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美国侨网
文殊哲学基础理论集萃之一——基础篇
第一章 时空守恒定律
:文 殊
导 论
本篇主要讨论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事物的质能集合论原理,事物结合运动和有序化运动所遵循的信息原理,事物分离运动和无序化运动所遵循的对抗原理,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时空守恒律,以及事物在相互作用中所遵循的质能守恒律等。由于任何事物都是物质和能量的集合,简称质能集,故这五方面基本原理和规律在理论上就合称集变五因素原理。这五因素原理是各种事物在运动演变过程中所普遍遵守的,因而它们就成为文殊哲学的理论基础。其中质能守恒律E=mc2(或写作 )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其余的四个则是由笔者从当代科学和人类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由于事物运动只有结合运动和分离运动以及有序运动和无序运动这四大基本类型,因而它们可以而且理应成为人类认识万事万物的通用理论判据,成为人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下面就本篇的这些主要内容分别作一简要介绍。
首先说说事物的质能集合论原理。任何事物的本体都是运动着的物质和能量的集合,简称质能集。这就跟你见到一块石头你就说它是一块石头一样真实。不仅自然界的事物的本体是质能集,人类世界事物的本体也都是质能集。事物这个质能集,由各组元按不同方式集合而成。组元是构成这个质能集的各个物质单元的统称。各组元本身也都是一个质能集,是所属质能集的子集。一个集的各组元之间,如果只是“一盘散沙”或“乌合之众”,这个集就是无序集,或称非系统集;如果是“手拉手”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是有序集,或称系统集。一个质能集的各组元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就是该质能集本身的织构。大部分质能集是独立的。但也有两个以上的集共有一些组元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叫集的交,这种集就叫交集。这种交集在自然界有,在人类世界则更普遍。比如,国共合作时期,部分共产党员加入了国民党,既是共产党这个集的成员,又是国民党这个集的成员;儿女结婚后就都成为联姻双方共有的家庭成员等。任何一个质能集都是可分可合的,但对系统集的切分和合并要比非系统集难得多。质能集的切分过程就是物质间的分离运动,其合并过程就是物质间的结合运动。集的切分又叫切变(在核物理中谓之裂变),集的合并又称并变(在核物理中谓之聚变)。任何事物的本体又都是质能集的切、并变的产物。集的运动可以有集的整体运动和集的群体运动;集的群体运动可以是无序运动或有序运动。一个质能集由有序集向无序集的转变过程谓之集的无序化运动,反之则称集的有序化运动。关于集的运动,是数学集合论中所没有的。这是哲学集合论和数学集合论之间的区别之一。有关事物质能集的这些认识,早已成为科学界人士的共识。惟有学界人士,至今仍死抱着古老的“两极对立”的世界观不放,胡说什么一切事物都是抽象的“对立统一体”。他们口头上虽然承认物质第一性,且自我标榜为唯物主义者,但在他们的学说中却不见物质和客观事物的踪影,满篇都是空洞无物的夸夸其谈。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从事的实践和劳动人民的实践完全不同,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也和当代科学完全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就与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理论思维不同,至今仍停留在低级、幼稚的逻辑思维方式上。他们中的那些所谓专家、学者,每天除了东走走西看看,不是到图书馆里寻章摘句,就是到资料室去拾人涕唾,然后拼凑出自己的文章再去授课或作报告,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到处招摇撞骗。看起来他们似乎很忙,像是在苦心钻研。但他们从不踏踏实实地去参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不去研习惟一唯物的科学理论。因此,他们的著述除了“天下文章一大抄”之外,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实在太少了。笔者遵循理论思维的原则,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立足于事物本身的质和量的关系,把数学与当代科学相结合去研究事物本体的织构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事求是地概括出这一哲学集合论原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界人士和革命者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
其次谈谈信息原理和对抗原理。这里的信息与系统科学里的“信息”含义不同。哲学信息论是广义的信息论,它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事实中提炼出来,又反过来去解释物质运动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而物理信息论则是狭义信息论,它描述的是通讯过程中信号传递的规律,并用来解释信号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因此,要从狭义的物理信息论中引出“信息社会”这一理念是十分牵强的;用它来解释信息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所能起的作用也是鞭长莫及的。这里的对抗原理是信息原理的孪生篇。它和传统哲学中矛盾的“对抗”含义也完全不同。哲学对抗原理和哲学信息原理一样,也是要用来解释物质运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哲学信息原理和哲学对抗原理的提出,源于科学实验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基本事实。那就是,任何物质颗粒,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它们在相互作用时都不可能有无隙接触,总存在一个叫做临界间隙的间距。这种临界间隙的存在,使一切事物的本体都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和可分可合性。这个临界间隙的大小,只决定于物质颗粒的大小及其运动能级的高低。事物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每当作用间距小于这个临界间隙时,相互间就产生斥力,使之互相远离;当作用间距大于这个临界间隙时,相互间就产生引力,使之互相靠拢。物质颗粒之间的这种引斥力总是以临界间隙为界互相转换着。这种临界间隙的存在,在物质颗粒之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屏障,它既阻止物质颗粒进一步靠拢和融合,也阻止物质颗粒的进一步分离,从而使各种事物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并使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抗压和抗张能力。要使物质颗粒之间产生进一步的结合和分离就必须有外力的作用或输入足够的能量,以突破这一屏障。这一屏障一旦被突破,事物就发生一次结合或分离运动从而演变为它事物,同时又会立即处于新的屏障的自我保护之中。这一基本事实与牛顿力学的惯性定理相结合就充分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演变,都是被动的,并非像传统哲学所说是自动的。这一基本事实也充分说明,任何一个质能集,包括原子核在内,各组元都不可能无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密实的一团;相互间的间隙只要大于或小于各自的临界间隙,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引斥力,使整个质能集具有保持某种平衡状态的自发倾向。只有当一个质能集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失去或获得了一定的质能,这个质能集才能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平衡状态转变。这就是任何质能集在一定条件下都有稳定的气、液、固三态的根本原因。当一个质能集在环境的作用下它所获得的质能足够大时,它就切并变为其它质能集。
任何物质颗粒在相互作用时都存在这种临界间隙,事物之间的引斥力也总是以临界间隙为界相互交替,这是当代科学所发现的一个基本事实。这种现象至今在理论上无法加以解释,而这种引斥力又是推动事物运动演变的基本动力。于是笔者就把它作为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接受下来,并把事物之间一切大于临界间隙时所发生的各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包括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等作用,都概括和命名为信息作用;把一切小于临界间隙时所发生的相互排斥的作用都概括和命名为对抗作用。显然,信息作用总是使事物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并使事物产生有序运动;而对抗作用则总是使事物之间互相排斥和互相分离,并使事物产生无序运动。于是就提出了事物结合运动和有序化运动的信息原理,以及事物分离运动和无序化运动的对抗原理。
笔者提出这两个哲学原理,完全受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启发。当时,著名的迈克耳孙(Michelson,A.A.)-莫雷(Morley,E.)实验揭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光速永远不随光源的运动而变。这一事实是当时的一切科学理论(包括经典的牛顿力学在内)所无法解释的。事物运动中的在理论上不能深入解析的基本事实,本身就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原理。因此,爱因斯坦就把光速不随光源的运动而变的事实,作为光速不变原理接受了下来,并把它与相对性原理[1]相结合,从而创立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爱因斯坦运用物质运动的原理去解释物质运动自身,从而揭开了许多不解之谜,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提出的这两个哲学原理,也只是想在哲学上用事物运动的原理去解释事物运动本身,并藉以揭开社会现象中的一些不解之谜。
由于事物间的信息作用和对抗作用同属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抗原理就合在信息原理里一起讨论。
至于时空守恒定律,则是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直接引出的结论。如果你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就必须承认时空守恒定律同样是一个科学结论。时空守恒律的引出将彻底改变人们的时空观。
质能守恒律E=mc2的讨论已无必要。因为它本是狭义相对论的重要结论。本篇主要讨论时空守恒律、信息原理和事物的质能集合论原理。
笔者从当代科学和实践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的这些原理和定律,较之以往的哲学家,包括马克思在内,靠拍脑袋拍出来的传统哲学理论有着天壤之别和明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因而笔者深信,这些原理和定律作为文殊哲学的理论基础,必将对由当代生产劳动和实验科学引发的人类认识的革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认识革命主要指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革命。这个革命既要靠科学理论的普及教育,也要靠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真正的革命者来推动)。
文殊哲学源于当代科学和人类实践。但它和各门具体科学总是有所区别的。较之具体科学和人类实践经验,哲学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决不能把事物的质能集合论原理降到数学集合论来理解,也不能把它降到系统论来理解。同样,哲学信息原理与系统科学中的信息论也有所不同,也不能把两者混淆起来。它虽然不包含进化论,但它可以解释达尔文的进化论。由于科学的哲学理论应是对各门具体科学和人类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实际上,每个哲学家都做不到全面,要想做到全面必须靠群体的协作),因而各门具体科学和人类的具体实践经验都应能从这种哲学理论中找到基本的理论依据。而不能以具体科学理论和人类实践经验的个别结论去取代哲学原理,也就是不能以偏赅全。当然,如果这个哲学理论概括得不充分、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任何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修正和充实它,直至推翻它。决不能效法传统哲学待人接物的模式[3],——你说它正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它就喜笑颜开,夸你是秀才是专家,并给你丰厚的俸禄;如果你持有异议或反对,它就怒目圆睁,斥之曰异端邪说,甚至棍棒相加,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读者切记,凡是与权势和少数人争权夺利的斗争捆绑在一起的所谓哲学,百分之百的是权术。
时空守恒定律
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的质能守恒律是人们所熟知的。但一个动体在运动过程中它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守恒,就很少有人考虑了。
在理论上讲,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量只有4个。那就是质量 、能量 、时间 和空间 ,其它的量都是这4个量的变态或不同组合。因此,如果时空守恒定律一旦成立,它同质能守恒律一起,就能去鉴别现存科学理论的真伪,成为科学理论的试金石。为此,笔者把这一由狭义相对论直接引出的结论介绍给读者,供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大学者参考。
㈠时空守恒律的导出
如果一动体以相对速度 (米/秒)运行,在狭义相对论里就有下述两个关系式:
⑴
⑵
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定则——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提高,钟慢尺短。
在以上两式中:
——是在动体自身的动态参照系 里进行测度所得到的运动参量,其中:
——动体在运动方向上自身所占有的空间,或在时间 内该动体所运行的行程(米)
——动体在行程 内所耗费的时间(秒)
——是在静态参照系(亦称惯性系)k里进行测度所得到的该动体的运动参量,其含义和 雷同。
——相对因子, ,其中 为光在真空里的运行速度(米/秒)
如果把式⑴和式⑵等号两边对应相乘,消去相对因子 ,就得到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占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直接关系式:
此式可改写为:
⑶
式中:
——常数(大于零的实数,秒·米)
式⑶所表述的就是时空守恒定律,或称宇宙守恒定律。此式虽无一般的物理意义,但却说明了动态参照系和静态参照系是等价的:空间在动态参照系里被压缩了,而时间则在静态参照系里被压缩了;但在各个参照系里两者的乘积却始终是相等的。这就是说,时间在动态参照系里的流逝速率要比在静态参照系里慢,而且随着运动速率的提高将越来越慢。这一点从m介子的衰变已经得到证实:
实验得出m介子的平均静态寿命为 = 秒,其运行速率为v= 米/秒,是光速的0.998倍。因此,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在它自身的参照系里似乎只能运行 = × =600米。但事实上m介子却能从它诞生的9500米高空到达地面。这是由于在动态参照系里空间是被压缩了的。因此,在地面这个静态参照系里测量,就应是:
米。
另外,也可把静态寿命映射到动态参照系里折算为动态寿命:
。
可见,m介子的动态寿命几乎延长到它的静态寿命的16倍。这说明,m介子在动态参照系里,其衰变速率相对变慢了,在此期间,m介子就同样能运行:
米。
这一例子说明,以不同的参照系为基准都能得到符合同一事实的结论。动态参照系和静态参照系在事实面前是等价的。
㈡时空守恒律的科学推论
从式⑶我们可以看到,运动中的物体,在任何速率下和任何一个时空区间内,它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的乘积 总是一个恒量。这个恒量是各种物质运动自身所固有的,与运动的速率和参照系无关。
从式⑴和式⑵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动体运动速率的变化,其所占空间和时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运动速率愈高,所占空间愈小,时间的流逝就愈慢;运动速率愈低,所占空间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快。由此可推断,当动体的运行速率无限逼近光速时,在动体上看来,任何过程都将无限延长,时间将停止流逝,一切事物都将凝固不动,成为一幅幅厚度趋近于零的二维图片,当然也就没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区别以及动植物的区别,更不会有万寿无疆的生命了。
从式⑶我们还可看到,构成运动的这两个基本的运动参量——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是可以随着运动速率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的。同时,这两个参量都可以取±值,但必须同号;在任何一个时空区间内,两者的起迄点也总是和运动的起迄点相一致、相重合的。这充分说明,时间和空间的延伸都是有方向性的,其方向必定和动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这就是说,运动中的物质所占有的时空必定统一于物质运动的轨迹之中,时空都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决没有离开物质运动而孤立存在的时空。
量子理论告诉我们,物质及其运动和能量都是不连续的。由此我们可以设想,物质运动的轨迹是由分立的迹点构成的,而不是一条连续的曲线。所谓迹点,应该是物质运动演变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即几率最大的)瞬时状态,包括瞬时位置、瞬时织构、瞬时压力、瞬时温度等各种运动参量的可能瞬时值。这就是说,事物在运动演变过程中,在相邻两个可能的瞬时状态之间是不能停顿的,总是从一种瞬时状态跨越到另一种可能的瞬时状态[4]。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不能以任意的状态存在。所谓运动速率,就是指物质运动演变过程中由一个迹点跨越到相邻迹点的快慢。比如物体的位移速率就是指从某个瞬时位置跨越到相邻的瞬时位置的快慢等。另外,从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一切计时方式可以发现,古今中外,人们只可能利用物质运动的迹点来显示时刻。从人为的时间缩放技术也可以看到,时间的缩放也总是同摄录到的事物运动轨迹上的迹点的多寡密切相关,——在相同的回放帧频下,所摄录到的迹点愈多,时间放大倍数就愈大;反之则放大倍数愈小。
根据时间自身显示给我们的上述种种迹象,我们可以确认:时间流逝的快慢是事物运动轨迹上迹点疏密( )程度的变化给人带来的感受;运动轨迹上的每一个迹点都表示运动进程的不同时刻。如果以 表示某迹点在运动轨迹上的相对位置,并把它称之为事物运动所处的时刻,那么, 就可称之为时密(它就同磁密 相仿佛。这里的“/”号是除号)。显然,运动速度愈慢,L愈大,时密DT就愈小,反之亦然。而相邻迹点之间的跨距就是事物运动所占空间的最小单元。事物运动演变的速率愈高,其运动轨迹上的迹点愈密集,事物运动的时密就愈大,时间流逝得就愈慢;相邻迹点间的跨距就愈小,相同的迹点数所占空间就愈小,反映在事物本体上就是,沿运动方向上的尺寸就愈小。反之亦然。因此,如果把式⑴和式⑵联立起来,就可称之为爱因斯坦的时空轨迹方程。它适用于一切质量子(静态质量 的物质颗粒)运动的时空轨迹的描述。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相结合,揭示了时空的本质:事物运动轨迹上的迹点就是时间,迹点的疏密反映了时间流逝的快慢,相邻迹点间的跨距,就是事物运动所占空间的最小单元。
由此看来,事物运动所占有的空间是连续的。而时间则是不连续的,是在运动所占有的连续空间上跳跃前进的;空间则又是被时间分割成一段一段的。在此意义上说,空间又是不连续的,即空间的延伸是一段一段地延伸的。之所以又说空间是连续的,是因为空间是由一段段最小单元无间隙地链接起来的。因而,在一定的运动速率下,既可以用时间去量度空间,也可以用空间去量度时间。由于事物运动留下的迹点不可见,因而时间也就不可见。这又说明,人们所能观测到的只能是事物运动各运动参量的瞬时值。事物运动留下的轨迹只能驻留于人脑和图文音像资料的“记忆”之中。
基于上述对时空本质(这里的“本质”只作“本来面目”解)的理解,就可得到以下一些重要推论:
⑴时空都是物质运动的一维向量
物体在运动中所显示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都是运动的一维向量,即运动本身所显示的时间和空间只能同时沿着运动的方向延伸。在你看来空间之所以是立体的,是因为众多的物质同时朝四面八方运动的结果。如果时间可见,那么,其直观形态就会和空间一样。由于时空的一维性,因而物质运动本身也是一维的。或者说物质运动具有唯一性,即任何一个运动主体,在任何瞬间都只能有一种整体运动形式,只能有一个方向上的整体运动[5],遵循一种整体运动规律。这里,有一个运动和运动主体不可分割的原则。运动虽然可以解析,但解析只能是等价,决不等于事实。这是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根本区别之一。根据事物整体运动的唯一性原理,一个人在从事剥削活动时就不可能去从事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时就不可能去剥削他人。人的思维运动也同样遵循这一原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无二用”。
⑵时间是可以倒流的
时空都是物质运动的一维向量,事物所占时空总是沿着物质运动的方向延伸,且其起迄点总是同运动的起迄点相重合。如果时间流逝的轨迹和事物运动的轨迹不重合,那么如 那样的计算行程的算术式就决不能成立。因此,如果事物的运动是逆运动,那么时间也就必然随之倒流。只是因为时间不可见,不能直接看到罢了。
这种时间倒流现象,如果你细心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发现的。比如,生物界某些物种的返祖现象,对于返祖生物来说,它的时间就是倒流的,在时间上它又回到了祖先所处的时代;又如,影视画面的正拍逆放,就可以使运动和时空的起迄点都颠倒过来;钟表机件的逆运动就可以倒数计时等等。
时间在人们的感觉中,之所以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总是呈现单向流逝,是因为人们总是以自身肌体的生长运动为参照系来感受时间的;同时又总是以某种定向的、相对稳定的物质运动为基准来计时的。如果能使人的肌体的生命运动发生逆运动,那么人类就可以返老还童,时间在你的感觉中就会同现在相反。这是无疑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问世已近一个世纪,但人们始终认为时间只能从“过去”向“未来”单向流逝。这种认识实质上并没有彻底摆脱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束缚。试问,时间前进的方向如果和运动的方向不一致,那么“过去”和“未来”到底指向何方?根据时空的起迄点始终和运动的起迄点相重合的原理,在事物运动的轨迹上,每个迹点都表示该事物运动到该点的“现在”时刻,该迹点位置上的瞬时速度的正向就指向它的“未来”,其背向就指向它的“过去”。时间和空间只能与动体一起同时沿着运动方向延伸,总是统一于运动轨迹之中——事实只能是如此。这一点也可以从一个人的简历的描述中得到旁证。如果简历中的时间与你的实际工作地点不重合,比如当时你在北京,而你却说在上海,那么,这份简历就是虚假的。只有简历中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和你当时的所在地完全重合,这份简历才是真实的。对其它事物的运动演变过程的描述也都是如此。在事物运动中,时间流逝的轨迹总是和运动轨迹完全重合的。可见,当代理论物理学脱离物质运动,由纯数理演绎推导得出的时间隧道和虫洞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科学研究必须遵循数理推导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原则。
总而言之,只要你立足于运动中的事物去理解时空,一切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了。
⑶宇宙是守恒的
“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既然事物运动所占时空是守恒的,整个宇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所占时空的总和,因而整个宇宙也必定是守恒的。显然,类似于宇宙热寂论那样的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
⑷K值是个恒量
在式⑶中由于没有了相对因子 ,因此, 值就和其它一些物理常量一样,不受参照系和运动速率的影响,而只跟事物运动的形式和初始状态相联系。这样,事物运动演变中的 值就完全可以根据运动的性质和初始状态测算出来。
由式⑶可知,D 和 的绝对值,除了不能等于零和无穷大之外,只受K值的限制,任何一个D 值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 值。反之亦然。根据爱因斯坦关于物质运动中的动态质量 和运动速率v的关系式 (此式只适用于 的质量子,对于 的能量子来说就毫无意义),并设 ,且把它称为运动质量(显然它是由物质在加速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转化而来的),于是,物质在运动中的动态质量 就由静止质量 和运动质量 两部分组成,即 。这样,物质运动的每一次加速都会有一个运动质量的增量 。再结合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就可以推断,光速 有可能只是质能转换的极限临界速度,即物质以质量子形态( 的物质颗粒,如各种原子、核子、电子和各种亚光速粒子等)存在时,光速 是其运动的极限速度。当物质以能量子形态( 的粒子)存在时,其运行速度就可以大于光速 。在加速过程中,当质量子的运动线速度逐渐逼近光速 时,由加速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运动质量的增量 将使各种质量子的动态质量 超过各自的临界质量 (各种质量子都应类似于放射性元素,具有各自不同的临界质量),从而发生质量子的一系列(该系列由各种质量子的临界质量 序列决定)蜕变。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 时,所有质量子将全部转变为运动速度比光子更高、运动质量比光子更大的能量子。这种情况应该和放射性元素的核衰变相仿佛。如果超光速能量子在运动中不断减速,当降至质能转换的极限临界速度 以后,就又会发生与上述相反的过程,各种超光速能量子将渐次聚合成各种光子、亚光速粒子、电子、核子和原子等质量子,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应类似于核聚变反应。
⑸宇宙的演变是双向的
在式⑶中, 和L的值都可以取±号,其绝对值 , 的取值范围都可以在>0到<∞之间。这就充分说明,宇宙的演变,既有从“宇宙蛋”向宇宙的演变,也有从宇宙向“宇宙蛋”的演变。笔者设想,目前我们所发现的黑洞,正是宇宙向“宇宙蛋”演变的过程,既是某个宇宙的末日,又是某个新宇宙诞生的前夜。
从平行导线中的同向电流能相互吸引,等离子流有聚束效应,高速同向气、液流也有聚束效应等物理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向能量流能够产生凝聚力 的迹象。据此我们可以设想,宇宙间的超光速能量子流,一旦在某些巨大天体的引力场的作用和其它意想不到的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弯曲(相当于光在强引力场中的弯曲),形成像大气气漩那样的涡流,就成为我们所观测到的黑洞。因此,可把黑洞设想为宇宙能量子流的漩涡。在这个漩涡中,由于同向能量流所产生的凝聚力 大于能量子自身所具有的微小运动质量 所产生的离心力 ,就使黑洞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而不会像气、液漩那样的质量子漩涡会很快消散。换句话说,黑洞是向心漩涡而不是气、液漩那样的离心漩涡。这种向心漩涡就使黑洞产生收缩效应,使黑洞的能量密度随着涡旋半径的缩小而越来越大。由于角动量守恒,越往里旋角速度就越大,相邻层次间也就发生相对角位差,在 以及某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作用下,就会产生像气、液漩那样的“内摩擦”,从而使涡旋线速度随着涡旋半径的缩小而不断下降,涡漩温度也会越来越高。当涡旋线速度下降到低于质能转换临界速度 以后,就会发生上述由能量子到质量子的一系列转变,能量子又依次转变成各种质量子,同时释发出大量光子和亚光速射线和能量。但由于外围的涡旋线速度大于光速,在强大的外围高速向心涡旋及其所产生的 力的裹挟下,光子和亚光速射线就不可能从黑洞中“飞”出。这就是黑洞之所以“黑”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要持续到形成黑洞核心的质量子漩涡的离心力能够突破外围能量子漩涡的束缚力为止。一旦这一时刻到来,被能量子涡漩束缚于黑洞中的光子和各种亚光速质量子流就会以各种频谱的激光和宇宙射线迸发出来,犹如突如其来的星球大爆炸。此时的黑洞就成为我们所观测到的超新星,并预示着新的宇宙即将诞生。
这一假设同时也能比较圆满地解释黑洞的密度为什么那么高,一个个大星系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都呈盘旋涡线结构、以及各种天体自旋的由来等一系列天文之迷。当然,假设终究是假设。尚有待天文观测的进一步证实。
⑹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也没有不占时间和空间的事物
K值既然是不等于零的恒量,这就限定了物质运动所占有时空的绝对值 ,都只能趋近于零而不能等于零,只能趋近于∞而不能等于∞。这就说明,事物的运动速度和时空都既不可能等于零,也不可能无限增大,都是有极限的。也就是说,一个最大的宇宙也有它的边际。一个最小的粒子也有它所占有的空间。绝无所谓的“小无内,大无外”之说。又由于事物运动演变所占有的空间是连续的,因而,在我们所看到的空间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只是其中的某些物质运动至今未被我们所认知。绝对真空和绝对静止、不占时空的事物都是没有的。
⑺时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质能守恒律 (此式由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转换而来),是描述相互作用中质量和能量在事物间的迁移规律的。而时空守恒律则是描述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占时空相互转化的规律的。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对事物的运动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是:
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当运动加速时:它就从环境吸收能量,吸收的能量就以质量的形式贮存起来,从而使自身的运动质量 增加;在运动的时空形态上,所占空间由于受外界作功“压缩”而变小,由于加速而赢得了运动的时间而使运动的时密D 增大。当运动减速时:它就向环境作功,自身的运动质量 就相应减少,减少的质量则转化为能量释放给环境;在时空形态上,由于作功“膨胀”而使所占空间增大,由于减速则丧失了运动的时间,使运动时密D 变小。这就是说,运动中的事物其所占时空是随着运动速度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的;相互作用中的事物其质能的总量总是守恒的。所谓相互作用,就是对事物之间的这种质能交换的哲学概括,各种力都是这种质能交换给人的一种动感。就一个确定的事物来说,当它所占空间较大时,其所含质能必少,运动演变的速率必慢;反之,当它所占空间较小时,其所含质能必多,运动演变的速率必快。这就是劳动越密集,劳动效率越高;技术越密集,技术发展越快;晶体管的集成度越高,运行速度就越快,性能就越好;集约型经济总比粗放型经济发展得更快的根本道理。由此也可解释,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其进程较缓慢;城市暴动,成功或失败就都在转瞬间等等。
⑻时空的量值是事物的个性
任何事物都占有时空。从这一点看,时空似乎是事物的共性。但由于时空只是各个事物自身运动的产物,因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时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占据它事物的时空。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占用他人的时间,并不是他人当真把时间给了你,而是让他人在他拥有的时间内,腾出一段时间为你做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向魏延借寿也是决不可能的。时间是如此,空间也是如此。因而,时空只是事物的个性。根据质能守恒律,在某个物质体系内,有一事物的发展,必有它事物的衰亡;有一事物运动的加速,必有它事物运动的减速。反之亦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宇宙守恒的应有之义。根据质能守恒律和时空守恒定律,在一定的时空区间内,不同的事物是不可能共同发展的。只有同一个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随同该事物的发展而一起发展。比如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本家多了,雇佣奴隶必然随之增多,因为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全部资本主义化了,那么某些资本家发达了,必有其他资本家的衰败,这就是兼并。势均力敌的资本家们要想获得共同发展,就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在同一个国度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也不可能共同发展,私有制成分增长了,公有制成分必然随之减少。在一定的空间内,各事物要想得到共同发展,就必须提高运行速率(如生产效率等),因为事物所占空间总是随着运行速率的提高而相应减小的。这就必须从外界吸取质能(比如从环境汲取更多的质能或争取外援等)。这些都是时空守恒定律题中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整个宇宙空间就是由该宇宙中的各个事物所占空间天衣无缝地镶嵌堆砌起来的;而各事物运动演变的轨迹,正是联结宇宙时空的无形的经纬线。
由于任何事物在运动演变过程中所占有的时空都不可能等于零或无穷大,因而我们所讨论的任何物质体系,大到一个宇宙,小到一个粒子,其包含的事物数量也都是有限的。这正是爱因斯坦的宇宙有边无际论。笼统地说“时空是无限的”是不确切的。
⑼时空是事物所含质能的表征
根据质能守恒(或互换)和时空守恒(或互换)原理,任何事物所含质能同它所占时空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任何事物,当它各种形式的运动(整体运动及其各组元的各种层次的运动)的绝对速率都趋近于零,即趋近于绝对静止时,它所具有的运动时密D 就趋近于零,同时它所含质能也将趋近于零。而它所占的空间就将接近于无穷大,因而其密度也将趋近于零。这就是理论上的“真空”。反之,当它各种形式运动的绝对速率都接近于光速c时,它所具有的运动时密D 就将接近于无穷大,同时它所含质能也将趋近于无穷大,而其所占空间却将趋近于零,其密度就将趋近于无穷大。这就是理论上的“宇宙蛋”。据此,物体的密度又可理解为是其内部物质运动速率的量度。由此看来,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占有的时空,又是其所含质能多寡的表现形态。或者说,事物所占时空是其所含质能的一种量度。既然相互作用中的事物其质能总量是守恒的,那么运动中的事物所占时空的总量也必定是守恒的。
但这种“宇宙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笔者认为,物质以质量子形态存在时,任何粒子都会像放射性元素那样,有一个临界质量 。各种粒子,随着运动速率的增大,当动态质量 时,都会发生质的裂变,使部分质量转变为巨大的能量释放给环境。这就是说,质能与时空之间的相互转化,只可能在临界质量 的限度以内进行。认识这一点极其重要。
根据爱因斯坦的 方程,在理论上我们又可作如下设想:当事物的运动速度由 下降到绝对静止时(这当然不可能),事物的运动质量 将全部转化为能量而转移给其它事物。由此看来,物质的质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转变为能量:其一是,先在自身的加速过程中从环境不断吸收能量,使自身的运动质量 不断增加,当自身的动态质量 时,就发生质的裂变,从而使质转变为能,并导致部分静止质量 或全部静止质量的湮灭。这就是核能的释放所显示的情况。其二是,通过自身的减速而丧失一部分运动质量 ,并由这部分损失的质量转变为能量。
[1] 相对性原理是爱因斯坦从惯性系(即静态参照系)里的各种物理运动的数学表达式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它的意义是:一切惯性系对于描述物理现象来说都是等价的。因而描述物理现象的物理定律,在一切惯性系里都应取相同的数字形式。
[2] 所谓一个理论的可操作性,就是指可以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理论辅之以科学技术,就具有可操作性。而传统哲学理论则绝无可操作性,它只会强调“信仰”与“悟性”,与宗教雷同。
[3] 这种待人接物的模式实质是传统哲学“对立统一”论这一“基因”导致的思想上的癫狂症。因为在对立统一论看来,万事万物都在无休止地“打群架”,时而搂搂抱抱,时而拳打脚踢。且搂搂抱抱总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拳打脚踢则总是绝对的、永恒的。因而存在于事物之间的这种“矛盾”总是不可调和的。双方斗争的结局只能是“不是我打倒你,就是你吃掉我,要不就是同归于尽”,永远没有和睦相处的时候。在当代科学看来,无知的古人和学界人士立足于自身,把万事万物都拟人化的研究所得主观唯心的结论,也真够荒唐的。
[4] 这种跨越并非一定要从一个迹点跨越到相邻的迹点,也可以超越一个或数个迹点。比如某些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升华到气态,中间不一定要经过液态,如硫磺、樟脑、干冰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可以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甚至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当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但辩证法和学界科盲人士都是这样认为的。详情请参阅本书绪论。
[5] 事物整体运动的定义是:构成事物本体的各物质组元,在任何瞬间都是以同一个方向,同一个速率运行的运动。因此,整体运动总能使事物产生整体位移。或者说,不能使事物产生整体位移的运动就不是事物的整体运动。因而,能使事物发生整体位移的运动都包含着整体运动,但理论上的整体运动只有物体的平移运动。根据整体运动的上述定义,物体的自旋运动就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整体运动不可能使物体产生内应力。
事物的自旋运动实质是构成事物本体的各组元围绕同一个轴心的同步圆运动及其自身自旋运动的总和。因此,物体在自旋时,处于不同回转半径上的质点,不仅线速度不同,受到的向心力也不同。因此,物体自旋时,其内部就会产生应力。当内应力超过物体的强度时,该物体就会发生爆炸,就像高速旋转的砂轮爆炸一样,而且爆炸成的碎片总是沿着各自所在点圆运动的切线方向并以物体自旋相同的角频率边旋转边向四外飞出。在理论上,自旋运动你无论怎样解析,总包含着更小质点的自旋运动。换句话说,自旋运动在理论上的解析是不可穷尽的。这一事实反过来又说明,物体的自旋运动确实不是事物本体的单纯整体运动,它始终是物体内部各质点的一种同步圆运动和同步自旋运动迭加在一起的特殊的同步群体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它就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热运动不属于物体的整体运动一样。这就引出了在分析事物及其运动时必须坚持的“运动和运动主体不可分割”的原则来。整体运动的主体是事物本体,热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和原子,光运动的主体是光子,电运动的主体是各种带电粒子——电子、质子和离子,磁性是电运动的属性之一,物质没有独立的磁运动,等等。在分析过程中一旦张冠李戴,就必然引出错误的结论来。因此,决不能含混地说“某个物体既有机械运动又有热运动和电运动”,也不能说“地球既绕着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这种不严谨的含混说法常常掩盖事物整体运动的唯一性,似乎同一时刻、同一个运动主体都可以有多种整体运动形式,可以同时朝四面八方运动,似乎事物都有天生的分身术。
[1] 相对性原理是爱因斯坦从惯性系(即静态参照系)里的各种物理运动的数学表达式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它的意义是:一切惯性系对于描述物理现象来说都是等价的。因而描述物理现象的物理定律,在一切惯性系里都应取相同的数字形式。
[1] 所谓一个理论的可操作性,就是指可以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理论辅之以科学技术,就具有可操作性。而传统哲学理论则绝无可操作性,它只会强调“信仰”与“悟性”,与宗教雷同。
[3] 这种待人接物的模式实质是传统哲学“对立统一”论这一“基因”导致的思想上的癫狂症。因为在对立统一论看来,万事万物都在无休止地“打群架”,时而搂搂抱抱,时而拳打脚踢。且搂搂抱抱总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拳打脚踢则总是绝对的、永恒的。因而存在于事物之间的这种“矛盾”总是不可调和的。双方斗争的结局只能是“不是我打倒你,就是你吃掉我,要不就是同归于尽”,永远没有和睦相处的时候。在当代科学看来,无知的古人和学界人士立足于自
[4] 这种跨越并非一定要从一个迹点跨越到相邻的迹点,也可以超越一个或数个迹点。比如某些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升华到气态,中间不一定要经过液态,如硫磺、樟脑、干冰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可以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甚至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当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但辩证法和学界科盲人士都是这样认为的。详情请参阅本书绪论。身,把万事万物都拟人化的研究所得主观唯心的结论,也真够荒唐的。
[5] 事物整体运动的定义是:构成事物本体的各物质组元,在任何瞬间都是以同一个方向,同一个速率运行的运动。因此,整体运动总能使事物产生整体位移。或者说,不能使事物产生整体位移的运动就不是事物的整体运动。因而,能使事物发生整体位移的运动都包含着整体运动,但理论上的整体运动只有物体的平移运动。根据整体运动的上述定义,物体的自旋运动就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整体运动不可能使物体产生内应力。
事物的自旋运动实质是构成事物本体的各组元围绕同一个轴心的同步圆运动及其自身自旋运动的总和。因此,物体在自旋时,处于不同回转半径上的质点,不仅线速度不同,受到的向心力也不同。因此,物体自旋时,其内部就会产生应力。当内应力超过物体的强度时,该物体就会发生爆炸,就像高速旋转的砂轮爆炸一样,而且爆炸成的碎片总是沿着各自所在点圆运动的切线方向并以物体自旋相同的角频率边旋转边向四外飞出。在理论上,自旋运动你无论怎样解析,总包含着更小质点的自旋运动。换句话说,自旋运动在理论上的解析是不可穷尽的。这一事实反过来又说明,物体的自旋运动确实不是事物本体的单纯整体运动,它始终是物体内部各质点的一种同步圆运动和同步自旋运动迭加在一起的特殊的同步群体运
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它就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热运动不属于物体的整体运动一样。这就引出了在分析事物及其运动时必须坚持的“运动和运动主体不可分割”的原则来。整体运动的主体是事物本体,热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和原子,光运动的主体是光子,电运动的主体是各种带电粒子——电子、质子和离子,磁性是电运动的属性之一,物质没有独立的磁运动,等等。在分析过程中一旦张冠李戴,就必然引出错误的结论来。因此,决不能含混地说“某个物体既有机械运动又有热运动和电运动”,也不能说“地球既绕着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这种不严谨的含混说法常常掩盖事物整体运动的唯一性,似乎同一时刻、同一个运动主体都可以有多种整体运动形式,可以同时朝四面八方运动,似乎事物都有天生的分身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