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两会”尽管热闹非凡,但在群众心中的关注度却在逐渐下降,会期中的热闹多半集中于媒体的自娱自乐。如此热闹的“两会”为何不能触发群众以更高的热情去关注呢?恐怕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议题的可实现性及全民性不够之外,“两会”本身存在的先天性问题也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人民要求,“改革‘两会’”应该成为未来的重要改革议题。
就个人观察,“两会”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两会”代表的组成与产生过程必须改革。目前,代表存在官员多、明星多和财神多的“三多”现象,本该议官员,官员代表多了就不合适,明星多容易让“两会”演变成媒体的秀场,群众反感情绪明显,财神多更不合适,财神即资本家,不管是国有还是私有,中国的企业本质上都接近于私有,财神的脑子里只有利润,“两会”应该以议民生为主,利润的事应该放在经济工作会中去讨论。不改变代表“三多”的局面,“两会”很难发挥为人民议事的功能。
代表的产生过程改革难度大,但至关重要,涉及到政改,之前的几年,很多人也提出过改革意见,改不改得下去,取决于上层的决心,期望能列入到未来的改革规划当中。
其二,“两会”的议事进程需要改革。“两会”时间拖得很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空话多,套话多,甚至有些代表只能讲假话,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议事议政能力,“花瓶代表”和“木偶代表”参会就是浪费时间,各省代表团的讨论过程中,领导都在场,敢讲真话的“勇士型代表”少之又少,开会过程中,如何让代表敢讲话是决定议事效率的重要保证。建议以后的“两会”分两个进程:第一个进程是讨论上一年度的主要议案是否落实?未落实工作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进程是讨论各省各届别本年度议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重要性,让一些废议案尽早淘汰,让一些事关百姓利益的重要议案进入最终的决策程序,议案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实用越好,大比例减少“终审议案”的数量,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代表讨论得出。
其三,“两会”的议政问政方式要改革。“两会”一贯的程序是:听报告,议报告,听新闻发布会,议新闻发布会。最后,媒体给百姓的观感是:这个报告非常好,非常实在,非常符合人民的期望,偶尔有点小不足。然而,“两会”开完后,在日常评论中,媒体和群众又牢骚满腹,骂娘不断。既然这样,为何不让“人民的代表”代表人民在极其重要的“两会”中去质询呢?
新的看法:1、几大“报告”应该缩短篇幅,只讲做了什么和将要做什么,提纲性地讲,年度报告不是政治报告,程式性的语言应少用;2、政府官员应该在各组别代表团中接受公开质询甚至是批评,要让官员和代表面对面地议政;3、代表可根据现场议政结果对各部委官员进行任职评价,甚至可以对部委负责人提出任免意见。
其四,“两会”报道量应该大幅度压缩。中国的“两会”给人有一种感觉是记者的“两会”,而不是人民的“两会”,记者对代表的干扰很大,相当多的媒体记者把话题引向了民生之外的领域,甚至把代表的个人问题作为主要话题报道,很多代表为了回避“非两会话题”,不得不谨言慎行。为了让代表们安心讨论国家大事,部分时间和部分会议应该对媒体封闭,把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代表干正事。我相信,不管什么样制度的国家,如此多记者干扰议事,恐怕只在中国出现,“两会”记者如同足球赛场观众的场面不见得就说明民主程度高,从近十多年的表现结果看,“两会”的务实性似乎有下降的趋势,话题多得出奇,一散会,全国都冷场,这就好象农村办喜事,敲锣打鼓的,来了就是客,吃几天流水席,席一散,冷冷清清。
中国的“两会”确实有自己的特色,也能够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其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会议的有效性在不断降低,已经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不把“两会”列入改革议程,改革很可能会流于报告和语言,人民对改革的意见会越来越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