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部下属机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网站近来“闯了祸”。该网站3月22日在“每日语录”一栏中引用毛泽东“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而不倦’”的名言,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因此遭到猛烈抨击。有美国参议员出面表示,教育部必须解释为何引用“共产主义者”的话。该中心网站被迫删除毛泽东的这句话,换成了林肯的一个警句。美教育部代理新闻秘书还专门公开表示这次引用“很糟糕”,像是在道歉。《环球时报》就此发布社评说,美国如此“言论自由”的国家,容不下毛泽东的一句语录,显示了美国政治制度在世界多元文化面前的小气。看来不断有人揭露美国的“言论自由”是冒牌货,有他们的道理。中国作为快速复兴的世界超大文明实体,不应像小国那样拜倒在美国脚下,我们需要敢于并有能力平视美国。
在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看来,《环球时报》这篇迟到的评论,好赖也算表现出了几分“平视美国”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国的主流媒体终于敢于大声教训美国:“毛泽东是一位世界性新地缘政治的开创者,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性启动者。美国人终将跳出他们目前的狭隘视角,重识这位东方政治巨人。不过这种认识大概要属于下一代从世界变迁中有所反思、也因此视野更宽的美国人了。”这种寄望于美国人民和美国“下一代”的未来意识,更体现出了难得的政治远见。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眼前的现实,从精神上已经“拜倒在美国脚下”的中国人,还依然是大有人在。而且,几乎已经养成了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思维惯性。这样的思维惯性,差不多已经普遍存在于无意识的不知不觉间。这种“美元霸权”下的市场经济国际惯例体系,早就形成了一整套“普世价值”的语言范式,并凭借其“国际社会”的媒体主流话语权日复一日地向全球传播。在这样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灌输洗脑下,处于全球网络互联信息场里的中国人,又怎能不被“思维惯性化”呢?
就拿“言论自由”和“世界多元文化”来讲,应该说这些现代语言概念本身就是西方发明的舶来品。包括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等这些“普世价值”词汇一样,我们当然并不拒绝接受这些褒义词的原意。甚至,我们也能够从中国文化里找到同样的词义表达。但当我们在说话时,首先不是考虑中国同胞的文化习惯,而是首先考虑说给“国际社会”听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接轨上“国际惯例”的语言范式了。可在我们使用这些发明权属于西方的“国际语言”时,往往就很难理会其“言外之意”。于是,一旦到了双方因“文化差异”而发生争论时,“国际语言”的发明者自然处于握有仲裁解释权的上风地位,而中国人往往陷于不得不仰视着争辩的被动境地。
语言表达范式上的“西学东渐”和“拿来主义”,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思维惯性,是精神上的缴械臣服,也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成功。所谓“世界货币”的“美元霸权”及其市场经济国际惯例,是我们明显可以感知到的经济侵略和剥削。但我们从语言表达范式就主动承认和接受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这才是从经济主权到货币主权乃至于领土主权不断遭到侵犯挤压的祸根。所谓市场经济国际惯例,可以在美国本土制造出周期性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可以制造出1%与99%的贫富等级分化社会危机,可以制造出“中国劳动生产美国消费享受”的“国际互利共赢”。那么,中国接轨了这个市场经济国际惯例体系,就真的可以实现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大国崛起”梦想吗?
因此,若不能打破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思维惯性精神枷锁,不能首先恢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主权,中国人就无法真正站起来,更遑论“平视美国”了。其实,以“国际惯例”的语言范式去跟美国争辩“言论自由”,本身就很荒唐且滑稽。至于美国为何对毛泽东很过敏,并不是美国资本政客及文化精英不明白毛泽东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性启动者”。恰恰相反,美国人对这一点的理解,甚至比中国人的切身感受还要深。美国的“纸老虎”雅号,也正是拜毛泽东所赐。特别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毛泽东成了中华民族敢于挺直腰板傲视西方世界的永恒文化符号。
我们今天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正是首先需要从毛泽东身上寻找到中国文化的强大之魂。而在没有挣脱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思维惯性之前,戏说美国“言论自由”挂了,的确还为时尚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