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战士魏巍
“一九四三年初秋的一个夜晚,一位身材魁梧、额角宽阔、情绪饱满的八路军战士,手握短枪,肩背行装,随着过路的队伍,机警的跨过平汉铁路,隐没在青纱帐里,以年青人特有的步伐,直向东南方向走去。
这个年青战士,就是魏巍,他是刚刚离开战斗了五年的冀西山区,到冀中军区政治部工作的。
这以后,二十四岁的魏巍,就作为冀中子弟兵的一员,和平原上的父老兄妹一起,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夏天,他穿一身农家织染的紫花布便衣,出没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青纱帐里;冬天,他穿一件黑布棉袍,蒙一条白羊肚手巾,腰间掖着手枪,随游击队在夜色里行进。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同冀中地区的斗争生活紧紧连结在一起。”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魏巍写下了一篇篇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真挚情感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黎明风景》写出了敌后抗战最艰苦的年份,敌后军民处于半饥饿状态下浴血苦战的情景,象征着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促使他写出了影响中国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小说《长空怒风》中,他充满激情地讴歌了志愿军空军战士的英勇顽强,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创作长篇小说《东方》的基础。
《东方》是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一部壮丽的史诗,它展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全景画面,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浴血牺牲和与朝鲜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并且描写了我国五十年代初人民生气勃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东方》象征着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一种原子弹也炸不烂、摧不垮的精神,这是作家魏巍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魏巍从战火中走来,从硝烟中走来,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普通的士兵和农民。 在有的人看来,这些放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的人只是“炮灰”和“底层”,是没有资格成为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而在魏巍的眼中,我们的战士是那样的可爱,每当他和战士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甚么,就觉得满心眼儿地高兴。“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还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北方农民,朴质、坚强,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正如茅盾赞颂的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守卫他们的家乡,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魏巍仍然保持了对时代变化的关注,他写了许多文章,探讨国事。《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总结了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取得胜利,指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辉煌的世纪,而这一个个伟大的胜利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原来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奴隶,成为自己国家真正的主人,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中国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定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人。
20世纪末发生的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本世纪的悲剧,这使帝国主义国家感到高兴,而中国将成为下一个“颜色革命”的目标。魏巍就此对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现代修正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还结合当前的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整个地球上穷和富的两极分化的突出矛盾,指出帝国主义资本的全球化,必然使这种矛盾进一步加深、激化,在这种尖锐的矛盾下,受到压迫的无产阶级必然要起来斗争,这就是我们要面临的新世纪的任务,而今天,我们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至此,魏巍已从一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转变为探索真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不仅密切注意中国在国际大环境下发生的变化,还关心着在这种变化下受到影响的劳动者。在山西黑砖窑事件被披露后,他写下了《惊闻山西“黑砖窑”事件》,为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这样黑暗的事件感到愤怒。为了穷苦人上学的问题,他写下《教育应向弱势群体倾斜》,他指出,如果市场化条件下的教育高收费模式不改变,必然把贫困的农民子弟,工人子弟和城市贫民的子弟关在门外。为农民工的待遇他写了《也谈农民工问题》等文章,为弱势劳动者受到的罕见的残酷剥削大声疾呼。
他一直在战斗,为工农大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诗人、作家与战士,一个永远的战士。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