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富、86岁的李嘉诚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特别是在收购英国资产方面显得尤为活跃。
李嘉诚上周就搞了两个大动作:一是斥资100亿英镑(约合938亿元人民币)从西班牙电信商手中买下拥有2400万客户的O2电信公司。二是以12亿英镑(约合112.5亿元人民币)收购英国埃弗肖尔特铁路集团,他旗下的长江实业和长江基建各出资6亿英镑(约合56.25亿元人民币)。
这两个大手笔的投资再次强化了李嘉诚作为英国最大的投资者之一的地位。目前,他已经拥有了英国铁路、天然气、电气公司以及其它投资项目。从药品连锁巨头屈臣氏到港口,他的投资触角几乎伸到英国的每一个领域内。
有人做了一个比喻,几乎25%的英国家庭使用的天然气需要通过他所有的天然气管道;英国电力网络(同为李嘉诚所有)为超过30%的英国居民提供电力供应,其电力网络覆盖伦敦和英国东南部。
难怪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每日邮报》1月25日撰文指出,李嘉诚这位亚洲富豪快买下大不列颠帝国了……毫不夸张地说,某种程度上,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已经主宰了英国的经济与民生。
人们也许会问,李嘉诚为什么对收购英国资产情有独钟?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深入分析他的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就会发现,他的“商业帝国”迁移英国的真相,一方面他的运营模式及其与英国资金的深厚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投资环境的变化,已不利于他的生存和发展。
翻开李嘉诚的发家史,除一部分与香港有关外,更多的是与英国有关。历史上的和黄集团本是由两家英国公司联合组建,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与怡和、太古、汇丰并称为香港四大英资洋行。1979年,李嘉诚开始暗中吸纳和黄的股票,随着汇丰银行将手中所持股份全部转让给他,终于在1980年彻底控股,当上了董事局主席。
可以说,没有汇丰的帮助,李嘉诚就不可能拿下和黄,更不可能利用该集团手中的工业用地开发房产,最终成为香港富豪里的一哥。
自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英联邦对这个前英国殖民地的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但李嘉诚也许是一个例外。毕竟,李嘉诚最原始的积累,起步于英国统治香港时期,他的文化背景也带着很浓厚的英国倾向。因此,李嘉诚的资本离开香港而大肆进军英国,就是港资外流的一个预演和序幕。
不可否定,李嘉诚是商业天才,他在香港发家的历史也留下了若干传奇性的经营手段,但他在中国的成功,尤其是在地产业谋取的巨大资产和利润,背后有着明显的权力影子。他在国内长期囤地而不开发,几乎不摊成本而坐享地价上涨之利,若干地方政府对其无可奈何,这绝不是“商业天才”所能解释的。
别的不说,李嘉诚所建设的北京东方广场就是一个例证。这个广场坐落于北京东长安街1号之绝佳位置,其占地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之一,是真正的北京“城中之城”。上个世纪90年代,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公司拆迁了长安街十几个部委和无数有权官僚,想一想,他如果没有通天的政治关系能够做到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李嘉诚已预见到中国的经济危机,灵敏地嗅到人民币资产将大幅贬值,或者看淡中国楼市。比较接近政治八卦的说法是李嘉诚自己一辈子长袖善舞,在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政商关系,但担心身后两个儿子不能很好地继承和继续发展这些关系,遂一走了之,另寻善地。
于是,进入2015年后,李嘉诚就在香港宣布将旗下“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重组,长实改为“长和”,主理非地产业务;原来长实与和黄的房地产业务则交由新公司“长地”负责,其注册地均由香港改为开曼群岛。而开曼群岛属于英国领土,假如李嘉诚日后若遇到官司,最终审核权由香港终审法院变为英国最高法院。
此事引来舆论场议论纷纷,有评论视之为“长实”与“和黄”变相迁册。李嘉诚到底是深谋远虑,还是老来失策,解读者熙熙攘攘,但却无法从这个被称为李超人的言行上看出可信的解释。
也许人们无意对李嘉诚的动机妄加揣测,在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这大概也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就种种迹象来判断,李嘉诚确实是在撤离中国大陆和香港,将“商业帝国”转移到英国。从李嘉诚的“脱香港入英国”,联想到国内一些富豪们的“脱中国入欧美”,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至少起到了瓦解中国经济的作用。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