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热爱人民、不热爱共产党、不见义勇为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公布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拟删除“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见义勇为”等内容,目前正在征询意见中。真可谓改革又出新举措,“壮士断腕”的改革风刮进中小学校园!
一、解读删除“热爱共产党”
长期以来,网上那些反华反共的“带路党”一直鼓噪“爱国不等于爱党”这歪理邪说,充当美国“和平演变”的打手。这次,“带路党”们又该为中国改革欢呼一次了,美国官方曾说,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美国的要求一致。这次,那些反华反共的“带路党”是否会说,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带路党”的要求一致?——爱国者为此该感到骄傲还是感到悲哀?
共产党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党组织,凝聚着“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过去,“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写进中小学生守则,体现了共产党“代表大多数人利益、为人民服务”的自信!现在,教育部修改中小学生守则要删除“热爱共产党”,让人不得不疑问:共产党的自信哪去了?
过去的共产党既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既然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共产党当然值得热爱!过去的共产党也有底气、也有自信让人民热爱!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过去的共产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流血牺牲,为中国、为人民争取利益,过去倡导“热爱共产党”,本身是倡导中小学生从小有“为祖国、为人民”的志向!而不是从小就狭隘的自私自利!
现在,教育改革,要删除《中小学守则》中的“热爱共产党”内容。30多年来的中国改革派能否明确回答:经你们改革后,共产党的自信哪去了?经你们改革后,共产党没变颜色吧?
二、解读删除“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见正义的事要勇于作为,“仁者必有勇”!见义勇为是一种“盛德”——“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礼记 聘义》教诲“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
《中小学生守则》删除“见义勇为”内容,客观上配合了30多年改革派倡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亚当斯密的“理性人、自私人”主张、配合了外资控股的门户网站常年充当“美国芝音(敏感词)”的作用所渲染的“公交不让座、撞人不送医院、倒在路边被人救后反而诬陷好人、自私自利”等舆论导向、配合了“国企私有化、教育医疗住宅由国家福利改革成盈利机构”等“私有化”路线!
三、解读删除“热爱人民”
而“热爱人民”,更是与中华文化相融相通的,体现出中华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义精神。中华文化中“为民”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自远古时代,“保民”,“养民”,“利民”,“爱民”,“得民”,“庇民”,“安民”,“恤民”,“宽民”,“仁民”,“富民”,“顺民心”,“视民如子”,“视民如伤”,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可看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为民”文化的延续——
1、“亲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保民”——始于《尚书》。周公谆谆告诫康叔,要“用康保民”(《尚书·康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保护、爱护人民,是王朝久远的先提条件。春秋时人富辰,是用“保民”来解释“仁”:“仁所以保民也。”(《国语·周语》)
3、“养民”——见于《左传》。郑文公把抚养民生视为天命:“命在养民。”(《左传·文公十三年》)
4、“利民”——郑文公提出:“苟利于民,孤之利也”,“民既利矣,君必与焉”(同上)。晋文公也是“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国语·晋语》)。墨子更把“利民”作为王天下的根本:“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墨子·节用》)
5、“爱民”——在墨子那里是其“兼爱”学说在政治上的表述。“吾闻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墨子·兼爱》)就是说,君王“爱民”,应当先于爱自己。老子也有“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之箴言(《老子·第十章》)。荀子更提出:“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王制》)要使国家太平,必须行“爱民”之政。
6、“得民”—— 孟子把“得民”作为“王道”之本:“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 。“朝夕勤志,恤民之羸,闻一善若惊,得一善若赏,有过必悛,有善必惧,是故得民以济其志”(《国语·楚语》)。晋楚鄢陵之战,因为“晋得其民”而大胜(《国语·周语》)。
7、“庇民”——通“保民”。楚国令尹(最高军政长官)子文极清廉,家“无一日之积”。他以“庇民”为政纲:“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也,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死无日矣。”(《国语·楚语》)
8、“安民”——《史记》所载,古圣人皋陶氏就提出:为政“在知人,在安民”(《史记·夏本纪》)。荀子的“平政爱民”,也是指“平政安民”:“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 (《荀子·议兵》)
9、“恤民”——指抚恤人民。《左传》记载晋无忌“恤民为德”(《左传·襄公七年》)。
10、“宽民”——郑国贤卿子产:“惟有德者能宽民。”(《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子产执政二十三年,行“宽政”,不毁乡校,倾听“国人”“民声”,采取一系列“为民”政策,政绩卓然,使郑国很快强盛。
11、“仁民”和“泽民”——都见于《孟子》。孟子不仅揭示出“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在于是否“得民”、“得民心”,还从“仁政”出发,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孟子赞扬舜禹“施泽于民”(《孟子·万章》),规劝齐宣王“膏泽下于民”(《孟子·离娄》)。君王只有“泽民”,才能“得民”而成就“王道”。
12、“富民”(或“裕民”)——是荀子“为民”说的一种具体化。荀子不仅说:“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还专门写有一篇《富国》论,其中有:“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了,国也富,“上下俱富”,礼义昌隆。管子也是主张:“治国大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荀子明确反对“上好利”,认为“上好利则国贫”(《荀子·富国》), “上下交争利,国危矣”(《孟子·梁惠王》)。
13、“顺民心”之说,见于《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14、周文王“视民如伤”,春秋郑国的然明主张“视民如子”。
15、康熙“共四海之(民)利为利,一天下之(民)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
16、中国共产党自毛主席时代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中小学守则》里的“热爱人民”内容!
改革的措施真可谓全面开花,人民群众关注“转基因、国企私有化、资源贱卖、金融自由化、土地流转、医疗住宅教育养老产业化”等,是因为这些改革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走上邪路,危害马上立竿见影,所以人民群众对这些关注的多一些、批评的多一些。殊不知,其它一些改革也正在默默推进,像是文化改革、教育改革等,这些改革一旦走上邪路其危害可能不会马上凸显,可能不会立竿见影,需要若干年甚至几十年后,危害才能显现,然而,其危害更是巨大,因为文化改革、教育改革一旦走上邪路后,将对子孙后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产生危害!改革后,若抽掉中华文化精神,未来中华的子孙后代将沦为丧失文化底蕴的行尸走肉、沦为只会崇洋媚外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教育部拟订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可谓改革又出新举措,“壮士断腕”的改革风刮进中小学校园!
2014年8月4日 随笔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