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朝阳区,一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伤,并死命抱住对方不撒手,急哭外国小伙。经医生检查,女子并未受伤,可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经调解,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12月2日,国际在线)
当舆论和一些媒体正准备或刚刚开始抨击这恶劣的“碰瓷行为”时,新闻事件又峰回路转,有了新的发展。
今天,新京报记者调查,大妈确系被撞倒,目击者拍的视频显示,老外不断用流利中文骂“你骗人,你看我是外国人想讹钱”等。知情人透露,大妈并非碰瓷。法制晚报称联系到拍摄者证实发生了剐蹭,但女子向对方要了1800元。外国小伙的中国女友也承认碰到女子,但过马路车速很慢,并不严重。
也许是前不久的“小孩扶老人反被讹事件”让人心有余悸,这次的老外扶大妈依旧被冠以了“讹人”的解读。可对真相的挖掘让一些人躁动的情绪闪了一下腰,但这并没有让人们冷静下来,没有影响他们扣下喷着怒火的扳机。易怒的人们只是换了指向的对象,把大妈变成了那个骂人的老外。不变的,是依旧愤怒。
记性好的话,我们可以回想起来更多让人伤心的新闻,同样可以回想起来那些伤心背后易燃的怒火。熊培云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这一切可以说都是个案,个案连在一起,就是现象,现象长期持续就是时代的特征。”纵观微博上新闻下面的留言,动辄激烈粗俗,言语污秽不堪。如果舆论也像空气一样,能以看得见的形态围绕我们,那我们现在所处的舆论环境远比PM2.5报表时候的北京城更恶心。
为什么愤怒永远比理智容易?
因为理智需要思考,甚至需要否定自己,而如今许多人懒得思考,更舍不得否定自己。愤怒给了他们一种更直接的表达,所有事情不问因果,却有了一个统一的排解出口。可怕的是,这种愤怒就像病毒,可以瞬间传播、肆意感染。更可怕的是,这情绪对社会只会产生更多拆解的暴力,无助于任何人和事。
这像极了两个人吵架斗嘴,所有的争执都是话赶话出来的,换言之,就是我们通常缺乏倾听的耐心。许多人不习惯等他人表达完了再诉说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却是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观点输出。没人去听异见者的声音,而是用符合自己假想的一切来套到对方头上。如此一来,真相越辩越混,真理早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
管理好我们的愤怒,并不是没脾气,而是要找到合理的表达方式,在这之前我们更需要明确情感的来由。脑海里的结论,究竟是经过了可靠的推敲得来,还是怒发冲冠之时的一种笃定。这次的“老外被讹”事件,北京警方已经定论为他无牌照、无驾驶证行驶,剐蹭了路边行人,理应赔偿。在这个定论下,那些之前沾火就着的怒气现在是不是可以冷下来自己反省一下冲动呢?
看看这一年的新闻,年初的儿童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动怒;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社会动怒;城管暴力执法,社会动怒;小贩获死刑判决,社会动怒;医生变成了高危职业,社会动怒;就连扶起摔倒的老人,社会依旧有理由和孔隙产生愤怒。所有的事情几乎都可以让愤怒相随,我们生活在了一个肝火极旺的机体内,这个集体产生的是我们自己定义的时代特征——易怒的中国人。
我们当然有权愤怒,有理由对当前社会的种种陋习恶行不满。更有价值的举动,远不是在微博上留下几句慷慨激昂问候谁家人的词句,也不是看罢新闻的嗤之以鼻漠不关心。如果我们想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先问问自己“我好吗?”在每一次新闻事件中,我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们为自己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周遭。如果你易怒且一定要用什么激进的方式才可以抒发情绪、表达不满,那我们的社会就永远无法理智和冷静下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