国肯定出了问题,不可能已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养老能否解决,心知肚明)。就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尚且不需要那么多人参加劳动,若中国到了2050年成为发达国家------以2050年的发达标准衡量------居然还得保持高劳动参与率?
假定,2050年实现了“三步走”成为了现代化强国,那么劳动参与率以现在的发达国家标准(60%)为准。当我们计算实际劳动人口的抚养比(用实际从事经济活动人口除以老年人),很快就能发现,2010年的比值是6.68(每6.68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养活1个老人),2050年比值只有1.26,也就是说,40年内,养老压力增加了4.3倍。在《“老有所养”能实现吗?--对本世纪中期养老压力初步分析》一帖里,用劳动力抚养比计算出的,是增加3.2倍。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实际从事经济活动、创造财富的人口数量变化,则养老压力的增加还要更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