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慈善事业正处蓬勃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帮助身边陷入困境的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慈善事业仍然面临信任危机的尴尬。
近日,基金会中心网公布雅安地震募集物款使用情况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募资排名第一的壹基金(接收捐赠3.86亿元),因仅拨付一成多(4700万元)遭舆论质疑。李连杰及壹基金在回应“快捐慢花”时的轻描淡写,再次引发舆论反弹。如何正确看待慈善定位与监督,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试谈一二。
慈善不是赚钱生意
慈善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不附加要求的善举。用中国古话说,做慈善就是“行善积德”。慈善机构一切收入均来自捐赠者,其活动已经超越个体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慈善必须是纯洁无暇的,至少应具备非营利性公益特征:即不得以盈利为目标、不得进行剩余分配、不得将组织资产转变为私人财产。但从当前情况看,一些慈善组织将公众捐赠的善款视为慈善组织的私产,有的擅自提高行政管理成本,有的从募捐款项中提留劝募费,有的为投资增益延滞善款拨付,等等。这些行为显然违背了慈善的初衷,甚至涉嫌违法犯罪。壹基金是国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公募资格的基金会,也是雅安地震募资最多、拨付比例最小的基金会。一年过去了,未拨付的3.4亿捐款及利息是如何管理使用的?有没有被挪用?有没有被违规投资?有没有被贪污?自然成为民众非常关切的问题。
慈善机构要甘当配角
慈善的最高境界是施受无心,慈善的主角是施受双方。在整个慈善活动中,慈善机构担当慈善资源募集者、慈善桥梁架构者、慈善救助实施者以及慈善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依然只是慈善活动的配角,是捐助者和受捐者的代理人。现在,少数慈善组织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人为割裂捐助者和受捐者,在组织募捐时故意放大问题、制造“救在壹线、刻不容缓”的气氛,极尽其能地“忽悠”民众捐款捐物,一旦钱物到手或左右逢源,或反配为主,花钱“八风不动”,拨付不紧不慢,全然没有了“刻不容缓”的作风,似乎淡忘了手中钱物均来自民众的事实。此次面对公众的质疑,壹基金和李连杰显然沉着不足、烦躁有余,须知舆论监督的是大家自个儿捐的钱物去哪儿了。这些钱物的使用,绝不是也不能成为壹基金的“家务事”。
慈善生命力源于规范和监督
中国慈善事业正处蓬勃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帮助身边陷入困境的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慈善事业仍然面临信任危机的尴尬。“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对中国慈善事业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此次雅安地震219家基金会参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一年后拨付款物不足总收入的40%,壹基金拨付甚至仅1成多,难免让捐赠者产生疑问。归根还是慈善活动的规范和监督问题。从当前情况看,加强慈善规范和监督,首先要加强法律监督,严格执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规定,合法进行募捐、管理和拨付,及时、有效地用好每一分善款;其次要引入独立审计,设立第三方审计制度,严防慈善组织弄虚作假;第三要提升透明度,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步骤、每一分善款,都应及时公开,最大限度地赢得捐款者的信任。
李连杰先生2007年在《中国民间企业慈善的五个样本》一文中说:“中国慈善不够公正、不够透明、不够清晰,钱是否真到了那些有需要的人手上?我捐的钱你们到底有没有用到那里,还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消耗掉了,还是说你们吃掉了贪污了请客了?...之前你告诉我你的目标,之后你还得告诉我结果是什么,我明年才有机会继续认同你的理念。”笔者非常赞同李先生的这番话,基本概括了民众对慈善的期望和愿景,也希望包括壹基金在内的中国所有慈善组织,都能够时常拿这段话来问问自己。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