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公考报名又开始了,发现北京的公考政策略有变化。出现了对外地应届毕业生的某种额外要求。北京的生源是各类各档次的高校应届生均可报名,而外地生则必须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入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还得是校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或一等以上优秀奖学金获得者,这公平吗?
本来北京本地的生源在高等教育的录取上就得到了先天的优惠,很低的分数即可上较好的高校,而外地的学生不得不以相当高的分数向北京较好的高校挤去,这一直被视为教育上的不公平。如今,北京今年公考的招考规定是不是又把这一不公平延伸到了社会职业领域?确切讲是延伸到了北京公务机关领域。
公正、平等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换句话说,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既然这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那么它就应该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各种政策上,公考不应该例外。我国自从实行公考以来,在国家公务员选任的公正、平等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作为我国新生事物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特别是落实公平、平等、公正上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公考某些环节上公平与否总是存在争论,各地在公考上各种类型的不公平现象时不时地冒出,各地在公考上出现的一些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总是让人非议。而大家议论最多的不仅是有个别地方的黑箱操作的问题,更有一些地方在公考规定报考条件上的不平等。虽说这些都属个别现象,可这种现象却属必须纠正和消除的东西。可事至今日,北京2018年公考的报考条件怎么也出现了类似不平等的规定?规定为什么不能划一呢?北京高校的、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都能报考北京公务员,而外地的为什么必须是双一流学校的且还有其它的条件限制?这让人不可理解,首善之区焉能如此?
其实,问题并不在这,而在人们多年争论的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平等。北京列出这些公考的限制条件肯定并没有以为这是对外地考生的一种不平等或不公平,大概会认为这是为北京选拔优秀人才吧。可见,在什么是公平、什么平等上大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因为这一个问题没有说清,前一个问题等于没有成立。于是,一个时期以来,很多人更多地是强调所谓的机会平等,这是公平、平等下一层次的要求。既然说不清什么公平和平等,那就退而求其次,追求机会平等吧。而机会平等的典型说法之一就是“起跑线说”。大家若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不就是机会平等吗?可在人生中有过同一的起跑线吗?当然没有。有些人看似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实际上这是虚假的。起跑线也许是站上了,可人家起跑后您还不能跑啊,没鞋跑不了!再追机会没了。何况大多数人却从没有可能站在即使是虚假的起跑线上。也就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哪才是起跑线,或者说起跑线根本就不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什么是机会平等呢?说清过吗。事实是,没有机会平等的这种机会。在现实社会上基本上是不存在所谓的机会平等的那种机会。人们总是在不平等的机会中寻找出路,或者叫找突出重围的缺口。换言之,只要是制订出条件来作出某种限制,这本身就让机会平等消失了。至于条件限制多少与这种机会不平等并无太大的关联,性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程度上有区别罢了。
但人们不可以追求机会平等吗?当然可以,而这就是人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明明是不公平的规定却能很自然地产生这种情况正是人们必须消除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消除所有的不公平,也不可能真的让机会平等出现,但我们能不能让机会接近平等呢?不断地向平等靠拢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看到的北京公考上的不平等的规定或者叫条件就应要求消除它,从而让更多的外地考生有机会参与北京公考的竞争,让外地考生向机会平等靠拢。当然,并非北京一个地方出台过类似不平等的公考规定,随着公考的各种规定的不断完善,类似不平等的公考规定也是要不断地消除的,前提是必须否定它!
进入一个地方的公务机关,当我们听到的总是一种口音时,或者叫总是一种方言时,(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那这意味什么?这个地方的公务机关大概不属开放型的而是封闭型的吧。不肯公平地接受外来的考生就不会只是表现在公考的招考上了,它会深入到当地公务机关的方方面面。当北京的公务机关开始把外地人的进入作出某种限制后,北京地方公务机关是不是会形成一个地方性的小圈子?绝绝大部分公务员都是北京本地人?那些外地双一流学校考进的公务员肯定是极极少数,这会不会与北京地方一般院校考进的公务员形成两种不同的圈子?如是,北京的公务机关它会是一个开创性的服务大众的机构吗?北京每天接待的是全国各地的各种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不同需要的不同的群体,它的公务服务机关作为一个小圈性的会服务好全国各地不同群体的人们吗?
在下以为,北京公考的某种规定还是改了吧!这个道理对全国的所有地方都是适用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