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80年代思想史的一个侧面。今天看,1979-89年是改革第一期,1992-2002年是第二期,2002年胡温执政以来是第三期。许多问题的梳理都要追溯到80年代。本系列将陆续贴出,请老少网友不吝赐教。
目录
前言
引论 理论前提
一、书面文化的涵义
二、知识分子的两种可能
三、超越的美感
四、意识形态与解释学
第1章 文学知识分子
一、“地下”写作
二、普遍的体裁
三、书面文化的分裂
第2章 新时期的人性
一、阶级斗争理论
二、革命与世俗生活
三、人道主义哲学
四、两个主题
第3章 美学热
一、aesthetica
二、学术准备
三、鼎盛的局面
四、阐释
五、两种倾向
六、方法问题
第4章 失衡的语境
一、小说的分裂
二、三种理论,一个人物
三、文化讨论
四、一个时代的终结
第5章 衰落
一、一个征兆
二、从意识形态到科学
三、美学史
第6章 散文时代
一、边缘化
二、散文、人文精神与国学
三、人民形象
四、审美文化
五、美学话语转型
六、一种推测
结束语 过渡时期的现象:人、知识分子与美学
附录:康德与反美学史(略)
后记
前言
从1979年起,国内的报刊杂志开始大量刊发有关美学的文章,数量逐年递增:1979年是60余篇,1980年增至120余篇,1981年仅上半年已达约90篇。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年,各种美学论文已累计近千余篇,著作数十种,形成了历时数年、引人瞩目的“美学热”。
新时期初期的这场“美学热”(1979--1985)是当代知识界、文艺界乃至一般读书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关于“美学热”,以往的评述文字往往局限于单纯的学术史立场,遗漏了这一思潮与其发动者和参与者--知识分子--之间的密切关联。本书认为,“美学热”决非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学术繁荣”,事实上,它是“文革”之后,知识分子的一段内心历程的表征。在当时,美学学科远远超出了自身,而负载着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意识形态含义。可以说,正是这些含义推动、支撑着“美学热”,并在稍后又决定了它的沉寂。因此在新时期初叶,美学成为一种“能指”,成为一种知识分子的话语。
在中国当代史上,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剧变,包含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使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左翼传统抵达巅峰,另一方面又使该传统跌入深渊,越出自身的合理范围,遭遇重大挫折,并由此催生出另一种自由主义的传统。“文革”结束后,伤痕-反思文学感叹和痛斥了先前的反人性历史,使具有自由主义价值倾向的文学知识分子步入历史的前台。与此同时,持守同样立场的人道主义哲学则指向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对现实和历史中的异化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从而直接与伤痕-反思文学声息相通;另一方面则是对普遍人性的论证和展望。人道主义哲学的这后一方面,在逻辑上和事实上导致了哲学的分枝学科--美学的蓬勃兴起。在“文革”时代的社会政治理想破灭之后,作为一种替代物,美学以“自然的人化”为核心概念层层展开,为“人性复归”的历史远景提供了一个切近的经验的范例,从而代表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初叶的一种终极理想。
1985年以后,一方面,以小说为代表的纯文学日益转向形式、语言、技巧的实验探索,迅速专业化并退出公众的视野。另一方面,报告文学则异军突起,继承并强化了新时期初期小说指涉现实的功能。新潮小说与报告文学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打破了先前的平衡。同时,在文艺理论领域,性格组合论强调了人性的“恶”的方面,消解了前一阶段文学和美学的人道主义基础。主体性理论突出了知识分子的主体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使知识阶层稳步地转型为新的“领导阶级”(知识精英)。新方法论思潮表露了知识分子变革现状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遍及知识界的文化大讨论则通过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为现实的政治批判和西方社会思想甚至制度的引入,准备了舆论基础。到80年代后期,随着知识分子的日益政治化和激进化,审美的乌托邦被逐渐搁置,一种以西方模式为社会发展目标的思潮充溢泛滥。至此,美学终于完成了新时期初叶为新的人性理想提供具体范例--这一意识形态使命。美学回归于专业学科,并因此趋于沉寂。在这一过程中,美学领域的侧重点经历了从美的哲学(80年代初期)到方法论(中期),再到美学史(后期)的三个阶段。
到90年代初,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成席卷之势,知识分子退守边缘。他们脱离原先的社会角色,转向平淡的散文和考据式的纯学术研究。在大众审美文化的浪潮下,经典的审美心理被严重消解,“审美”泛化为一种感性的文化:一种感性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传统美学失去了原先的社会和心理基础,成为一种过时的僵硬的理论范式。美学界开始倡导话语转型,纯美学被倾向于放弃,一种切近当代文化现实的、片断的、经验性的审美文化批评悄然兴起。同时,新的转机也在酝酿之中。可以预期,在世纪之交,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所谓“亚洲价值”的思想史资源之一)将得到挖掘和阐扬。
根据上述情况,本书将以新时期的美学历史(从“美学热”到90年代审美文化批评)为对象,在兼顾其学术得失的同时,重点探究导致“美学热”的兴盛与衰落的社会意识形态含义,并始终将这种研究,放置到当代知识分子文艺及思想的语境中,放置到知识分子境况的变迁之中来进行。
因此,本书章节将安排如下:
引论将以书面文化的涵义为基础,对以后各章反复涉及的三个概念--知识分子、美感和意识形态,做一简要的概括说明,阐明三者的内在联系,以便为以下各章的历史性讨论提供一个理论前提。第1、2两章分别叙述新时期初叶的文学和哲学语境。第3章是全书核心,在撮述“美学热”鼎盛时期的现象后,重点探究作为其基础的意识形态含义及其相应的方法论特征。第4章简评80年代中、后期知识分子的文艺和思想状况。第5章议述美学转入沉寂的情况,概括新时期十年美学发展的三阶段。第6章在勾勒了90年代前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后,评议美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并对未来的可能趋向做一推测。结束语总括全书,阐明人、知识分子和美学的历史过渡性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