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日公布二战日本战犯笔供,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发文对此进行评述,遗憾的是该文字里行间显露出美国媒体对中国存在的一些典型性的误解和偏见。
这篇文章由该报北京分社社长西蒙·丹耶尔撰写,题为《七十年后中国报纸刊登日本战犯供词》。文章引述了一些事实,如日本战犯菊地修一、住刚义一犯下的罪行,中国举行的一系列抗战纪念活动等。
问题是,文章每每笔锋一转,在解读部分出现很大偏差。文章不下10次用了“but”(但是,不过,然而)这个转折词,比如:“这些罪行是日本士兵70年前犯下的,但是这些故事被重新发掘出来是为了一个新的对抗时代”;“此举意在迫使日本正视自己的战时历史,不过也是为激发国内民族主义并增强中共作为中国人民捍卫者的正当性”;社交媒体上有民族主义言论,“然而,民族主义是一只危险的老虎”,“骑上它有可能被反咬”,等等。
文章认为,公布二战日本战犯笔供,是中国“不懈的反日宣传战鼓点的一部分”。
文章的不少判断和潜台词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中国还原历史,并非是要延续对日仇恨。历史不容忘却,更不容否认。中国中央档案馆连续公布45名二战日本战犯笔供,是用如山铁证将日本对外侵略和殖民史上发生的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暴行展示给世人,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和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的行径暴露给世人。世界上有大量有关犹太人二战悲惨遭遇的纪念设施、文字影像记录,用铁的事实将德国法西斯的罪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对此没有任何美国媒体表示异议。同样,美国媒体应该质疑日方为何一再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而不是质疑中方为何还原历史。
其次,中国还原历史,并非是要煽动民族主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允许有人否认和美化日本侵华战争中令人发指的罪行,防止历史重演,更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从而发奋强国,实现“中国梦”。这本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是要强大以后去报“一箭之仇”,不是搞排外,不是搞“中华优越论”、“中华第一”。美国等西方媒体看待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中国的爱国主义等同于“民族主义”。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就是“爱国主义”,发生在中国却被称为“民族主义”。
再次,中国还原历史,并非是要“反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中国对日一贯方针。“以史为鉴”与“面向未来”,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分割。正确处理历史问题,正确看待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一直就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中日三个重要文件——《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中国主张也致力于使中日关系面向未来,开辟未来,但前提是必须正视和承认历史。面向未来,不能无视历史,甚至否认和美化日本侵略历史。中国不是揪住历史不放,没有把历史问题当作一张牌来敲打和压制日本。有关历史问题的纷争,从来不是中国主动挑起的,完全是日方否认、美化侵略历史造成的。
总之,中国敲的不是反日鼓点,而是警钟。这一警钟要长鸣,敲给日本,也是敲给世界,更是敲给自己。
附文:七十年后中国报纸刊登日本战犯供词
中国报纸在70年后刊登日本战犯的供词 每天,血淋淋的供词都会从中国媒体上扩散开去——强奸、谋杀、砍头、蓄意使村民感染上细菌……这些罪行是日本士兵70年前犯下的,但这些故事被重新发掘出来是为了一个新的对抗时代。
供词每天一篇,连续多日,是如今北京不懈的反日宣传鼓点的一部分。选择这个时机,部分原因是恰逢中国爆发抗日战争77周年,也是中国与其主要亚洲对手之间更长久的口水战的一部分。目的不仅要迫使日本承认过去的战争罪行,也是为激发国内民族主义并增强中共作为中国人民捍卫者的正当性。这令现代知识分子感到沮丧,却在中国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网民中得到不断支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共承诺国家繁荣并拥抱民族主义。历史被重新挖掘,强调外国侵略者所带来的百年“耻辱”。东海岛屿争端已助燃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火焰。而日本拒不承认不光彩历史将怒火煽大。安倍去年12月参拜靖国神社及最近重释日本和平宪法的举动得到愤怒的回应。
中国生动地提醒国民有关日本士兵70年前犯下的罪行:谋杀中国平民,强奸妇女,殴打、折磨很多人,甚至下令进行活体解剖,在中国北方村庄散播伤寒菌和霍乱菌……
中国已建立国家公祭网以呈现日本战争罪行的证据。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抵制日货还掺杂着其他号召:永不忘记“我们祖辈遭受了多么悲惨的蹂躏”;确保“我们国家再不会遭受欺凌”……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保罗·亨勒称,反日活动“既引人注目又让人困惑”。反日情绪令中国领导人更加难以处理对日关系,更加难以防止东海紧张进一步恶化。亨勒说,双方都不想要战争。中国正努力说服世界它想以和平方式崛起,“中国公众中增强的民族主义和仇恨情绪将令北京做出这些努力变得更加困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