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关部门昨天正式宣布了2014年节假日调整方案,由于节假日总数未变,只能对每一个节日的前后拼凑做挪移。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春节由年三十到初六的7天休息,变成从初一到初七休息,取消年三十的法定假日,从而恢复到2008年休假改革之前的状态。
应当说,这种改变自有它的道理,符合大部分就地过春节、用不着远途回家人的愿望。因为年三十各单位都基本下午放假,名义上恢复年三十不休息,实际上为人们夺回了这半天“隐性假日”。而一直休息到初七,增加了过年的长度感。
但需要异地过年的人就可能更麻烦了,他们确保年三十晚上赶回家的准备时间更加局促。当然,由于众口难调,为了考虑“多数人”的利益,有人可以说,年三十法定休息只是最近几年的事,过去中国无高铁,飞机航班少,但也都过来了。
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昨天互联网上针对假日调整的消息怨声一片,根本原因还是假日总天数没有增加,这样挪来挪去,不就是成语故事中典型的“朝三暮四”吗?
中国城市社会当下最强烈的愿望是增加休息日,多数人就是感觉太累,对多休息一天往往比多挣一点钱还在意。这些人既不想“朝三暮四”,也不想“朝四暮三”,他们的真实期待是“朝四暮四”。
我们认为,在没有假日增加的情况下对春节等重要节日的安排做调整,是很不慎重的做法。休假安排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传统的重要记忆点。即使有不方便处,它也会成为全社会的习惯。为了一部分人的要求而打破这种习惯,这是自讨麻烦。
只有增加假日可以冲消改变休假习惯的负面效果。2007年国家决定取消五一黄金周,当时国家用增加一天假日并组成三个小长假做这件事,而收获的公众满意度却很勉强。
这次全国假日办在原有假日总数的情况下搞“朝三暮四”,实际是在做无米之炊,煮出来的只能是一锅怨声载道的舆论。
中国应下决心继续增加假日。近几年不断有学者宣称,当下的115天全年节假日总数已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极限,再无增加空间。但这种算法在逻辑上就是混乱的。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与美国是不同的对比值,中国自我相比经济总量比2008年翻了近一倍,115天的“极限”是以什么做参照计算出来的呢?
假日总量与GDP水平当然要挂钩,但这种挂钩应是弹性的,追求的应是最佳综合效果。中国社会如今最缺的是消费,旅游经济的喷发需要新的全民休假空间,扩大人们的幸福感也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共识性方向,而增加休假是扩大幸福感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源泉。
只要增加一天公共假日,经过调整就可实现在不大动现有休假体系的基础上,恢复五一黄金周。这对人们幸福感的拉动,对全国消费的拉动,以及对全体人民信心的鼓舞都将是非常巨大的。那将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一次惊喜。
2014年的休假安排大概就这样了,我们希望国家在明年做2015年休假安排的时候,认真考虑增加一天假日并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可能性。那将是一个真正顺应民心的决定,也是顺应中国现代化升级大势的决定。它决非什么冒险或勉强之举,它是水到渠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