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贾按:人民日报这篇文章自相矛盾不自知 。
首先,外资所谓的“投资环境恶化”指的就是政府监管力度加大,使得外资无法随意销售质次价高的产品坑害中国消费者,无法随意砸钱行贿垄断产品流通渠道。目前,外资在大多数领域对中国民族资本和中国消费者具有压倒性优势,同时,政府又执行了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方向,那么,在平等的竞争下,外资已经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品牌、资本甚至背后的政治优势占领中国市场,消灭中国民族企业,消灭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工业,在中国攫取大量的利益。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无非仅仅是让外资不要采用突破法律底线的竞争方式而已。然而这却违背了市场的原则。因为通过直接行贿购买流通渠道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式,同样,通过一边出售假冒伪劣、一边收买政府、媒体帮忙打造品牌迷魂汤,显然利润率也更高。所以,当中国政府真正进行法治的时候,相当于直接剥夺了外资企业法治之外的灰色利润,这当然要引起外资的强烈不满。但也仅仅是放慢了外资对中国市场占领、对民族工业消灭的步伐。
第二,人民日报开头说外资企业不要跳这么高,要自己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言下之意乃是我泱泱中华还是要法治的,之前市场太过了,现在要加强政府、加强法治不动摇;但最后,请了几个专家一谈,就变味了,最有意思的是提出“当前首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投资便利化。要真正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然而,外资劣行的问题不在市场不足,而是市场太过;外资劣行的启示在于要加强政府的监管,不在减少政府的干预。人民日报请专家是要让专家谈谈如何让中国经济更好,而不是如何响应外资的需求。几个专家一谈,感觉屁股坐到外资那边去了。外资强,民资弱的现实条件下,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发挥市场,则进一步陷民资于不利地位。说白了,政府不对市场监管,外资和民资同时违法竞争,同时造假冒伪劣,同时行贿,资本强大的外资犯罪能力更强,消费者并没有博弈的能力。)
近期,国际舆论唱空中国又变出新花样——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某些西方媒体不断渲染中国吸引外资正在丧失优势,认为中国部分领域排挤外资、外商在华投资成本加大,并借中国逐步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大肆宣扬中国监管环境已经恶化。事实究竟如何?污蔑歪曲的背后究竟有何动机?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如何看待中国投资环境”系列报道,约请国内权威专家学者,澄清事实,还原真相。
随着世界经济从低迷走向复苏,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一员——外商投资企业又被有些利益集团盯上拿出来说事。据报道,最近一些西方媒体再度渲染“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认为中国排挤外资、外商在华投资成本加大、监管环境恶化、“超国民待遇”取消等,言外之意就是赶紧从中国撤资吧。
有关专家提醒说,中国一直在改革完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并没有恶化,此言说背后有因:金融危机使原有国际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欧美等国家需要扭转国际投资流向,遏制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自己“再平衡”和“再工业化”争取时间。
【丧失优惠心存不满】
近期,一些在华外商企业不断爆出行贿、价格垄断、产品质量出问题等丑闻,也有一些企业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开出了巨额罚单。对此,有西方媒体不检讨外商企业自己的错误,而是酸溜溜地称:外企在华感到凉意,遇到了麻烦,受到了排挤。
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抱怨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认为中国政府采购政策的表述不够清晰,引起外资企业的过分忧虑;有的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薄弱会拖累其发展;有的只想获取中国的市场准入,不愿转让自己的技术和业务;有的认为金融等领域对外国投资限制太多。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涨,投资成本加大,也让有些外国企业感到头痛,它们慨叹道:“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美国通用电气上层人士曾表示,在中国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最有意思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曾给予外商投资的超国民待遇虽然已取消好几年,但很多外企依然对此恋恋不舍,并不停地表示不满和抱怨。
【唱空中国拉拢投资】
如果说以前抱怨“中国投资环境恶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外商企业既有利益受到挑战所致,那么此轮“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卷土重来,则有更深刻的背景。
“金融危机使原有国际产业结构产生松动,在重整后的国际产业结构下,欧美国家需要打击别人,宣传自己的优势,以争取资金和产业回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有关专家分析说,最近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是一部分习惯以邻为壑的势力周期性地唱空中国、遏制中国的又一题材,其真正意图是扭转国际投资流向,阻挠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美欧日的“再平衡”和“再工业化”争取时间。
的确,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各国为经济复苏加大了对投资资源的争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希望实现“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因此拿放大镜从中国这个吸引投资的洼地寻找出毛病并加以夸大,以达到让外商投资止步而回转向自己国家的目的。
另有分析指出,蓄意歪曲中国投资环境,也是有些外商投资企业打的一个小算盘:借此施压中国管理层以继续享受一些“政策红利”。白明说:“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没有之后,一部分靠优惠待遇存活的外企很难受。”
【调整心态适应新变化】
面对不切实际的指责,专家建议,我国有关主管部门除澄清事实外,还要加强练好内功,继续完善提升投资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投资便利化,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引导外资企业了解中国的投资政策,适应投资环境的变化。
专家认为,当前首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投资便利化。要真正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简化行政审批,增加行政透明度,强化服务意识,为内外资企业投资营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便利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培育本国企业竞争新优势,以尽快摆脱关键领域和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要让外商投资企业逐步认识到,中国还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有广大的市场,投资中国在未来还会有很多商机。”白明说。
面对中国投资环境改变的事实,专家们指出,要引导外企调整心态积极适应,要让它们知道,只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投资质量,将能在更高层次上继续享用中国繁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