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阶层的冲击2006年是决定日本未来20年是否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一年。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发现,因为日本晚了一步搭上1985年开始的“新经济”浪潮,所以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即陷入长期衰退。日本到底是继续朝着更衰退的道路前进,还是走向“新的繁荣大道”?
转折点就在2006年。
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景气”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进入2005年之后,这句话才终于被经济真的恢复了吧”、“看好经济”的说法所取代。但是这些讨论都只流于表面,未深入问题的本质,因为大家都没有看到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重大结构变化。
在新经济条件下,20世纪既有的经济模式几乎都不管用了。最好的证据就是政府以增加财政开支、持续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作为调控对策,可是经济一点都不见增长。换句话说,当前经济的低迷,不是不景气,而是长期衰退;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恶化元凶的“通货紧缩”,其实只不过是伴随经济无国界化、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价格正常化”的产物,而非真正的通货紧缩。
2005年日本经济之所以好转,分析其原因之后,人们就会明白大半都与和中国相关的特需产业有关,而企业营收的增长更是不折不扣的裁员效果。
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变化,其本质其实是收入阶层已经在经济长期衰退中两极分化,社会由原来的中产阶级社会转变为“M型社会”了。也就是说,在人口分布上,中低收入层及高收入层变成了两个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收入减少,我们所知道的“中产阶级社会”(生活水平属于中等程度的国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崩溃了。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八成。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高速发展,向着构建中产阶级社会之路迈进。在日本,一个人进入公司时起薪虽然不高,但是公司会定期给予升职及加薪,一路走下去,在退休时就可以处于中上阶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形态的职场生命周期对日本人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常识”。当然,企业的市场战略也全都以中产阶级为目标,配合大家的职场生命周期而展开。但是当这种“合情合理的常识”崩溃之后,许多人开始感受到“做得不好,或许会在中低阶层终了一生”。所以经济复苏但国民生活质量并未提高,实非偶然。
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不但冲击到企业的市场战略、个人的生活,甚至对一个国家应有的理想状态也影响深远。
1 1 1
◎《M型社会》前言:中低阶层的冲击(2)
例如,中低阶层的增多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从零售业的盛衰便可一目了然。为了应对结构变化,企业被迫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战略。个人也是如此,处在年收入持续减少的时代里,如果无法完全舍弃关于中产阶级的“常识”(无法抛开对中产阶级的执著认知),生活将会格外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出最大变革的就是政府所施行的政策。国家之所以会陷入长期衰退,最大的原因是政府弄错了应对策略。政府只认识旧形态的经济,把不具实际效用的财政支出当成了提升经济的对策。结果,把中央与地方的债务、财政融资资金等加起来,政府发行了超过1000万亿日元的公债。
老龄化也让社会负担激增,使日本变成了“高负担社会”。这是2005~2006年的情形。
此外,在少子老龄化的趋势之下,2005年日本的出生人口及死亡人数双双下滑,让日本成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的人口锐减社会。
本书首先在序章中点出日本现在所面临的本质上的问题,然后汇总了中低阶层社会会思考的各种观点。第一章俯瞰日本的结构变化;第二章以后,依照企业、个人、政府的顺序,提出了如何应对这一结构变化的具体方法。
针对企业,我以“憧憬自由之丘”憧憬自由之丘:自由之丘是日本东京的高级住宅区,住在这儿的人多为富裕人家,高级商店更是鳞次栉比。大前研一延伸了自由之丘的含义,自创这个名词,意思是“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如同自由之丘所贩卖的高级商品”。为关键词,提示大家要以中低阶层时代的市场战略为重心。
至于个人,则应舍弃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幻想,即使处在中低阶层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另外,我还会阐述职场生命周期的经营管理,敦促大家追求生活上“质的变化”。
此外,针对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我会指出更具体的改革方向,让日本摆脱长期的衰退,构建“新的繁荣”。如果站在以往的价值标准延长线上思考我所提出的这些建议,或许大家会认为这些改革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使经济繁荣,使全体国民生活幸福,这些全是必须进行的改革。
对于日本中低阶层者的收入,以世界标准来评判的话,还算得上中上阶层,但是这样的收入却无法让大多数的日本人过得富足。所以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改革,旨在促进中低阶层生活的“质的变化”。
如果我们无法完成我所提出的“质的变化”,就无法在少子老龄化趋势及高负担社会双双来临之后摆脱长期衰退,至少在今后的20年里还会持续衰落!我们能否踏上“新的繁荣大道”,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了。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1)
虽说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但是置身变化旋涡中的大多数人,却完全没有发现这一变化如此之大。我们现在就处于这种状况之下。
当结构产生变化的时候,既往指标无法说明的现象会一个接一个浮出水面。以日本经济状况中的一个现象为例,在“中国特需”产业的支撑下,日本的GDP增长、股价开始上扬,经济看起好像是好转了,但是通货紧缩的情形并未明显消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续缩水,大家的生活未见宽裕,反而更为艰苦。
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大家感觉得到,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原因究竟何在?简单来说,就是之前我们常挂在嘴边谈论的经济、社会“常识”,在现今的社会已经开始不管用了。
例如,绝大多数的人都把经济低迷的情况认为是“不景气”。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不景气的概念来自景气循环说。景气循环以各种形态呈现,例如,和库存投资活动周期重叠的短期循环(又称库存循环)、和设备投资周期重叠的中期循环、和技术革新周期重叠的长期循环等。简单来说,景气循环说就是一种“景气和不景气相互循环”的理论。因此一般人都会认为现在不景气,只要熬过去就会景气,所以借着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利息的调整等政策,就可以提早摆脱不景气的阶段,这种看法成了一般的常识。
现在的经济也是根据这一景气循环说而被认为是“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不景气阶段”。但是事实上,政府努力维持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让资金哗哗流动之后,经济依然一点都没有好转。从这个结果所导出的结论就是:“现今经济低迷的状况,根本和景气问题毫无关系。”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提出质疑的就是“通货紧缩和景气的问题”。根据《经济用语辞典》的解释,通货紧缩是在“广泛的供给状态下”,因供过于求而造成物价滑落、企业收益减少,导致经济萧条;在货币供给方面,则是货币量少于物品流通量的状态。
现在的情形是,钱哗啦啦地响,货物流通却未见改善。现在是经济体系不吸收金钱的时代了,理由有三:第一,视货物为非必要品的老龄人口增加(人口分布的变化);第二,既有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及时的生产方式(库存非必要,企业方面的变化);第三,因为对未来感到不安,认为掌握金钱比拥有物质更重要的消费者心理作祟(个人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说,不是以经济学为前提的状况,而是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现象,发生在了现在的社会中。
再进一步以世界性的经济动向来看,人们也会明白,20世纪的经济学“常识”,已经完全不适用于21世纪的经济了。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2)
2001年我在美国出版的《新?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无国界化、全球化、倍数化三个新的要素在操纵经济。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就是这种经济作用所产生的。
现在所发生的通货紧缩现象,就是受第一个新因素——经济无国界化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无国界化之后,资金流、物流可以很简单地越过国境。也就是说,全世界价廉物美的物品会流入原本产品价格很高的地方。所以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货紧缩”,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而只是“物价正常化的过程”。
如果更进一步加以解释的话,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计算依据也有问题。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根据“购买同等级产品时的价格”(基于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来计算的,而数字化、高科技化则很容易变成拉低物价指数的压力。例如原本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改进到500万像素,价格却只有原来的一半,这时指数根基即会大幅松动。因此从物价指数来看的话,数字化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究其本质,日本物价滑落的现象并不是通货紧缩。国务大臣竹中平藏先生、美国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曼认为这就是“通货紧缩”,所以提出“等待经济恢复”,“应用通货膨胀目标,把价格标准带入‘合理范围’”。如果他们了解这其实只是经济无国界化及数字化所形成的“价格正常化过程”,他们就应该知道不管怎么等待经济复苏,都无法阻止价格滑落的趋势,同时也应该明白通货膨胀目标论等根本是无稽之谈。
因为通货膨胀目标只会把朝着合理价格流动的潮流带往一个正好相反的方向,所以如果不踩剎车,将会引发非常猛烈的通货膨胀而不可收拾,届时经济将陷入一片混乱。
另外一个本质上的问题是,日本现在手上握有钞票的人大都是老龄者。在少子老龄化的社会里,不管提供多少货币,都不会被经济体系所吸收。如果政府不提出大幅改变现在的《建筑标准法》、税制,以廉价重建无障碍住宅等完善的配套政策,老龄者的储蓄将不会流入市场。之前政府的“景气对策”,就是因为疏忽了这一本质,所以把钱投入市场,却见不到任何效果。
◎经济还在“长期衰退”(1)
根据针对家庭和景气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20~49岁的上班族认为“感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薪水未提升”(见表1-1)。但是认为“因为不景气,所以未调薪”、“如果经济好转了,即使闷不吭声也会加薪”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的判断。如今在全世界,还抱着在年功序列(以资历、贡献决定职位的制度)的羽翼下,就算没什么成就也会加薪的幻想;或者将薪水不上调的原因完全推给不景气,抱着“他力本愿”(佛教用语,指凡事靠外力,只想坐享其成)想法的,恐怕只有日本人了吧!表1-1人们感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
20~49岁的上班族,认为不可能加薪,所以觉得经济不景气。
(只列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原因)
年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29岁以下薪水未提升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30~39岁薪水未提升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40~49岁薪水未提升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50~59岁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薪水未提升60~69岁因低利率政策,利息收入减少股票股息不佳注:问卷调查对象为财团法人经济情报中心的公司意见调查会会员,有效回答为3696份。
资料来源:针对家庭和景气所做的问卷调查(经济情报中心)现在日本社会的经济状况,绝对不是不景气造成的。就因为没有发现这一事实,上班族把薪水没有上调归咎于不景气,经营者也摆出经营者的架子说:“现在不景气,你们就暂时忍耐吧!”于是公司职员就抱着“经济应该会好转”的念头,嘴里发着牢骚,回到位子上静静等待。
另外,根据该调查我们也可以知道,大多数人都认为低利率和不景气是相关的。尤其是对50岁以上的人而言,低利率是让他们感觉不景气的最大原因,这也直接显示了现代人的错误理解,认为不景气导致了降息,这依据的是从前的经济学理论。现在日本拥有1400万亿日元的个人金融资产,升息会使经济好转,降息只救济了银行及一部分企业,这是提供者的逻辑。
只要将利息提高一个百分点,个人部门的收入就可以增加14万亿日元。如果能够维持4%~5%的一般利息水平,一年就有50万亿~70万亿日元的热钱流入市场。这比政府部门所端出的经济对策有效多了。
日本经济之所以会长期低迷,是不了解经济结构变化的落伍学者、政治家,以及只知道以个人部门为工具的官僚们所导致的。直到现在还是有政治家企图牵制银行,不许银行调高利息,这就是他们心中没有民众而且不了解经济现状的最有力证据。
如果民众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一味等待,不但加薪无望,连日子也会越过越苦。原因何在?因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结构开始进入“长期衰退期”。
◎经济还在“长期衰退”(2)
指标依据会发生时间滞延的情形,而所有的经济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持续下滑到90代中期。惨跌的速度最快的就是土地价格和股票。以日本为例,土地价格在1991年降到谷底,商业区的价格指数跌幅为50%,而六大都市圈(东京区、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的跌幅更近于80%(图1-1)。日经平均股价在1989年12月达到最高峰,收盘价为38916日元,此后即一路下跌,后来在15万~2万日元之间震荡。到了2003年4月,创下最低收盘价7609日元,之后,虽然有些上升,但是也不过达到收盘价最高时的40%(图1-2)。
(各年的3月,1991年3月=100)
图1-1日本商业区地价指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不动产研究所
(以周末收盘价为基础)
图1-2日经平均股价的长期变化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因股票、土地等投机事业而造成变动的,不仅仅只有经济指标,连薪水、可支配收入等攸关国民生活基本面的一些数字也开始下滑。1997年日本人的平均工资降到最低点,连同劳工的可支配收入也在1997年前后降到谷底。
大企业的经常利润经常利润指从包含本业在内的各种持续活动中所获得的利润。,从2002年起连增三年(图1-3),因此很多经济学家及评论家想当然地认为“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是2004年,经常利润超过1000亿日元的60家企业中的增长百分比较大的20家企业,如图1-4所示,有18家都
(资本额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
图1-3大企业的经常利润的变化
资料来源:法人企业统计(日本财务省)
(2005年3月,金融及电力除外)
图1-4在经常利润超过1000亿日元的企业中,
较前一年增长百分比较大的20家公司
资料来源:摘自上市企业经常利润排行榜是在中国特需产业的影响下才能够大幅成长的。因此增加利润的是“特需”,而非日本经济真的变强了。
反过来说,除了中国特需产业之外,利润能够增加的企业少之又少,这说明经济问题真的很严重。经济评论家、各媒体都认为经济复苏已经浮上台面,但是现在真的不是盲目乐观的时候。
◎欠一屁股债的日本政府(1)
日经平均股价从2000年4月起,就在12000日元上下震荡。到了2005年8月向上突破,9月因小泉所率领的自民党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超过13000日元,11月更上扬到15000日元。但是今后股价是不是还会持续攀升,则不可预测。
日本股价能够上升的最大因素,是因为以美国资金为主力进行国际分散投资的外国投资家们,把资金转向了日本。他们把世界分成美国、欧洲、亚洲、新兴市场(如中欧、中南美洲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等数个区域,再把资金依比例投入这些地区。例如,美国市场占所有资金的50%、欧洲占20%、亚洲占20%、新兴市场占10%等。这些投资家们先设定了投资资金的分配比例,再将资金交由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投资。
投入亚洲的资金,由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政局不稳,这些投资家回避东南亚市场,而又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有很高的风险,所以他们才不得不把投向亚洲的资金转向日本。另外,美国人对小泉纯一郎“改革”的印象非常好,再加上小泉所属的自民党在选举中表现不错,也吸引了美国资金的投入。
但是,如果日经平均股价超过了16000日元,这些资金的投资标的就会从债券等转为股票,届时国债就有可能暴跌。资金具有流动性(投资家有强烈的追逐利润的取向),这些钱将会逐渐移向日本以外收益率较高的国家。2005年有18万亿日元流向国外,就是因为日元贬值的关系。
另外,从中国经济减速的情况看,支撑日本企业2/3收入的中国特需是否能够持续,其实是个相当大的问题。因为日本个人投资家的扩大参与,日本的股票突破16000日元大关并不是不可能。从结构上来说,很难想象日本的股票能够突破16000日元的关口。不过,假设真的突破了这个关口,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股价上涨带动经济复苏”但实际却笑不出来的状况了。
如果日经平均股价突破16000日元大关,个人投资者应该会把资金从银行转到股市,如此一来,股价便会一口气上扬。外国投资家会相准这个时机,大卖股票赚取确定可得的利润(个人投资者即成了牺牲者),而这个时机也一定会带动加息或利率的提升,因为这个时候国债的收益率也必须上调。
对日本而言,最糟糕的就是国债暴跌。把国债、地方债、短期债务、财投债(是财政投资贷款财源)做个加总,日本政府在2004年的债务余额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图1-5)。因此支撑这一债务的国债一旦暴跌,日本国家财政就会破产。届时很难说不会发生阿根廷国债在2001年底无法偿债那样的事件,并引发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迫使日本政府采取紧急金融措施,封锁存款。
◎欠一屁股债的日本政府(2)
国债、地方债、短期债务及财投债,合计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
(其他还有年金债务约800万亿日元)
(单位:万亿日元,2004年)
*政府短期债务:政府短期证券、贴现短期国债、财务省借款、存款保险机构借款。
**财投债:在政府保证下所发行的国债。
图1-5日本政府的债务余额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从日本税收及财政支出的变化来看,税收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持续减少。2005年,日本的税收因为中国特需而增加了一些,但是从整体的趋势来看,可以说是“锐减”(图1-6)。(万亿日元)
为应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税收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增加国债发行量,发行财投债所造成的浪费,不久之后将以增税的形式,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国民的一大负担。
注:至2004年的决算基础数值,2005年初的预算基础数值。
图1-6日本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图表上所有的指标都显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长期衰退期”。但是政府却未认清这个事实,把经济的低迷误认为是泡沫经济崩溃,是不景气的问题,于是企图利用发行公债刺激经济,为企业解困,结果造成财政支出的扩大。这些庞大的债务将来必须由全日本人民埋单。
在有能力偿债的生产人口不断减少的现状之下,公共部门债台高筑成了经济不安定的一大重要原因。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不是靠“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国民心理,或者是期待政府大玩借换债日本在1967年正式建立减债制度,成立了偿债基金,并制定了公债60年平均还本规定。如果60年里并未将公债消化完毕,即由偿还基金再发行5年期、7年期或10年期的公债继续摊还债务,此时所发行的公债就称为借换债。魔术的“心理现象”就可以压制的。因此不要再相信“经济会恢复”、“不会有问题”之类的谎言,要正视这个物理现象,承认日本进入了“长期衰退”。只有找出衰退的原因,并从源头上着手治疗,才能够开辟一条通往繁荣的康庄大道。
这是小泉“打地鼠式”的改革绝对做不到的。
◎执政者的观念误国
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如同我在《新?资本论》中所说的,是因为太迟转换进入1985年即开始的“新经济”跑道了。
这块看不见的新经济大陆,涵盖了四个空间:第一是延续旧世界的“实体经济”空间;第二是资金流、信息流可以穿越国境自由流通的“无国界经济”空间;第三是由包含互联网在内的各种通讯技术所产生的“数字经济”空间;第四则是以自己资金百倍、千倍的倍数资金流动的“倍数经济”空间。在这块看不见的大陆上发生的所有现象,都是由这四个空间交织的复杂关系所产生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的地价狂飙、股价强劲上扬,接着即面临泡沫经济破灭现象,其实这一切全都是“新经济”作用的产物。泡沫经济破灭(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后,许多企业都陷入了危机之中,但是大部分的日本企业还是能够在无国界化、数字化之后,一边应对呈现倍数化的资金流动,一边转战世界各地。但是日本执政者的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对旧世界的认识上,持续抛出失去准头的政策。结果中央和地方共同制造了1000万亿日元的债务,并让年金制度陷入危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曾在《新?国富论》、《平成维新》、《新?大前研一报告》等书中反复提出日本应做的改革。在这些书中所提到的愿景及具体的创意,现在看起来不但没有任何跟不上时代的迹象,而且每一项都是必须马上去做的。
如果能够实现这些愿景,日本的经济就不会陷入长期衰退,民众的生活也将更为富裕,当然日本也就可以步上欣欣向荣的大道。在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的时候,完全提不出终止长期衰退的对策,并且让伤口持续扩大,对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创。想到这一点,我真的觉得非常遗憾。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日本尚有最后的机会。但是要活用这个机会的大前提是,必须先认清这20年来所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本质。
天88天PP网 1 1
◎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1)
八成人口中低收入
进入长期衰退之后,日本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简单说,就是“收入两极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这些变化更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戏剧性的“质的变化”。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平均收入都是增加的,但是从1998年起开始转为减少。2003年个人平均收入更下滑至580万日元(厚生劳动省在2004年做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这10年里,每个人的平均收入减少了15%,也就是80万日元。另外,根据国税局的调查,服务于私营企业的上班族的平均薪资,从1998年起连续7年下滑,2004年的平均薪资为4388万日元,比前一年少了整整51万日元(图1-7、图1-8)。
图1-7服务满一年的平均薪资变化
资料来源:私营企业薪资状况统计调查(日本国税厅)
(工薪家庭平均月薪)
图1-8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资料来源:家庭调查年表(日本总务省)下滑的消费物价稍稍减少了大家的负担,大家也没有因为薪资减少而引发暴动。这也可以算是日本教育的一种成果吧!教育让日本人都拥有一流的“忍功”,但是每一位国民应该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收入“衰退”、荷包缩水的痛楚了。
话虽如此,不过并不是所有日本人的收入都在往下掉。因为平均收入之所以减少,是收入两极化造成的结果。
假设以一个人平均年收入600万日元为标准,超过1000万日元的为上层阶层,600万~1000万日元为中上阶层,300万~600万日元为中低阶层,300万日元以下的为低层阶层,日本的中低阶层及低层阶层人数明显增加,上层阶层也微微增加,但是在中段的中上阶层的人数却大为减少。
尤其中低阶层以下竟然在所有人口中占了近八成(789%)的比例,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信息(图1-9)。“中低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让经济、社会产生质的变化的最大因素。
上班族年轻时候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随着资历增长,地位和收入都会随之上升,最后可望以中上阶层的身份退休。这是大部分上班族都默认的共识。但是随着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上述的人生规划也随之瓦解,所以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觉得“搞不好,或许自己的一生就在中低阶层度过了”。这是2004~2005年所发生的现象。根据2004年的富翁名次表资料,投资顾
(收入阶层年度薪资)
图1-9薪资收入人数的结构比率变化
资料来源:私营企业薪资状况统计调查(日本国税厅)问公司的上班族以年收入百亿日元名列第一,这表示“无等级差别的社会”已经成为幻想。
◎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2)
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为社会结构带来了质的变化,而且这种情形至少要经过二十多年才会呈现一种固定的形态。
天22天VV网 1 1
◎中产阶级社会全面崩溃(1)
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收入两极化,尤其是中低阶层薪资的人数占了日本全体国民的大半,影响到的层面并不只有个人的生活。当市场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催促着企业改变战略、组织重整体系的同时,也为社会及国家的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战后,日本社会的中坚一直由中产阶级构成。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EO李?艾柯卡和新进职员收入相差百倍的时代,日本的社长和新进员工的收入差距只有8倍。这种没有贫富差距的均质性社会,可以说是日本的优势,也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员工进入公司后,在终生雇佣制度的保障下,一辈子安安稳稳。年轻时虽然薪水不高,要从低层阶层或中低阶层开始起步,但是往后因定期加薪、升职,最后总是可以升到中上阶层,顺利的话,甚至可以以上层阶层的身份结束职场生涯,退休之后也有足够的退休金,可以安享晚年……这种人生模式深入各个阶层,是日本人的共识。社会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甚至连教育体系也是在这个框架中形成的,所以制造商所销售的商品、服务都是为中产阶级而设计、制造的。
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这种情形今后只能是幻想。
根据年收入阶层的家庭比例(图1-10),我们可以知道1992年是以年收入400万日元的中层阶层为中心的,从而通过统计数字对“中产阶级社会”有一番正确的认识。但是到了2002年,占人口大多数的收入阶层向收入较低的方向偏移,年收入在600万日元左右的中间阶层减少,年收入超过1200万日元的人数反而增加了。这种趋势在这几年尤其明显。
在劳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崩溃之后,收入阶层的分布即往低层阶层和上层阶层上下两极移动,迈向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谷的“M型社会”。美国在“里根革命”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在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着手削减税收和政府开支,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这些政策的实施被看做是一场经济政策方面的“里根革命”。里根革命的名言:不要再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政府,政府正是问题之所在。之后,这种趋势格外显著,日本在20年后,也沿袭了这股潮流。
和10年前做比较,可以看出中间阶层减少,收入阶层往上下两极移动,呈现两极化的现象。
图1-10年收入阶层的家庭比例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但是大多数人好像还是无法走出过去的梦幻。根据日本内阁2004年4月所做的“国民生活调查”显示的数字,虽然这个数字比上一次的调查稍稍减少了一些,但还是有895%的人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居于中间阶层。
◎中产阶级社会全面崩溃(2)
为什么会有这种自我矛盾的心理?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部分的日本人仍然滞留在虚构的中产阶级社会之中,抱着“希望居于中间阶层”的愿望。
这种心理是通过日本特有的教育扎根的,因为现在的教育告诉大家无差别、无等级之分就是好的。再加上日本的大众传媒就像公布政府消息的机关,让日本国民无法接触正确的信息,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模样及自己的真实处境,以至于无法正视现实。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
日本已迈向M型社会,收入阶层薪资有两极化现象。
天88天XX网 1 1
◎非正式员工增加(1)
因裁员等原因,正式员工减少了。自由业者等非正式员工的增加,造成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薪资等级落差,这和“收入两极化”有密切的关系。
正式员工在1995年左右减至最低,伴随而来的当然就是非正式员工的增加。相对于2003年3500万的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的人数达到了1500万人。换句话说,日本每三位劳动者之中,就有一位是非正式员工。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到了2005年,正式员工甚至减至3333万人,而非正式员工则增至1591万人(图1-11)。
注:2001年之前,含2001年,每年各取两个月的人数数字;2002年之后,取1月~3月的人数数字。
图1-11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人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和正式员工相比较,非正式员工的收入较低,其中64%的合同工及外聘员工的年平均收入更在500万日元以下(图1-12)。由此可见,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和收入两极化及中低阶层的扩大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加大了和正式员工的薪资等级差距。
图1-12正式员工和合同工、外聘员工的平均年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劳动经济白皮书》(2004年版)◆产业的收入差距
从主要产业的年收入(图1-13)上也可以看出,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正急速拉开。在上市公司服务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566万日元。以行业来看,在大众传媒业中,富士电视公司员工平均年收入以1567万日元排名第一,其余传媒公司员工最低的年收入也有800万日元,因此服务于传媒行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1200万日元。有浓厚反强权、扶持弱者色彩的,仿佛是“正义骑士”的朝日新闻社员工,更是平均年收入达到1331万日元的高收入者。
日本全体国民平均年收入为576万日元(参考:服务于主要企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a富士电视1567每日新闻1358电通1379bSPARXAssetManagement1434三井住友1106野村HD1064c三井不动产1033竹中工务店914清水建设891dKeyenceJapan1333新力933松下电器产业758e三菱商事1277伊势丹706永旺(AEON)554f川崎汽船1174日本航空959东海旅客铁道721g武田制药1047花王799信越化学772hJFE制钢1103住友金属670新日本制铁651i东燃General1026昭和壳牌石油977OSMOOIL867j野村总合研究所1030日本电信电话858KDD1836k三井海洋开发925小松803三菱重工730l麒麟啤酒901味之素870NipponHamGroup774m本田823丰田汽车816日产汽车730n中部电力820东北电力815关西电力786o日本制纸812王子制纸714三菱制纸678p旭硝子(旭玻璃)755太平洋水泥690石桥660图1-13主要产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顺便提一下,一个服务于电视公司的员工,年约35岁,年收入在1000万日元以上,可是却有可能整日悠闲无事可做。因为电视公司把电视节目制作等工作全都外包了。换句话说,电视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是工作中介者,完全不参与现场的实际工作。其员工因为有钱有闲,便借着金钱和地位打女人的主意。NHK的节目制作人所引发的丑闻就是典型的例子。
◎非正式员工增加(2)
金融业的收入虽有所下降,但是千禧控股集团员工的年收入依然超过1500万日元,三井住友控股公司员工的年收入也超过了1100万日元。银行受政府超低利率政策的保护,所以不但不需要支付像样的利息给储户,还可以收取一般个人贷款的利息。甚至他们还做起了二胎贷款的生意,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坐领高薪的原因。
只知盘腿坐着等待轻松生意主动上门,当然也就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虽然银行业者声称要重振银行的经营,但是一旦失去政府的保护,他们便会在顷刻之间被经济无国界化的海浪吞噬。
收入的差距不只出现在不同的行业,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薪资差距也越来越大。除了一部分的行业之外,有的行业薪资底线只有300万日元。所以即使在上市公司工作,有的人还是必须面对身为低层阶层的残酷事实。
就算是同期毕业的大学同学,也会因为所选择的专业及所进入的行业的不同,而在进入公司20年后,薪水相差25倍。如果连同企业之间薪资的差距一起列入计算的话,实质收入差距在5倍以上。这种状况完全颠覆了社会从前的“共识”。
◎年功序列主义的崩溃(1)
日本的情况是因企业导入业绩机制,并废除终身雇佣制度,而让靠资历升职、加薪的“年功序列”认知崩溃,这也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年轻时虽然是低层或中低阶层,但是收入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并以中上阶层的身份退休的人生图表已经不再适用。我们从年功赁金(日本企业的雇佣体系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终身雇佣制——长期雇用,一是年功赁金制——按资历调薪俸)曲线的钝化,解读到的是如果工作不顺利,终其一生都是中低阶层的上班族增加了。
之前一般的上班族,预期将来的收入会不断提高,所以贷款买房子、为孩子规划教育基金是很普遍的状况。但是当薪资收入固定在低阶层时,手头不再宽裕,经济不再有回旋的余地,当然就谈不上人生的规划。因此同样是上班族,一生都在低层打滚的人,和不在这一阶层的人,生活质量之间的落差就会越来越大。
平均年收入虽然持续减少,但是在M型右侧的富裕阶层却越来越有钱。现在日本以科技新贵为首的有钱人一个接一个出现,年收入5000万日元的亦急速增加。这也是“新经济”中“倍数经济”的一大特征。
注:赁金(年薪资所得)=规定内的薪资×12+过去一年的奖金
厚生劳动省所制作的这张图表,是以年龄为横轴,以年薪资收入为纵轴画的。从这张图表上,我们就可以了解日本劳动者年收入曲线的变化。在这张依据男性、大学毕业、就业、行业、企业规模等条件下的数字所画的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22岁时的收入指数为100的话,1990年的收入指数高峰为5302,2004年为3850,足足减少了三成。
图1-14年功赁金曲线的变化从活力门公司(Livedoor)为了拥有富士电视台而设计恶意并购“日本放送”(日本广播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的大股东)的事件,我们就可以了解,在倍数经济下,一个只有地方规模的超市,也有可能握有资产额数千亿日元公司的经营权。销售额不满500亿日元的乐天公司,将了营业额超过3000亿日元的日本TBS电视台(东京放送)一军,也是因为在倍数经济下,股票收益率呈倍数增加的关系。
以前企业的价值取决于收益、资产等“现在的价值”,但是迈入新经济时代(也就是迈入“开拓者时代”)之后,企业的价值是由可占领多少将来的“地盘”而决定的,也就是该企业在新发现的新经济大陆里,可拥有多少“土地”。因此一个企业现在虽然还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只要让人看到它未来的前瞻性,并预测其可拥有“土地”,资金即会呈倍数转动,即使目前收益并不高,财源仍会滚滚而来。
天22天00网 1 1
◎年功序列主义的崩溃(2)
例如曾经在麦肯锡顾问公司服务过的谷村格先生及永田朋之先生所创的SONETM3(利用网络,提供医疗范畴内的丰富数据库营销解决方案),短短5年即成长为市值总额达1200亿日元的企业。另外,我在麦肯锡的同事南场智子小姐创立的DeNA原是一家营业额只有十多亿日元,到2004年才终于扭亏为盈的小公司,但是到了2005年的2月,该公司股票已在东证创业市场(东证MOTHERS)上市交易。因为DeNA获得“手机拍卖”这块“地盘”之后,即昭告天下人“这里是我的领地”,然后开始占据市场,随即摇身一变成了市值总额达1200亿日元的企业。因为很多人都想“拥有DeNA的股份”,所以金钱就从世界各地涌向DeNA。总之,光是日本就拥有7000万手机用户,所以这块“领土”是非常辽阔的。
换句话说,在新经济里,企业是可以拿“让人期待的未来”交换金钱的。
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企业就以几乎相同的模式,大刮“以小吃大”的并购狂风,于是超巨大企业一个接一个诞生了。思科系统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果敢进行收购的“快枪侠”企业,能筹集高于自己资金百倍甚至千倍的资金。
只是快枪侠一旦停战,弹药(金钱)的补给也立刻停止。2004年2月,淘儿唱片城(TowerRecord)的倒闭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淘儿唱片城的收益率及销售成绩还相当不错,但是苹果公司的iPod一推出,股东就掉转船头,对淘儿不理不睬。因此就算是还在持续成长的企业,一旦失去了“让人期待的未来”,也会突然死亡。
在“新经济大陆”中,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土地”,因此以IT企业创业者为首的亿万富翁一个接一个出现。其实不仅是创业者,连可以配股、分股的一般职员也一样可以成为亿万富翁。所以在现今的日本经济结构之下,挤进富裕阶层要比从前容易多了。
我的朋友广濑光雄先生(强生公司的日本代表)前些时候退休了。他本以为退休后可以过过悠闲自在的日子,结果受美国LoneStar创投公司之托,开始购买已倒闭的高尔夫球场。当他买下97座高尔夫球场,开始进行现代化经营之后,这些倒闭的高尔夫球场即创造了450亿日元的年营业额,利润高达70亿日元,而且在东证一部上市。这个过程真的极像一出美国西部片。
此外,现存的企业也因职员会离开公司自行创业,或者被其他公司以高薪挖角,而不得不上调“会做事”的员工的薪水。
总之,在M型左侧的低收入阶层在不断扩大,同时在右侧的高收入阶层也在不断向右、向高收入的方向移动,今后左右两侧贫富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天VV天FF网 1 1
◎年功序列主义的崩溃(3)
美国也体验过“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及经济衰退。
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70年初,美国所营造的“中产阶级社会”形象,就如同电视剧总是以“我的爸爸是世界最棒的”来描绘一个家庭。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美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平均的。
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产阶级崩溃,低收入者增加、人均收入减少,同时,高收入者的年收入提高,于是M型社会形成了。反观日本,则是在进入1970年之后,中产阶级逐渐形成,人均薪资硬生生一直往上增加,收入差距也微乎其微。
把日美这段时间的变化重叠在一起,就可以画出“日美平均劳动薪资的变化图”(图1-15)。日本真的整整落后美国30年。日本的员工薪资从1997年起开始往下滑落。另外,前面的图1-8也显示,日本人的可支配收入也是自1997年开始急速减少。
图1-15日美平均劳动薪资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美国劳动统计局1985年,就如同比尔?盖茨导入的WindowsVer1所象征的意义一样,美国发现新经济大陆的企业一个接一个诞生了。也就是说,美国因为早一步发现“新经济”,所以成功地彻底开放市场,并借信息高科技产业有效地改变了产业结构,让人均薪资在1995年之后开始上升。现在美国收入差距两极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中低阶层的收入已经足够让中低阶层过上相当富足的生活。美国已经是个生活者大国了。如图1-16所示,美国的失业率曾经高达近10%,但是20年后,却降得和日本几乎一样了。
图1-16日美的失业率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劳动调查”,美国劳动统计局日本就好像在美国屁股后面一路追赶,社会结构也急速迈入M型社会。美国在中产阶级社会崩溃之后,花了20年的时间,才恢复经济实力,并改善失业率。由这个经验来看,日本人的收入下降、经济低迷的情形,最少会再持续20年。
改革机会只有现在
天88天JJ网 1 1
◎2025年,社会中坚超过50岁(1)
日本现在的状况,比30年前的美国更为严重,因为日本还必须面对史无前例的少子老龄化社会,及因财政政策错误所造成的巨额国债。如果政府延续错误的财政支出政策,势必会让国民的负担更为沉重,让经济陷入更长期的衰退,甚至连国家都会有破产的危险。
总之,受到少子老龄化的影响,日本所要面对的问题比大多数人所想的都严重。
日本的中位数年龄(现在活着的人的年龄中间值)战后快速往上冲(图1-17)。1990年,日本即把其他发达国家抛在后头,成为全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了2025年,日本的中位数年龄预估会超过50岁。也就是说,假设全体国民的人数为100人,从婴儿到老人,顺着年龄排排坐,坐在正中间的第50个或第51个人的年龄就超过了50岁。从图1-17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除了日本之外,没有一个国家的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其中美国的中位数年龄更是未到40岁。
到了2025年,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国民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的国家。除了人均寿命延长的日本之外,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的国家。
图1-17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位数年龄变化及推算
资料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02年修正版》(联合国相关机构)到比较偏僻的城镇或乡村走一趟,会发现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有些地方甚至只有老年人进出,不禁令人慨叹日本是个暮气沉沉、完全没有活力的国家。
日本一旦中位数年龄超过了50岁,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新产业的活力,经济实力自然就更加衰退了。
更何况日本的社会从2005年起就迈入了自然人口减少的社会,这个时间比政府预期的还早了两年。因为日本不仅老龄人数增加了,总人口数也减少了。简而言之,日本已经开始体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体验过的社会。
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筹措年金、医疗保险费用等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险费用,以照顾、赡养老龄者。2004年日本的生产年龄人口(15~64岁)是8500万人,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是2500万人,换算之后,等于34个生产年龄人口,赡养一位老龄者。到了2025年,因少子化的关系,生产年龄人口会减少至7200万人;另一方面,老龄人口则会增加1000万人,总数达3500万人。换句话说,平均每两个生产年龄人口就必须赡养一位老人(图1-18)。
这一结果让2004年86万亿日元的社会保险给付费用,到了2025年即膨胀到153万亿日元。社会保险给付负担也从2004年度的78万亿日元增至155万亿日元。所以我们必须先有心理准备,今后负担增加的时代至少会持续20年(图1-19)。
天XX天LL网 1 1
◎2025年,社会中坚超过50岁(2)
到了2025年,15~64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中,平均每两人就必须赡养一位老人。
图1-18老龄者及生产年龄人口的推算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及人口问题研究所
因社会老龄化,社会保险给付及负担在20年后都会增加两倍,极有可能因此爆发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斗争”。
*保险费的负担=被保险人负担+事业主(雇主)的负担
注:日本的年金制度可分成:(1)国民年金,是从20岁以上到未满60岁的国民加入的年金,也称为基础年金;(2)厚生年金,是由公司员工加入的福利制度,保险费由企业和员工各分担一半;(3)企业年金。
图1-19社会保险给付费用及国民负担的推算
天22天PP网 1 1
◎“高负担时代”的可怕事实(1)
2005年是日本政府转向高负担政策的一年。理由是2004年10月调高厚生年金保险费率,12月废除配偶特别扣除额(追加部分)原则;接着一进入2005年,又废除老年扣除额(收入扣除额50万日元)等65岁以上追加部分的扣除额,缩小住宅贷款减税比率,采纳实质增税政策,4月开始分阶段废除一定比率的减税,并调高国民年金的保险费。
此外,政府相关部分也将以2009年为目标,降低长期照顾保险的保险费征缴年龄,并预估2008年度调高消费税费。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一定会称“小泉剧场”疯狂的2005年为“高负担元年”。
不过,真正高负担时代的到来,毕竟还是以后的事。现在为了重振借款超过1000万亿日元的国家财政,日本必须先设法平衡国家财政基础收支。为此,政府和经济学者现在都认为必须调高消费税费。
国家财政基础收支是指扣除从岁出(一年中的总支出)中支付国债的本利之后,再从岁入(一年中的总收入)中扣除国债发行额所获得的收支。如果这一收支能够维持平衡,就表示国债发行余额不会再增加了。这是健全财政的第一步。
图1-20加重家庭负担的主要政策那么,消费税到底要提升到百分之多少,财政支出又要削减多少,才能够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获得平衡呢?如图1-21,假设政府的改革方案是公共投资每年都比前一年减少4%,其
为舒缓超紧缩财攻,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在2010年取得平衡,光消费税就要74万亿日元。
注:除去每年社会保险给付的政府负担部分。
图1-21国家财政基础收支的推算及取得平衡的必要负担他岁出也比前一年减少35%,2012年之前,分阶段将消费税提高到15%,那么2010年,就可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取得平衡。当然,消费税一提高,就会加重国民生活负担,到了2010年,光是消费税,政府就可以有74万亿日元的税收,也就是每一个国民平均负担为62万日元。之后如果要继续维持国家财政基础收支的平衡,估计20年后的消费税累计入库为560万亿日元,每一个国民的平均负担是470万日元。
然而假设政府为了兑现选举所开出的“支票”,没有一个过渡而立即改革的话,结果将更为悲惨。如果政府不提高消费税,又在2010之前逐年以18%的比例削减公共投资,2010年之后削减的比例为2%,而其他岁出部分也以逐年2%的比例减少,那么国家财政基础收支就只有恶化一途,到了2025年,国家财政基础收支甚至会跌至-34万亿日元。此后想要让国家财政基础收支恢复平衡就再也不可能了。
天DD天00网 1 1
◎“高负担时代”的可怕事实(2)
届时人民生活不下去,社会当然就会陷入混乱。最糟糕的“剧本”就是:年轻人拒付年金,不缴社会保险费,完全舍弃老年人;小巷中到处都是三餐不济的流浪老人,对将来不抱希望、丧失工作欲望的年轻人,铤而走险四下犯罪。日本极有可能因此成为一个荒废的国家。
不过,这是以现在的税制为前提所编写的剧本。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不站在“征收”税金的立场,而以生活者的观点考虑“税制应该如何设置”的话,就能够自行找出根本的解决之策。
关于这点会在第六章详述。我个人倒是有个解决税金问题的方案。这不是奇策,而是应对新的社会构造、新的质的变化的方案。要想让经济摆脱长期衰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既往的思维,不要以为只有增加上班族的负担,才能创造符合新世界、适用于新社会结构的征税制度。
天88天RR网 1 1
◎中低阶层时代的对策
政府之前的错误对策所造成的损失已无法估计,但是一味懊悔也无济于事,问题是今后我们该怎么做。
一个中位数年龄超过50岁的社会,已失去年轻的活力,所以我们要进行变革只有从现在开始。回顾过往,可以发现在变革时代中活跃的人都是年轻人。不论是进行明治维新的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创建大企业的人,几乎都是从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就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三十岁左右即成气候,拥有一番成就。
但是看看今天的我们,在表现比较强势的汽车、家电等产业中的企业的高层,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影子。除了绰号“堀江A梦”的活力门公司社长堀江贵文之外,几乎看不到企业注入年轻的活力。如果没有应对之策足以让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释放活力,日本就无法在结构上摆脱长期衰退。
天FF天66网 1 1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1)
虽说社会结构已经产生了戏剧上的变化,但是置身变化漩涡中的大多数人,却完全没有发现此一变化之大。我们现在就是处在这种状况之下。
当结构产生变化的时候,既往指标无法说明的现象会一个接一个浮出台面。以日本经济状况的其中一个现象为例,在「中国特需」产业的支撑下,日本的GDP往上成长、股价开始上扬,景气看起好像是好转了,但是通货紧缩的情形并未明显解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续缩水,大家的生活未见充裕,反而更为艰苦。
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大家感觉得到,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原因究竟何在?简单来说,就是之前我们常挂在嘴边谈论的经济、社会「常识」,在现今的社会已经开始不管用了。
例如,绝大多数的人都把经济低迷的情况,认为是「不景气」。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不景气的概念来自景气循环说。景气循环样貌多变,以各种形态呈现。例如,和库存投资活动周期重迭的短期循环(KitchenCycles,又称库存循环)、和设备投资周期重迭的中期循环(JuglarCycles)、和技术革新周期重迭的长期循环(KondratieffCycles)等等。简单来说,景气循环说就是一种「好景气和坏景气相互循环」的理论。因此一般人都会认为现在不景气,只要熬过去就会有好景气。所以借着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利息的调整等等政策,就可以提早摆脱不景气的时段,这种看法成了一般的常识。
现在的经济也是根据此一景气循环说,而认为是「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不景气」。但是事实上,政府努力持续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让金流哗啦哗啦流动之后,经济依然一点都没有好转。从这个结果所导出的结论就是:「现今经济低迷的状况,根本和景气问题毫无关系」。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提出质疑的就是「通货紧缩和景气的问题」。根据︽经济用语辞典︾的解释,通货紧缩是在「广泛的供给状态下」,因供过于求,而造成物价滑落、企业营收短少,而造成经济萧条。在金流方面,则是货币量少于物品流通量的状态。
现在的情形是,钱哗啦啦地响,货却不流通。现在是经济体系不吸收金钱的时代了。理有由三:第一、视货物为非必要品的高龄人口增加(人口分布的变化);第二、既有的生产方式转成库存非必要的及时生产方式(法人部分的变化);第三、因为对未来感到不安,认为掌握金钱比拥有物质更重要的消费者心理作祟(个人部分的变化)。易言之,不以经济学为前提的状况,而以这三种相互重迭的现象,发生在现在的社会了。
天JJ天XX网 1 1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2)
再扩大以世界性的经济动向来看,也会明白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常识」,已经完全不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经济。
二○○一年我在美国出版的《新?资本论》,即明确指出是无国界化、全球化、倍数化等三个新的要素在操纵经济。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就是因为这种经济作用所产生的。
现在所发生的通货紧缩现象,就是受第一个新因素——经济无国界——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无国界化之后,金流、物流可以很简单越过国境而来。易言之,来自全世界价廉物美的物品就会流入原本产品价格很高的地方。所以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货紧缩」,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而只是「物价正常化的过程」。
如果要更进一步加以注释的话,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计算依据也有问题。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根据「购买同等级产品时的价格(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来计算的,但是数字化、高科技化却很容易变成拉低物价指数的压力。例如原本三十万画素的数字相机,进步到五百万画素,价格却只有原来的一半时,指数根基即会大幅松动。因此从物价指数来看的话,数字化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要因之一。
所以究其本质,日本价格滑落的现象并不是通货紧缩。国务大臣竹中平藏先生、美国的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曼(PaulKrugman)认为这就是「通货紧缩」,所以提出「等待景气恢复」「应用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target),把价格基准带入『合理范围』」。如果他们了解这其实只是经济无国界化及数字化所形成的「价格化正常化过程」,他们就应该知道不管怎么等待景气复苏,都无法阻止价格滑落的趋势,同时也明白通货膨胀目标论等等根本是无稽之谈。
因为通货膨胀目标只会把朝着合理价格流动的潮流带往一个正好相反的方向,如果不踩剎车,将会引发超级猛烈的通货膨胀而不可收拾,届时经济将陷入一片混乱。
另外一个本质上的问题是,现在手上握有钞票的人大都是高龄者。在少子高龄会的社会里,不管提供多少货币,都不会被经济体系所吸收。如果政府不提出大幅改变现在的建筑基准法、税制,以廉价重建无障碍住宅等等完善的配套政策,高龄者的储蓄将不会流入市场。之前政府的「景气对策」,就是因为遗漏了此一本质,所以把钱投入市场,却见不到任何效果。
天LL天00网 1 1
◎景气还在「长期衰退」(1)
由针对家计和景气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从二十岁到四十九岁的上班族认为「可以感受到景气不佳的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没有调涨薪水」(图表1—1)。但是认为「因为景气不佳,所以未调薪」、「如果景气转好了,即使闷不吭声也会加薪」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的判断。现在全世界里,还抱着在年功序列(按照年资、贡献决定职位的制度)的羽翼下,就算没什么成就也会加薪的幻想;或者将薪水不调涨的原因完全推给景气,抱持「他力本愿」(佛教用语,凡事靠外力,只想坐享其成)想法的,恐怕只有日本人了吧!
现在社会的经济状况,绝对不是不景气造成的。就因为未发现此一事实,上班族把薪水没有调涨归咎于景气,经营者也摆出经营者的架子说:「现在景气不好,你们就暂时忍耐吧!」于是公司职员就抱着「景气应该会好转」的念头,嘴里发发牢骚,再回位子静静等待。
另外,根据这份调查我们也可以知道,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低利和不景气是相关的。尤其是对五十岁以上的人而言,低利是让他们感觉不景气的最大原因,这也直截了当显示了现代人的错误理解,认为不景气才导致降息,这是从前的经济学理论。现在日本拥有一千四百兆日圆的个人金融资产,升息会使景气变佳。降息只是救济银行及一部分企业,这是提供者的逻辑。
只要将利息提高一个百分点,个人部门的收入就可以增加十四兆日圆。如果能够维持一般百分之四至五的利息水平,一年就有五十兆至七十兆日圆的热钱流入市场。这比政府部门所端出的景气对策有效多了。
经济之所以会长期徘徊在低迷之中,是不了解经济结构变化的落伍学者、政治家,以及只知道以个人部门为手段的官僚们所带来的。直到现在还是有政治家企图牵制银行,不许银行调高利息,这就是他们心中没有人民,而且不了解现在经济的最有力证据。
所以如果人民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一味等待,不但加薪无望,连日子也会越过越苦。理由何在?因为进入九○年代之后,经济结构即开始冲进「长期衰退期」。
依据指标会发生时间滞延(TimeLag)的情形,但是经济所有的指标,从九○年代初,即持续一直下滑到九○代中期。惨跌的速度最快的,就是土地和股票。以日本为例,土地价格在一九九一年降到谷底,商业区的价格指数,跌幅为百分之五十,而六大都市圈(东京区、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的跌幅更近于百分之八十(图表1—2)。日经平均股价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达到最高锋,收盘价为三万八千九百一十六日圆,此后即一路下跌,后来即在一万五千至二万日圆之间震荡徘徊。到了二○○三年四月,创下最低收盘价七千六百零八日圆,之后,虽然有些上拉回稳,但是水平也不过达到最高收盘价时的百分之四十。
天8Z天Z8网 1 1
◎景气还在「长期衰退」(2)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因股票、土地等投机事业而造成变动的数字,不仅仅只有指针,连薪水、可支配所得等攸关国民生活基本面的一些数字也开始下滑。一九九七年日本的平均工资降到最低点,连同劳工的可支配所得也在一九九七年前后降到谷底。
三百大企业的经常利益(OrdinaryProfit),从二○○二年度起连增三年(图表1—4),因此很多经济学家及评论家就一派轻松认为「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上升局面」。但是二○○四年度,经常利益超过一千亿日圆以上的六十家企业中、成长百分比较高的二十家企业,如(图表1—5)所示,其中有十八家都是在中国特需产业的影响下,才能够大幅成长。因此增加利润的是「特需」,而非日本的经济真的变强了。中国经济本身有极高的风险度,大家不能期待此一特需产业能够稳定持续发展。
反过来说,除了中国特需产业之外,能够增加利润的企业少之又少,这说明了经济问题真的很严重。经济评论家、各媒体都认为景气复苏已经浮上台面,但是现在真的不是随这些乐观语汇起舞的时候。
天86天6R网 1 1
◎欠一屁股债的政府(1)
日经平均股价从二○○○年四月起,就在一万二千日圆上下盘旋。到了二○○五年八月突破关口(GlassCeiling),九月因小泉所率领的自民党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超过一万三千日圆,十一月更劲扬到一万五千日圆大关。但是今后股价是不是还会持续攀升,则不可预测。
日本股价之所以能够上升的最大因素,是因为以美国资金为主力,进行国际分散投资的外国投资家们,把资金转向了日本。他们把世界分成美国、欧洲、亚洲、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s,如中欧、中南美洲等新兴开发国家)等数个区域,再把资金依比例投入这些地区。例如,美国市场占所有资金的百分之五十、欧洲占百分之二十、亚洲占百分之二十、新兴市场占百分之十等。这些投资家们先定了投资资金的分配比例后,再交由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投资。
其中投入亚洲的资金,由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政局不安,这些投资家回避东南亚市场,而又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有极高的风险,他们才不得不把对亚洲的资金转向日本。另外,美国人对小泉纯一郎首相「改革」的印象非常良好,再加上小泉所属的自民党在选举中表现亮丽,也吸引了美国资金的投入。
但是,如果股价超过了一万六千日圆,这些资金的投资标的就会从储金、债券转为股票,届时国债就有可能暴跌。金钱具有流动性(投资家有强烈追逐利息的取向),这些钱将会逐渐移向国外收益率较高的国家。二○○五有十八兆日圆流向国外,就是因为日圆贬值的关系。
另外,从中国经济减速的趋势来看,支撑日本企业三分之二收入的中国特需是否能够持续,其实是个相当大的问号。因为日本个人投资家的扩大参与,日本的股票冲破一万六千日圆关卡的可能性并不是零。从结构上来说,很难想象日本的股票能够超过一万六千日圆的界限。不过,假设真的冲破了这条界限,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股价上涨带动景气复苏」却笑不出来的状况了。
如果股价冲破一万六千日圆关卡,个人投资者应该会把资金从储蓄转到股市,如此一来,股价便会一口气往上扬升。外国投资家就会相准这个时机,大卖股票赚取确定可得的利润(个人投资者即成了牺牲者)。而这个时机也一定会带动利息或利率的加码提升,因为这个时候国债的收益率也必须调升。
对日本而言,最糟糕的剧本就是国债暴跌。把国债、地方债、短期债务、财投债(P40,为财政投资贷款财源)做个加总,政府在二○○四年度的债务余额超过了一千兆日圆(图表1—6)。因此支撑此一债务的国债一旦暴跌,日本国家财政就会破产。届时很难说不会发生和阿根廷国债在二○○一年底无法偿债的相同事件,并引发年率高达四位数字的超严重通货膨胀,迫使日本政府发布金融紧急措施,封锁存款。
天RF天F4网 1 1
◎欠一屁股债的政府(2)
从日本税收及岁出的变化的来看,税收自九○年代初即持续减少。二○○五年度,因为中国特需而增加了些许,但是从整体的趋势来看,日本的税收可以说是「锐减」(图表1—7)。
图表会说话,所有的指针都显示,日本在一九九○年代就已经进入「长期衰退期」。但是政府却未认清这个事实,把经济的低迷误认为是泡沫经济崩毁,是景气的问题,于是就企图利用发行公债刺激景气,为企业纾困,结果造成岁出的扩大。这些庞大的债务,将来都必须由全国人民买单。
在有能力偿债的生产人口不断减少的现状之下,公部门债台高筑,成了经济不安定的一大要因。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不是靠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国民心理,或者是期待政府大玩「借换债」魔术的「心灵现象」就可以压制的。因此不要再相信「景气恢复」「不会有问题的」之类的谎言,要正视这个物理现象,承认日本进入「长期衰退」。只有找出衰退的原因,并从根本着手治疗,才能够开辟一条通往繁荣的新兴大道。
这是小泉首相「打地鼠」式的国政改革绝对做不到的。
天40天0X网 1 1
◎执政者的观念误国
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如同我在《新?资本论》中所说的,是因为太迟转换进入一九八五年即开始的「新经济」跑道了。
这块看不到的新经济大陆,涵盖了四个空间:第一是延续旧世界的「实体经济」空间;第二是金流、信息流可以穿越国境自由流通的「无国界经济」空间;第三是由包含因特网在内的各种通讯技术所产生的「数字经济」(CyberEconomic)空间;第四则是以自己资金之百倍、千倍之倍数(multiple)资金流动的「倍数经济」空间。在这块看不见的大陆上所发生所有现象,都是由这四个空间所交织的复杂关系所产生的。
进入八○年代之后,日本的地价狂飙、股价劲扬,接着即面临泡沫经济破灭现象,其实这一切全都是「新经济」作用所产生的。泡沫经济破灭(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后,许多企业都陷入了危机之中,但是大部分的日本企业还是能够在无国界化、数字化之后,一边应对呈现倍数化的金钱流动,一边转战世界各地。但是日本的政治、行政却仍然停留在对旧世界的认识,持续抛出失去准头的政策。结果中央和地方就共同制造了一千兆日圆的债务,并让年金制度陷入危机。
一九八○年代后期,我即在《新?富国论》、《平成维新》、《新?大前研一报告》等书中,反复提出日本应做的改革。在这些书中所提到的愿景及具体的创意,现在看起来不但没有任何褪色的迹象,而且每一项都是迫不及待必须马上去做的。
如果能够实现这些愿景,日本的经济就不会陷入长期衰退,人民的生活也将更为富裕。当然日本也就可以步上「生活者大国」的欣欣向荣大道。在世界经济急遽变化的时候,完全提不出中止长期衰退的对策,并且让伤口持续扩大,对日本而言无疑就是一大重创。想到这一点,我真的觉得非常遗憾。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日本尚有最后的机会。但是要活用这个机会的大前提是,必须先认清这二十年来所发生社会结构变化的本质。
天X0天08网 1 1
◎八成人口是低收入者
进入长期衰退之后,日本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所得阶层两极化」,以及伴随而至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这些变化更为日本的社会带来了戏剧性的「质的变化」。
至九○年代中期,日本每一世代的平均所得都是往上增加,但是从一九九八年起即转为减少。二○○三年每一世代的平均所得更下滑至五百八十万日圆(厚生劳动省在二○○四年做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这十年里,每一世代的平均所得减少了百分之十五,也就是八十万日圆。另外,根据国税局的调查,服务于私人企业上班族的平均薪资,从一九九八年起连续减少七年,二○○四年的平均薪资为四百三十八万八千日圆,比前一年少了整整五万一千日圆。(图表1—8、图表1—9)
下滑的消费者物价虽然稍稍减缓了大家的负担,不过大家还真的没有因为薪资减少而引发暴动。这也可以算是教育的一种成果吧!教育让日本人都拥有一流的「忍功」,但是每一位国民应该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收入「衰退」,荷包缩水的痛楚了。
话虽如此,不过并不是所有日本人的所得全都往下沈沦。因为平均所得之所减少,是所得阶层两极化所造成的结果。
假设以一世代平均年收入六百万日圆为基准,超过一千万日圆的为上层阶级、六百万至一千万日圆为中上阶级、三百万至六百万日圆为中下阶级、三百万日圆以下的为下层阶级,那么日本的中下阶级及低层阶级人数明显增加,上层阶级也微微增加,但是在中段的中上阶级的人数却大为锐减。
尤其中下阶级以下的中低所得层,竟然在所有世代中占了近八成(百分之七十九)的比例,这对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来说,意味着一个非常重大的讯息(图表1—10)。因为「中低阶级的抬头」,就是让经济、社会产生质的变化的最大因素。
上班族年轻时候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遵循年资,地位和收入都会随着年龄而上升,最后可望以中上阶级迎接退休。这是大部分上班族都默认的共识。但是随着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上述的人生规划也随之瓦解,所以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觉得「搞不好,或许自己的一生就在中低下阶层结束了」。这是二○○四到二○○五年所发生的现象。根据二○○四年度的富翁名次表资料,投资顾问公司的上班族以年收入百亿日圆名列第一,这表示「无等级差别的社会」已经只个幻想。
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为社会结构带来了质的变化,而且这种情形至少得经过二十多年才会呈现一种固定的形态,所以我们可以说「二○○五年是个分界线」,也就是说二○○五年,对社会和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天86天6Z网 1 1
◎中产阶级社会全面崩溃
随着所得差距的扩大,所造成的所得阶层两极化,尤其是中低阶层的薪资人数占了全体国民的大半,影响到的层面并不是只有个人的生活。当市场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催促着企业改变战略、组织重整体系的同时,也为社会及国家的结构带来极大的变革。
战后,社会的中坚一直是由中产阶级构成。在美国克赖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社长李?艾科卡(LeeAacocca,本名LidoAnthonyIacocca,1924~)和新进职员收入相差百倍的时代,日本的社长和新进员工的收入差距只有八倍。这种没有贫富差距的均质性社会,可以说是日本的优势,也是支撑日本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员工进入公司后,在终生雇用制度的保障下,一辈子安安稳稳。年轻时虽然薪水不高,得从低层阶级或中低阶级开始起步,但是往后因定期加薪、升职,最后总是可以升到中高阶级,顺利的话,甚至可以以上层阶级迎接职场生涯的结束。退休之后也有足够的退休金,安心生活至死……。这种人生模式,深入各个阶层,是世人一致的共识。社会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甚至连教育系也是在这个框架中成形的,所以制造商所贩卖的商品、服务也全都是为中产阶级而设计、制造的。
但是,即如前面所述,这种情形今后只是幻想了。
从年收入阶级别世代人数比例(图表1—11),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九九二年是以年收入四百万日圆的中坚世代为中心,而从统计数字上,对「中产阶级社会」有一番正确的认识。但是到了二○○二年,占大多数的所得阶层往左(往所得较低的一方)移,年收入在六百万日圆左右的中间层减少,超过一千二百万日圆的人数反而增加了。这种趋势在这几年尤其明显。
在劳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崩溃之后,所得阶层的分布即往低层阶级和上层阶级之上下两极移动,迈向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落的「M型社会」。美国在里根革命(里根革命的名言:「不要再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寄望政府。政府正是问题之所在。」)之后,这种趋势格外显著,我们在二十年后,也沿袭了这股潮流。
但是大多数人好像还是无法走出过去的梦幻。根据日本内阁府二○○四年四月所做的「国民生活世论调查」,所显示的数字,虽然这个数字比上回的调查稍稍减少了一些,还是有百分之八十九点五的人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居于中间阶层。
为什么会有这种自我矛盾的心理?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部分的日本人仍然滞留在虚构的总中流社会之中,抱持着「希望居中间阶层」的愿望。
而这种心理则是透过我们的特有教育扎根的,因为现在的教育告诉大家无差别、无等级之分就是好的。再加上我们的大众传媒体俨如布达政府消息的机关,让全体国民无法接触正确的信息,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模样及自己的真实处境,以至于无法正视现实。
天Z6天64网 1 1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1)
日本迈向M字型社会,所得阶层薪资的两极化情形,即自各个方向涌向这个M字。
●非正式员工增加
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因裁员等等原因,让正式员工减少了。派遣员工、自由业者等非正式员工的增加,所造成的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薪资等级落差,和「所得阶层两极化」有密切的关系。
正式员工在一九九五年左右减至最高峰,伴随而来的当然就是非正式员工的增加。相对于二○○三年三千五百万的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的人数达到了一千五百万人。换句话说,日本每三位劳动者之中,就有一位是非正式员工。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到了二○○五年的时候,正式员工甚至减至三千三百三十三万人,而非正式员工则增至一千五百九十一万人(图表1—12)。
和正式员工相较,非正式员工的所得较低,其中百分之六十四的契约员工及特约员工的年平均收入更在五日万日圆以下(图表1—13)。由此可见,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和所得阶层两极化及中低所得层之扩大有直接的关系。
●产业的收入差距
从主要产业的年收入(图表1—14),也可以看得出来产业之间的所得差距也正急速拉开。在有股票上市企业服务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五百六十六万日圆。以业别来看,在大众传媒业中,富士电视公司以一千五百二十九万日圆拿到第一,其余最低的年收入也有八百万日圆,因此服务于传媒事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一千二百万日圆。有浓厚反强权、扶持弱者色彩,彷佛是「正义骑士」的朝日新闻员工,更是平均年收入达到一千三百三十一万日圆的高收入者。
顺便一提,一个服务于电视公司的员工、年约三十五岁、年收入在一千万日圆以上,可是却整日闲闲无事可做。因为电视公司利用出出入入的业者,把电视节目制作等工作全都转包外制公司。换句话说,电视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是工作中介者,完全不参与现场的实际工作。因为有钱无事,在饱暖思淫欲的情形下,即借着金钱和地位打女人的主意。NHK的节目制作人所引发的丑闻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融业的收入虽不比去年,但是千禧控股集团(MilleaHoldings)员工的年收入依然超过一千五百万日圆,三井住友控股公司也超过了一千一百万日圆。银行利用名为公资金的人民税金活下去,并且受政府超低利政策的保护,所以他们不但不需要支付象样的利息给存款户,还可以实收一般人民贷款的利息。甚至他们还做起了二胎贷款的生意,从庶民身上榨取高利。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坐领高薪的原因。总之银行和公务人员勾结谋取暴利,行径就如同缺德的高利贷地下钱庄。
天4R天RF网 1 1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2)
只知盘腿坐着等待轻松生意的上门,当然也就不具国际竞争力。虽然银行的业者声称要重振银行的经营,但是一旦失去政府的保护,他们便会在倾刻之间陷入被经济无国界化的海浪吞噬。
所得的差距不只出现在不同的产业,就连在同一产业中,企业之间的薪资差距也越来越大。除了一部分的产业之外,有的产业薪资所得底线只有三百万日圆。所以即使在股票上市公司服务,有的人还是必须面对身为下层阶级的残酷事实。
就算是同期毕业的大学同学,也会因为所选择的业种及所进入的产业之不同,而在进入公司二十年后,薪水差距至二.五倍。如果连同企业之间薪资的差距也一起列入计算的话,实质所得差距在五倍以上。这种状况完全颠覆了社会从前的「共识」。
●年功序列主义的崩溃
日本的情况是因企业导入成果主义,并废除终身雇用制度,而让靠年资升职、加薪的「年功序列」认知崩溃,也是导至所得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年轻时虽然是低层或中下阶层,但是所得会随着年龄上升,而以中上阶级退休的生涯图表已经不再适用。我们从年功赁金(日本企业的雇用体系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终身雇用制︹长期雇用︺,一是年功赁金制︹按资历调薪俸︺)曲线的钝化,解读到的是如果工作不顺利,终其一生都是中下阶级的上班族增加了。
之前一般的上班族,预期将来的所得会不断提高,所以贷款买房子、为小孩规划教育基金是很普遍的状况。但是当薪资所得固定在底阶层时,手头不在宽松,经济不再有转圜的空间,当然就谈不上人生的规划。因此同样是上班族,一生都在底层打滚的人,和不在此一阶层的人,生活质量之间的落差就会越来越大。
平均年收入虽然持续减少,但是在M字型右侧的有富裕阶层,却越来越有钱。现在日本以科技新贵为首的有钱人一个接一个诞生,年收入在五千万日圆的弧线亦急速扩大。这也是「新经济」中「倍数经济」的一大特征。
从活力门(Livedoor)为了拥有富士电视台,而设计恶意并购「日本放送」(日本广播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的大股东)的事件,我们就可了解,在倍数经济之下,一个只有地方规模的超市,也有可能握有资产额数千亿日圆公司的经营权。销售额不满五百亿日圆的乐天,将了营业额超过三千亿日圆的日本TBS电视台(东京放送)一军,也是因为在倍数经济之下,股价收益率呈倍数增加的关系。
以前企业的价值取决于收益、资产等「现在的价值」,但是迈入新经济时代,也就是迈入「开拓者时代」之后,企业的价值是由可占领多少将来的「地盘」(Territory)而决定。亦就是该企业在新发现的新经济大陆里,可拥有多少的「土地」。因此一个企业现在虽然还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只要让人看到它未来的前瞻性,并预期可孕育的「土地」,资金即会呈倍数转动,即使目前收益并不大,财源仍会滚滚而来。
天F0天08网 1 1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3)
例如曾经在麦肯锡顾问公司((Mckinsey&Company)服务过的谷村格先生及永田朋之先生所创的SO-NETM3(利用网络,提供医疗范畴内的丰富数据库营销解决方案),短短五年即成长为市值总额达一千二百亿的企业。另外,我在麦肯锡时代的同事南场智子小姐,自行创业的DeNA,原是一家营业额只有十数亿日圆,到了二○○四年才终于转亏为盈的小公司,但是到了二○○五年的二月,公司股票已在东证创业市场(东证MOTHERS)上柜交易。因为DeNA获得「手机拍卖」这块「地盘」之后,即召告天下人「这里是我的土地」然后开始占据市场,即摇身一变成了市值总额达一千二百亿日圆的企业。因为有太多的人都想「拥有DeNA的股份」,所以金钱就从世界各地涌向DeNA。总之,光是日本就拥有七千万的手机人口,所以这块领土是非常辽阔的。
换句话说,在新经济里,企业可以拿「让人期待的未来」交换金钱的。
美国从一九八○年代之后,企业就以几乎相同的模式,大刮「以小吃大」并购狂风,于是超巨大企业就一个接一个诞生了。思科系统(CiscoSystem)就是最具代表的例子。果敢进行收购的「快枪侠」企业,就能集到高于自己资金百倍甚至千倍的资金。这种感觉就像占领德州之后开战,弹药则陆续从纽约送过来。
只是快枪侠一旦停战,弹药(金钱)的补给也立刻停止。二○○四年二月,淘儿唱片城(TowerRecord)倒闭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淘儿的收益能力及销售成绩还相当不错,但是苹果计算机的i.Pod一推出,股东就把脸转到另一方,对淘儿不理不睬。因此就算还在持续成长的企业,一旦失去了「让人期待的未来」也会突然死亡。
「新经济大陆」中,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土地,所以以IT企业创业者为首的亿万富翁一个接一个诞生。其实不仅是创业者,连可以配股、分股的一般职员也一样可以成为亿万富翁。所以在现今的日本经济结构之下,要挤进富裕阶层要比从前容易多了。
我的朋友广濑光雄先生(壮生公司的日本代表,Johnson&Johnson)前些时候退休了。本以为退休后可以过过悠闲自在的日子,结果受美国Lone-Star创投公司之托,开始购买已倒闭的高尔夫球场。当他买下九十七座高尔夫球场,开始进行现代化经营之后,这些倒闭的高尔球场即创造了四百五十亿日圆的年营业额,利润高达七十亿,而且在东证一部上柜。这个过程真的像极一出西部片(美国德州别名「孤星之州」)。
此外,现存的企业也因会职员离开公司自行创业,或者被其它的公司以高薪挖角,而不能不升「会做事」的员工薪水。
天8X天XH网 1 1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4)
总之,在M字型左侧的低所得阶层虽然不断扩大,但是相对在右侧的高所得阶层也不断向右、向高收入的方向移动,今后左右两侧贫富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美国也体验过「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及经济衰退。
事实上,二次大战结束后至一九七○年初,美国所营造的「中产阶级社会」形象,就如同电视剧总是以「我的爸爸是世界最棒的」来描绘一个家庭。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美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平均的。
但是进入七○年代后,中产阶级崩溃,低所得者层增加、平均收入减少的同时,高所得者层的年收入提升,于是M型社会形成了。反观日本,则是在进入一九七○之后,中产阶级逐渐形成,平均薪资硬生生一直往上增加。即使所住的房子像兔子笼一样小,所得差距也微乎其微。
把日美这段时间的变化重迭在一起,就可以画出「日美平均劳动薪资的变化」(图表1—16)。日本真的整整落后美国三十年。日本的员工薪资从一九九七年起开往下滑落。另外,前面的1—9图表也显示,日本人的可支配所得也是自一九九七年开始急速减少。
一九八五年,就如同比尔?盖兹(BillGates)导入的WindowsVer.1所象征的意义一般,美国发现新经济大陆的企业一个接一个诞生了。也就是说,美国因为早一步发现「新经济」,所以成功地彻底开放市场,并藉信息高科技产业有效改变产业结构,让平均薪资在一九九五年之后开始上升。现在美国的所得差距两极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中低阶层的收入,已经足够让中低阶层过着相当富足的生活。美国已经是个生活者大国了。如(图表1—17)所示,美国的失业率曾经高达接近百分之十,但是二十年后,却降至和日本几乎一样的数字。
日本就好像在美国屁股后面一路追赶,连社会的结构也急速迈入M型社会。美国在中产阶级社会崩溃之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恢复经济力,并改善失业率。由这个经验来看,日本人的收入下降、经济低迷的情形,最少会再持续二十年。
天H6天64网 1 1
◎改革机会只有现在
二○二五年,社会中坚为五十岁
但是日本现在的状况,却比三十年前的美国更为严重。因为日本还必须面对史无前例的少子高龄化社会,及因错误财政政策所造成的巨额国家债款。如果政府持续错误的财政支出,势必会让国民的负担更为沉重、经济陷入更长期的衰退,甚至国家会有破产的危险。
总之,受到少子高龄化的影响,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比大多数人所想的都还严重。
日本的中位数年龄(现在活着的人的年龄中央值)战后快速往上冲(图表1—18)一九九○年,日本即把其它先进国家抛在后头,成为全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如果照这个趋势再发展下去,到了二○二五年,日本的中位数年龄预估会超过五十岁。也就是说,假设全体国民的人数为一百人,让小婴孩到高龄者,顺着年龄排排坐,坐在正中央的第五十个或第五十一个人的年龄就超过了五十岁。从这个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除了日本之外,没有一个国家的中位数年龄超过五十岁,其中日本更是未满四十岁。
到比较偏僻的城镇或乡村走一趟,会发现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有些地方甚至只有老人家进出,不禁令人慨叹日本是个暮气沉沉、完全没有活力的的国家。
日本一旦中位数年龄超过了五十岁,当然也就失去创造新产业的活力,经济力自然就更加衰退了。
更何况日本的社会从二○○五年起就迈入自然人口减少的社会,这个时间比政府预期的还早了二年。因为日本不仅高年龄者的人数增加了,连总人口数都减少了。易言之,日本已经开始体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体验过的社会。
而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筹措年金、医疗保险费用等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险费用,以照顾、抚养高龄者。二○○四年日本的生产年龄人口(十五岁~六十四岁)是八千五百万人,六十五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是二千五百万人,换算之后,等于三点四个生产年龄人口,支撑一位高龄者。到了二○二五年,因少子化的关系,生产年龄人口会减少至七千二百万人;另一方面高龄人口则会则加一千万人,总数达三千五百万人。换句话说,平均每两个工作人口就必须抚养一位老人(图表1—19)
此一结果将让二○○四年八十六兆日圆的社会保险给付费用,到了二○二五年即膨胀到两倍,金额是一百五十三兆日圆。预估社会保险给付负担也会从二○○四年度的七十八兆日圆倍增至一百五十五兆日圆。所以我们必须先有心理准备,今后负担增加的时代至少会持续二十年(图表1—20)。
天4Z天ZN网 1 1
◎高龄社会的烦恼
在前一章,我提到企业必须研究能够因应社会结构变化的市场营销战略。但是需要变革的不是只有企业,每一个个人也都需要有足以因应社会结构变化的生活方式。在这一章,我就针对个人意识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我的看法。
虽然说消费者的购买意识、消费行动已经改变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没有注意到社会结构上的变化,面对收入减少、负担增加,生活者必须立刻改革自己的意识,重建自己的人生战略。
经济长期衰退、所得阶层两极化,导致国民收入减少、中下阶层区块扩增,这是大时代的潮流。就是这种变化,让我们的意识产生了某种「动摇」。
同时呼应「长期衰退」的步调是,迈入一九九○年代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会觉得烦恼、不安」的人骤增。根据日本一九九一年的舆论调查,「不会感到烦恼、不安」的人超过百分之五十,这个数字比有感觉的人略高一点点。但是现在会觉得烦恼、不安的人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人的两倍(图表3—1)。据我所知,没有一位政治家或政府官员正视这个问题。
烦恼、不安的内容,以「晚年生活规划」的问题占大多数,其次是「自己的健康」、「家人健康」(图表3—2)。事实上,日本的年金金额比夸称高福祉国家的瑞典还高,而且日本是全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烦恼和不安。
日本人为了晚年,做了年金、储蓄、保险三重投资。他们把所收到年金的三成转为储蓄,结果过世的时候,存款数字达到最高峰,真的是非常讽刺。而且为了这三重投资,日本老人的生活变得非常贫乏。反之,以瑞典为例,国家会动用年金照顾老年人,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几乎是不存钱的,也没有必要为了以防万一而投保。
此外,虽然日本人的所得在一九九七年到达高峰之后就开始减少,但是日本人的收入以全世界而言,仍然是属于高水平的。如图(图表3—3)所示,如果以日本的所得指数为一百,和其它国际主要大国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相比,日本仅次于瑞士,名列第二;比美国、英国、德国高出二成至三成,甚至是法国的两倍。即使是一世代的平均一年所得,日本也是仅次于瑞士,排名第二,连扣除税金之后的实际所得,也是次于瑞士、美国,排名第三(图表3—4)。
尽管如此,日本人还是惶惶不安,我只能说是日本人体内的不安基因在作祟。至于不安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因为日本人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型态吧!
有九成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所以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活在向大家看齐的中产阶级社会价值观里,没有人会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可自然加薪、升职的制度崩溃之后,即开始惶惶不安,担心「自己这一辈子都是中下阶层的一分子」。
天N0天RR网 1 1
◎正在崩溃的中产社会
随着中下阶层人口的增加,觉得生活不够充裕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养儿育女的这一代,觉得「各方面都不够充裕」的人,占了百分之八十(图表3—5)。「觉得各方面都充裕」(约百分之二十)的人,不是双薪家庭、用钱不虞匮乏,就是住的是父母的房子,不需担心房贷。
另外,我们也可根据针对其它经济宽裕度看法所做的调查左证,一九九五年,如果把回答「不太宽裕」、「几乎无喘息空间」都列入「不宽裕」的回答计算,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五点一。但是到了二○○三年,增加到过半数的百分之五十四点五(图表3—6)。
那么,大多数人会觉得不宽裕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个原因就是,大多数的人用钱的方式,仍然被「中产社会意识」拖着走,而未思考应配合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型态,因而将钱花在「不是刀口」的事物上。
例如养儿育女的这一代,他们会觉得「各方面都不充裕」的最主要原因有,「房贷」、「车贷」、「孩子的补习费、教育费」等等;其中压力最大的是房贷。在「家计负担中排名前十的选项」中,选择住宅相关费用的有分之四十五点八,排名第一(图表3—7)。有房贷压力的世代,可支配所得在九○年代后半到达一个高峰之后就开始减少,房贷偿还率,也就是房贷偿还金额占可支配所得的比率也跟着持续增高,现在甚至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图表3—8)。所以属于此一世代的人会觉得被房贷压得透不过气来,生活完全没有转圜的空间。
天F8天86网 1 1
◎为什么大家这么执着想买房子?
这种执着的「购屋信仰」,其实就是人人都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中坚阶层此一意识下的产物。年轻时薪水低无所谓,反正在年功序列的制度下,自然会加薪、会升职,所以就算日子会过得拮据些,在三十五岁至四十五岁的时候,都一定要编列房贷预算,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如果贷款的种类是三十五年期的长期贷款,就必须一直缴到七十岁。换句话说,即使退休的时候领了退休金,极有可能还是用来还房贷。而这就是日本「薪水族」的典型人生模式。
不过,这种人生规划现在已经无法成立。因为累积年资、默默埋头苦干就会加薪、升职的时代已经结束,许多的上班族已经开始觉得「收入或许已经不会再增加」、「职位或许再也升不上去」。总之,以加薪、升职为前提而设定的房贷预算,已让大家叫苦连天,所以这根本就是不合逻辑的规划。
天44天HH网 1 1
◎「郊外购屋」或「租房子+周末度假小
到底购屋有多少好处?让我们实际来计算一下。如果在通勤时间一个半钟头车程内的地方,买一间售价五千万日元的房子(编按:以汇率和物价指数换算,相当于台币五、六百万的住宅),包括利息在内,支付总额为七千万日元。不过,据说大半的人想买一间五千万日元的房子,事实上最后成交的却是七千万日元的房子。
如果在通勤时间半个钟头车程之内的地方租房子,每个月的租金以十二万日元计,一年的房租是一百四十四万日元,十年是一千四百四十四万日元。假设上班族一生的工作年数是三十年,需付的房租是四千三百二十万日元。换句话说,不买房子的话,就可以轻轻松松多出二千五百万日元。
有了这二千五百万日元,可以选择在郊外买栋小别墅,或者买间周末渡假小屋。如此一来,通勤轻松,周末生活也更富情趣。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就算所租的公寓稍微小了点,但是靠近市中心上下班方便;星期五晚上至下个星期一的早上,可以住进别墅里拥抱大自然。这种生活型态绝对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家人希望「过田园生活」,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在市中心附近找一间只有一个房间的小公寓享受单身生活,周末再陪家人一起住别墅。这个时候,可以把房租的额度减少到最低限度,然后用剩余的钱,提升别墅质量,或用在充实娱乐生活上。
这只是换个想法的例子。总之,抛开世俗购屋的迷思,为自己量身订做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家风格,就可以过得更充实、更富裕。
对于购屋,现在年经人的想法已经开始转变了。九○年代中期之前,三十几岁、在首都圈工作的上班族,可以容许自己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通勤。但是现在的年轻世代,抱持「要花一个半小时通勤,宁可不要房子」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既使是在外租屋,也必须符合通勤轻松的条件。在进入市中心越快越好的需求下,以前距离市中心一个半钟头车程的「卫星住宅区」(bedtown),现在都变成了鬼城。
如果中下阶层的人都这么选择的话,位于大都市郊区的房子需求量就会急速滑落,而邻近市中心、质量佳、感觉好,有「憧憬自由之丘」气氛的出租房屋势必大量推出。
事实上,都市开发计划就是朝这个方向迈进的。例如,JR东日本公司大规模开发上野至品川之间的土地,尤其是在汐留至田町、滨松町(编按:此区域离市中心车程约一、二十分钟内)之间盖了数量非常可观的住宅大楼,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个人预测,将来上野到品川沿线,将会变成日本的曼哈顿。另外,东京湾岸的海埔新生地,由于许多企业都把生产据点移到中国等国外的城市,现在已经变得空空荡荡,到处都是无法再使用的废弃厂房。如果在这里建高层住宅大楼出租,一定可以提供大量、低价、距离市中心只要十五分钟车程的房子。
天44天LL网 1 1
◎「郊外购屋」或「租房子+周末度假小
如果连中下阶层的人也租得起邻近市中心的优质房屋,今后采取「租屋+周末度假小屋」生活形态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关键就在意识形态的转变。例如,亚洲人不论住多小的房子,都一定要买洗衣机。但是美国从三十年前起,住小小公寓的人,早就用投币式洗衣了。我们在抱怨「没有地方放洗衣机」之前,应该先想想「为什么一定要有洗衣机?」只要抛开中坚社会里许多根深柢固的观念,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
天ZZ天NN网 1 1
◎都市人一定要买车吗?(1)
住在都市里的人,除了不需要购屋外,更不需要购买车子。三十年前因所得阶层两极化,美国的消费者心理也产生了莫大的变化。「反正花钱也无法拥有,干脆需要的时候再租就好了」,当这种想法成了都市中一般人的基本常识后,出租汽车即茁壮成为巨型的产业。
现代人的「买车情结」和拥有房子的信念一样强,所以租车市场的规模非常小。虽然现在随着加薪、升职更换比较高档车的「汽车∥身位地位」意识情结比较薄弱,让低价位、感觉还不错的小型车跻身成了新宠,但是在买车之前,还是应该试着再问自己一次:「我真的需要买车吗?」
除了自己的车子,没有其它任何代步工具的地方,另当别论之外,都市里的大众运输工具四通八达,必须要用到自己车子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买一台车,除了购车款外,每个月的停车费至少在几千元以上,如果把车检费用、牌照税等也算在内的话,光是维修费用,平均每个月就要上万元。假设每周才开一、两次的话,还是租车比较有效率,也比较便宜。而且只要大家都弃买车为租车,出租车产业在相互竞争之下,一定能够提供更便宜、更优质的服务。
美国及欧洲有些地区,采用的形式是和朋友共同拥有及共同分享一台车。而且美国有些州,还设计了高乘载车专用道路,让乘车人数较多的车子,可以优先行驶。这种设计对老是出现尖峰时段塞车的大都会而言,应该非常有效,值得采用。当然实行的大前提是,必须先舍去「买车情结」。
另外,现在买车的时候,大都会加装价值约上万元的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在安装之前,大家应该先想想这套系统真的值这么多钱吗?买一本道路地图好好利用的话,卫星定位系统的必要性到底还剩几分?另外,抓出买车之后到换新车这段期间,这台车的卫星定位系统会被使用的次数,再用安装价一除,或许你就会惊叫「每次使用单价贵的这么离谱,还是不要安装了」。
德国车的卫星定位系统,全都是日本生产的。因为连买奔驰、BMW等高级房车的人,通常都不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所以德国本土并没有制造卫星定位系统的厂商。
开车频度因人而异,不要因「大家都装」而装,我们一定要懂得自行判断,卫星定位系统是否有安装的价值。
当然,想花大钱购买连在哪儿开都不知道的越野型休旅车(SportsUtilityVehicle,SUV)的人,不在我讨论的范围之内。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可以开这种休旅车的地方。一般来说像林道这种地方,通常都会在入口处写着「禁止入内」。像我这么热爱越野摩托车的人,跑遍了日本就是找不到一处可以痛快操纵四轮驱动车、越野摩托车的天堂。
天88天66网 1 1
◎都市人一定要买车吗?(2)
此外每到周末,都可以看到上班族呼朋引伴在洗车场拼命洗车。这种举动实在令人费解。花大钱买几乎没开的车,又把周末大好时光用来洗车。我相信把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用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会更划算。
例如月薪五十万日元(年收是六百万日元)的人,换算成时薪就是三千日元。洗车花掉两个钟头,就等于浪费了六千日元。如果每周用这两个钟头上经营管理课程,一年的上课时数就是一百个钟头。这是让自己年收入跻身二千万日元行列最有效的方法。在我所创立的经营研究所中上MBA课程,总费用是二百五十万日元,这笔金额正好和两年内不买车而额外省下的钱的数目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把这笔钱用来培训自己经商的实力,就可以取得经营管理硕士的学位。支出的费用明明相同,但是如果有人认为学费就是比车费贵,建议不妨思考一下对增加薪水而言,哪一种支出比较有效用。
天FF天66网 1 1
◎该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钱(1)
根据(图表3—5)的问卷调查,日本养儿育女世代中,约有八成的人都回答「各方面都不充裕」。在「家计负担中排名前十的项目」里,教育费和伙食费则并列第三(图表3—7)。在日子过得这么苦的情形下,真的有必要让孩子去补习吗?这也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重点。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国民生活白皮书︾的资料,二○○三年「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约为一千三百万日元。但是文部科学省二○○二年度「孩子学习调查」及「学生生活调查」所提出的数字是,除了小学之外,如果小孩读的都是私立学校(幼儿园、国中、高中、大学),学杂费、住宿生活费加起来,必须花一千八百万日元以上。如果连小学都念私立小学,很容易就跨过二千万日元大关。另外,在年收入未满一千万日元的家庭里,如果有一个孩子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学,教育费就占了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五。难怪养儿育女的世代会认为生活拮据。
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证明,把钱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仔细瞧瞧缴交高额税金者的名单,没有一位是自一流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流企业工作的人。「把钱花在教育上是浪费」就是现实中的状况。上补习班的孩子,很多都是靠便利商店的便当、方便面解决三餐,这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及脑部的发育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但是面对这么多的负面因子,父母还是拼命让孩子去补习,希望孩子挤进一流学校或明星大学。
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还是停留在工业化社会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教育是在量产高于平均水平之上的人才。很讽刺的是,在今天的日本教育体系下,被教出来的「优秀」孩子,并不适用于未来的时代。从小即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进入社会之后,不是不会工作而惨遭裁员,就是根本不就业;甚至因为没有就业的原动力而沦为尼特族。投入教育的金钱和得到的成果,似乎扯不上任何关系。
因此,做父母的与其为这种无意义的事情浪费金钱,不如多投资些「时间」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就是活教材,把社会的残酷面告诉孩子,指导孩子如何突破困难、冲过险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必须让孩子有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骨气和韧性。
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父母的只要常和孩子对话,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在社会上的经验。同时,也可以趁机聆听孩子聊学校的事情,了解孩子的想法。要培养孩子人生观及人生哲学,亲子之间的沟通对话是绝对必要的。
不管是学校或是补习班的老师,都无法教导孩子人生的意义及生活方式。因为学校里的老师,通过教师鉴定获得录取之后,即认定了这个「铁饭碗」,但是这些老师的社会经验值等于零。一个不曾被社会狂风巨浪吞噬、不曾受上司的欺负、不曾被同事打压、不曾为转业而烦恼的人,当然无法教孩子认清人生的意义及生活的方式。
天44天TT网 1 1
◎该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钱(2)
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推给没有外出工作的母亲;孩子的母亲再把孩子外包给家庭老师、补习班老师,是最糟糕的模式。因为家庭老师、补习班的老师完全不会教孩子信念、哲学等等和人生观相关的知识,所以孩子根本没有为走过风雨人生该有的智慧与悟性。总之,最恐怖的事,莫过于把孩子的教育外包了。
天HH天22网 1 1
◎重新检视无谓的支出
现在大家明白,受到中产阶级意识的影响,在无意识之间买屋、购车、为孩子交补习费是多么没有意义了吧!重新评估这三项支出,至少可以省下近千万的房屋费用(如果不买别墅的话)、数万元的汽车维修费,如果把购车款一并加入计算的话,可省下的金额至少在一千多万,另外,教育成本也可以减少百万元之多。这对中下阶层的人来说,等于生涯可支出费用多出了一两千万元。
多出的这些钱,又该怎么使用呢?决定之前,一定要和家人仔细商量。至少夫妻之间一定要彻底沟通,达到完全的共识。
以前上班薪水族的人,都以加薪、升职为前提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所以就直接把社会的平均值,视为个人的期待值。「至少像别人一样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要这个等级才说得过去」、「希望孩子能够进这所学校」等等的想法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换句话说,夫妻之间不必经过任何沟通,就默认了这种期待值。但是现在这个大前提已经崩溃了,所以大家必须从根本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首先,自脑中排除基于中产阶级意识所产生的期待值,以现在的价值来看自己在公司的未来发展性,以及今后收入增减的可能性,和妻子好好评估沟通、取得共识。例如,对于自己的未来,最好老实告诉妻子:「在公司的升迁或许就到此为止,年收入到百万元已是上限,过了五十岁还有可能不增反减。」如果不说实话,就算重新为未来画了一幅新的设计图,也是错误百出。
夫妻在沟通当中,对未来看法不一所产生的落差,有可能成为未来纠葛不清的导火线。我认为夫妻之间的对话,会谈不下去的最大原因,通常都是「共识失焦了」。
天88天ZZ网 1 1
◎经营管理自己的生活型态
「如果收入减少了怎么办?」日本人就是非常不擅于用这种假设法进行对话。原因是平日不沟通,一旦是用假设法,就陷入口角。
丈夫说:「或许不会再加薪,不会再升迁了。」妻子可能马上做口头攻击:「你满脑子就是这种想法,没出息!」、「真没想到你是这么窝囊的男人」、「你比你的同事A先生能干,就是升不上去,真是奇怪!」就算妻子口气不佳,做丈夫的还是应该实话实说:「因为A先生的业绩比较好嘛!」、「我们部里有个大我五岁的学长,工作忙得要命,薪水还是那个样子。我或许会跟他一样,也有可能比他还糟糕。」总之,夫妻之间必须以各种假设进行彻底沟通。
反过来说,如果面对家人三缄其口,不愿意说实话,反而会渐渐走上不幸。现在许多家庭的晚餐时间,不但被电视霸占,甚至连餐桌上的话题也离不开电视。世界虽然很大,但是吃饭配电视的家庭恐怕就只有亚洲国家吧!同是一家人,却不沟通、不维系彼此的感情,真是一大不幸。
大胆地用假设话题进行沟通吧!以车子为例,「一般新车大约开个五年就换了,所以我想一开始我们买台中古车,或许也可以撑过五年,如何?」这种假设语气可以改变家人的思路。「我们也可以选择不买车,而用租车的方式。一年下来可以省下不少钱,家计方面就会宽裕很多。没车所带来的不方便好像也还好。」我建议不要在对话的一开始就下结论,设法诱导家人讨论各种可能性。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勉强孩子补习、读私立学校,真的是为了孩子着想吗?」以此为引言,继续讨论下,家人或许就会明白,勉强孩子补习、上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未必是必须的。如果家人认同了这个看法,就会发现有一笔为数不少的钱浮出台面了。如何有效运用这笔多出的钱,全家人可以集思广益,彼此协商。
透过这种对话,我想妻子或丈夫对彼此的个性应该会更了解。例如谈到车子的时候,妻子或许会说:「你说什么!我最讨厌这种轻型的中古车了。买这种车很难为情耶,我绝不会开这种车去买东西。」但妻子的个性可能原本就是如此。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管采取什么对策,大原则部分应该都是夫妻双方同意的。不管父亲多严厉,只要做母亲的宠爱,孩子就会马上见风转舵腻在母亲身边。所以对于教育方针,夫妻俩一定要有共识,以同一种想法亲近孩子。
尤其是中下阶层的人,对于有限的收入、资产、时间,更应该重新思考,才能够过更充实的人生。因为可用的金钱及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在未来的时代里活得更好,经营并管理自己的生活型态是绝对必要而不可缺少的。
天NN天66网 1 1
◎消费者无意义的偏见(1)
在日本年收入六百万日元以下的中下阶层,以世界水平来讲却是上流阶层。就算是待在美国,进入上流阶层也是绰绰有余。澳洲一世代的平均年收入(一家四口三万澳币约等于二百五十五万日元)更只有日本的一半,但是他们的日子却过得十分悠闲,一年里有一个月都在度假。
为什么日本中下阶层的生活会过得这么捉襟见肘呢?究其原因,如要一言之蔽之,就是重重限制及市场封闭所带来的高物价,但是我认为日本人本身的偏见也是原因之一。
日本人的偏见渗透各个领域无所不在。就以东京的住宅价格为例。为什么东京东侧的房价就比西侧的房价高出一大截。我们以大手町为据点,向西走十五分钟是青山、六本木一带,再稍微往下走是代官山一带,这些地方全都是地价超高的高级地带,但是从大手町往东走十五钟的东阳町、木场,不论是地价或房租就只有西侧的二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所以连首都圈的路线价格表,也就是一张充满偏见的地图。(参见一五一页)
只要治安条件并不差,同样的通勤时间,我当然选择住宅价格或租金只要四分之一的高级住宅区。如果把偏见抛在脑后,以理智做合理的判断,木场一带成为高级地段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升。选择时不带偏见,可以缩减通勤时间、捡到便宜租金的机会真的到处都是。中央线沿线也是大家口中的高级住宅地带,但是只要亲眼目睹过上班时段如炼狱般的惨状,就会明白「高级」这两个字,用在这里实在是恭维。
日本的消费者常以无意义的坚持勒住自己的脖子,例如,草莓大小不一不买、甜度未达顶标不买,结果商品的价格就居高不下。另外,把樱桃、哈蜜瓜装在桐木盒子里卖的也只有日本,而煎饼等之类的食品,外包装更是一层又一层。连最后要丢在垃圾桶里的东西也都得花大钱。日本消费者的神经质真的是特异到了极点。
最近无农药蔬菜成了当红的炸子鸡。其实这些标榜无农药的蔬菜,大都是用非指定农药的其它药品所栽培出来的蔬菜。如果真的不用农药,超级市场就见不到一条条直挺挺的小黄瓜和一颗颗鲜艳的蕃茄了。真的要让消费者吃得安心,超级市场应该直接贩卖不洒农药、弯弯曲曲的小黄瓜。可是店家说:「没办法,消费者不买那种小黄瓜」。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基准,完全不合乎逻辑。
日本的消费者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消费者,但是换个角度来形容,也可以说是看法最狭隘的消费者。
例如,台湾的家具席卷全世界,但是在台湾从事手工家具的业者却说「绝对不出口到日本」。理由是日本贩业家具的公司太严格了;美国的公司也很严格,但是严格的方式,美日却大大不同。
天44天BB网 1 1
◎消费者无意义的偏见(2)
日本的家具进口商、贩卖业者,不但会查看桌、椅产品的内侧,还会把抽屉一一抽出来,倒过来查,只要发现一点点「瑕疵」就「退货」。这对经手高级家具的业者而言风险极高,所以当然不卖给日本。
美国的业者也一样会仔细检查,但是发现有瑕疵或产品稍稍不齐全时,会说:「打七折吧!」这对台湾业者来说,虽有风险但可接受,所以就降个折扣卖了。结果美国的消费者就可以折扣价买到在看不到的地方有些小瑕疵的商品。
日本的严格,让只有一点点小瑕疵的商品价值瞬间变成零,与此同时,也剥夺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这么做根本毫无意义。业者坚持「连一点点小瑕疵都不允许」,再次显现日本人偏执的思考模式。这和「不买弯曲的小黄瓜」一样,都是日本人的一种偏见。这也是日本物价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
天PP天HH网 1 1
◎充满矛盾的狂牛症对策
在处理狂牛症问题的时候,日本人把日本人特有的「偏见」发挥到了最高点。二○○三年十二月,美国发现感染狂牛症(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的牛只之后,日本政府即禁止美国牛肉进口,日本国内各媒体更大肆报导「必须检查所有牛只,否则会有危险」而引起骚动。
为此,日本成了美国各团体的拳击沙包。其实动动大脑想想看就知道,日本会挨打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日本禁止美国牛肉进口在理论上根本站不住脚。
之前,日本发现了二十头感染狂牛症的牛只,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的两头牛(二○○五年七月),因为美国所饲养的牛只数量是日本的一百倍,所以危险性也是日本的一千倍。姑且不论这个数字是高是低,为什么「国产牛没问题」,而「美国牛肉就有危险」呢?这种做法真的非常不讲理,难怪日本会被世界各国视为「偏执之国」。
瑞士的做法是:「只要去除骨头等特定部位就安全。」这才是理所当然的对策。
禁止美国牛肉进口之后,国内的牛肉价格即一路飙涨到最高点。牛肉对中下阶层的人而言,成了高不可攀的人间极品。已经吃亏的日本消费者面对这种情形,照理说应该非常生气,可是受到媒体散播「解除禁令让美国牛肉进口是危险的」讯息之后,反而感情用事,倾向「反对解除禁令」。自己明明是被害者,眼里却只有「吉野家的命运」,而不知道用大脑想一想「为什么国产牛肉没问题,美国牛肉却不行?」
政府相关单位其应该在牛肉制品上面标示清楚「美国牛肉,已去除特定部位」、「美国牛肉,接受和日本牛肉相同的检查」、「国产牛肉」,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做选择。所以日本的消费者应该提出疑问「相关单位剥夺自己的权利,全面禁止美国牛肉进口,莫非是为了图利国内少数畜产团体的利益?」但是日本的消费者竟然未发表示任何愤怒,真是奇怪。
二○○五年十二月日本终于解除禁令,开放美国牛肉继续进口。一连串的闹剧让全世界的人对日本人的偏见印象深刻。(编按:二○○六年一月二十日因限制进口的背脊骨部位被混杂进口,所以又再度下达禁令禁止美国牛肉进口,八月七日重新解禁。)
天VV天PP网 1 1
◎不相信自己舌头的日本消费者
我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牛肉是阿根廷的牛肉。但是阿根廷的牛肉并没有进口到日本,所以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因为日本以口蹄疫为由,全面禁止阿根廷的牛肉进口至日本。为什么不是只针对发生口蹄疫的牧场及邻近周边地区发出禁令,而是不分地区全面禁止进口呢?这种作法和处理狂牛症问题如出一辙。不管如何,反正在日本就是吃不到最好吃的牛肉。
以前曾经受澳洲牛肉协会之托,对日本的主妇进行问卷调查。现场我们准备了分别用日本牛、澳洲牛、美国牛做的牛肉料理,在不告知牛产地的情形下,请主妇们品尝,并请她们回答哪一种牛肉最好吃。其中澳洲牛、美国牛,还各自分为草食牛及五谷杂粮饲养的牛。未做问卷前,听说在澳洲,是以草食牛比较受欢迎;而在日本,因为以五谷杂粮所饲养的牛比较没有腥味,所以人气较旺。我们就用这五种牛肉,分别做成烧肉、寿喜烧、牛排做问卷调查。
结果,获得压倒性一致好评的,竟然是澳洲以五谷杂粮所饲养的牛,也就是主妇之间最不受欢迎的其中一个品牌。但是实际请她们吃过之后,她们却异同同声说「这个最好吃。不管是做成烧肉或是牛排,味道都很不错。」不过,当我宣布「这是澳洲以五谷杂粮饲养的牛」时,她们竟然马上改口说:「难怪我觉得有股怪味道。」让我当场错愕。果真是偏见的最极致表现。那一瞬间我真想脱口吶喊:「妳们的味觉有耳朵吗?」
日本的肉牛,品种来自美国,喂食的五谷饲料也来自美国。为什么就只有在日本饲养的牛才好吃?我真的不明白国产牛肉比进口牛肉美味的道理在哪里。
真正享用过澳洲牛肉、阿根廷牛肉的人,绝对不会吃肥滋滋的神户牛。日本人把霜降牛肉当珍品,但是在澳洲,大家称这种油脂纹路像大理石的牛肉为大理石牛肉,并以「脂肪含量过多,有碍健康」禁止贩卖。
一般来说,日本的牛进入催肥期后,即以人工方式大量喂食,等牛像鹅肝一样肥腴硕大之后才制成肉制品,让消费者产生「油脂多就是味美」的错觉,再以四倍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最近澳洲开始制作迎合日本人口味的牛肉,再出口至日本。也就是说,和日本人养和牛一样,持续大量喂食安卡斯种(ANGUS,在英国安卡斯州,经过改良的小型专用肉牛)的牛,把原本十二个月分的谷物饲料,挤在在六个月之内喂食完毕,让牛肥满地像鹅肝。然后让霜降肉,也就是大理石牛肉,以「和牛」之名出口。我再重复说一遍,这种牛肉在澳洲是大家公认有碍身体健康、禁止贩卖的肉。
天00天22网 1 1
◎日本人的「国产信仰」(1)
从牛肉的例子即可确定「国产品就是安全美味」的保证根本是零。但是不仅是对牛肉,日本消费者对于其它食品、制品,都有根深柢固的国产信仰。
我到澳洲的时候,听说当地有「栽培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芦笋」,即对芦笋出口国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芦笋的出口地就是北海道的北连(北连农业合作社联合会)。除了芦笋之外,标榜北海道生产的马铃薯、花椰菜,事实上也都是来自澳洲。这些信息可能有些老旧,根据我的调查,十胜葡萄酒因为只用日本产的葡萄酿制不够香甜,还刻意混合保加利亚的葡萄一起酿制,或许现在更另外加混了桶装葡萄酒。
我并不是要批评北连、十胜葡萄酒的意思,反而非常肯定他们所做的努力。问题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国产信仰,以及和国产信仰表里一致的偏见。当然,故意伪装「国产品」企图谋取暴利的话另当别论,不过我认为只要提供者的出发点,是希望将世界其它地方更价廉物美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话,都算是崇高的商业行为。
又如,日本的玄蛤事实上几乎都是北韩的产品。日本把来自北韩的玄蛤埋在日本的海滩「畜养」一小段时间后挖出来,再标示为「国产品」。因为如果直接标示「产地为北韩」,日本人马上调过头去不理不睬,所以渔家才会这么大费周章。连赶海拾潮(趁落潮时到海滩捕拾鱼贝类的游戏)时,大家所看到的玄蛤,事实上也大都是从北韩带过来撒在海滩上的。所以有人笑说,如果限制北韩籍的船只入港的话,富津、金泽八景等地方就无法进行赶海拾潮游戏了。
同样地,来自中国的鳗鱼,只要让牠们在滨名湖游上一个星期,就变成了「产地为滨名湖」。二○○五年JAS法(全名为:关于农林物质规格化及质量标示合理化法)修正之后,规定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标示原产地,可是「原产地」的定义本身却有极大的灰色地带,所以像玄蛤、鳗鱼这种标示法,也就过关放行了。以前的做法是让鳗鱼在中国维持白烧(不沾调味料素烤)状态,进口到日本之后蘸上酱汁再烤一次,就可以标示为「国产品」,简直是把消费者当傻瓜耍。甚至在日本国内也有这种情形,例如但马牛,在近江加工为肉制品后,就成了近江牛,在松阪加工,就成了松阪牛。
这种欺骗行为之所以会这么盛行,原因无他,只因为日本人对产地有偏见。
有名的淡路岛洋葱,事实上产地大都是在中国。这些洋葱进口到日本之后,只是去掉泥土,再分级筛选大小而已。而垄断日本市场的淡路岛线香,也是在中国拌上原料、经过挑选进口至日本之后,再标上淡路岛字样而已。
天00天BP网 1 1
◎日本人的「国产信仰」(2)
日本茶尤其重视「使用国产茶叶」,但是日本企业却在中国浙江省卯足了劲制造绿茶。为什么这些企业就是不敢光明正大大声说:「这些是在中国用和日本相同的技术所栽培出来的中国茶」?另外,在国产绿茶当中,不知何故消费者就是独爱「静冈茶」。事实上,大多数的国产静冈茶都是在鹿儿岛制造的。
看了上述这些例子,大家心中一定有个大问号:「日本真的有纯正的国产品吗?」以国产衬衫为例,衣料可能来自埃及或土耳其,价格便宜的,或许就是在中国生产的。扣子的部分,可能在菲律宾制造,但是加工缝扣子在日本进行。因此严格说起来,像这类的产品根本无法归类是在哪里制造的。甚至有的时候,整件衣服都在中国缝制,日本只负责把标签缝上去。
国产电视也是如此。姑且不论一半以上的零件都来自台湾或中国,日本的消费者买电视的时候,就是会先区别国产或非国产,然后刻意以双倍的价钱买下国产品。
在经济无国界的时代里,竟然还坚持非买国产品不买,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为了保护国内少数利益集团、少数喧闹集团,灌输消费者「国产信仰」,其目的是在阻止市场开放,这是日本政府的一种欺瞒手法。日本政府公然袒护少数利益团体,就是对全体国民不忠诚。对于政府阻挠全民过富裕生活一事,现在全体国民也逐渐有所警觉了。
天P6天44网 1 1
◎物价昂贵的真相(1)
如前所述,美国比日本早三十年经历「长期衰退」,在那段期间美国也和现在的日本一样,不但所得阶层两极化,中下阶层也开始抬头。而美国之所以能够摆脱长期衰退,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里根在任职期间中,彻底开放市场并放松各种限制。结果让美国的社会蜕变成连中下阶层的人也可以过着富足生活的「生活者大国」。
虽然以世界水平而言,日本属于高收入国家,但由于物价太高,中下阶层的人并无法实际感受到富足的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市场的封闭性。
农业就是最典型的状况,尤其日本的食品更是贵的离谱。我们把日本主要食品的零售价格和国际其它国家一比较就会发现,米是美国、新加坡的四倍、澳洲的三倍;面粉是美国、英国、新加坡的二倍;牛肉是澳洲的五倍、新加坡、美国的四点五倍;连橘子也是一般国家的二倍至三倍,甚至比英国贵了五成之多。马铃薯、洋葱等蔬菜也几乎都是别的国家的两倍。
这些食品之所以会这么贵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农业生产性是「全世界最差劲」的。
如(图表4—2)表所示,日本在相当于美国八十分之一的农地面积上,挤进了和美国相同的农业人口;也就是说日本在平均每一百公顷的农地上所使用的人数约为美国的七十倍、澳洲的四百七十六倍。但是日本的农业补助金的绝对额不但比整个欧盟(EuropeanCommunity)多,相对于农业生产额的补助金比例更高达百分之五十八,名列世界第一。所以日本现在的情形,就等于政府拿补助金在养一群挤在狭小农地上的农家。
日本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实施「土地改良长期计划」至今,已经发放了四次以农业基盘事业费为名的补助金,(图表4—3)。这些持续发放的事业费,至二○○六年的第四次计划为止,所累积的投资金额,事实上已达七十五兆日元。
用七十五兆日元,可以买下澳洲绝大部分的农地,或者美国近六成的农地。如果把以嘉吉(Cargill,一家全球性的食品、农业和风险管理产品与服务的供货商)为首的世界四大谷物食品供货商的公司买下来,也只需区区九兆日元。由此可知,七十五兆日元是多么庞大的一笔金额(图表4—4)。当然,因为政治等等因素,要用钱买下世界谷物食品供应公司是不可能的,但是日本的农业投资方向的确是错误的。
不过,既然对日本国内农业投下了如此巨额的资金,照理说就算开放市场,也不会对日本农业造成任何冲击,因为投下这笔资金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日本农业的生产性。但是在4—2的图表中,我们所看到的生产性,却仍然非常糟糕。原因是农家以整顿农业基盘为由,把政府发放的补助金用来开设综合建设公司(GeneralConstruction),建造比国道、县道还华丽的农道赚取获利。
天HH天44网 1 1
◎物价昂贵的真相(2)
结果,七十五兆日元的补助金除了造了些无用的东西外,对提升生产性毫无帮助;不但如此,反而让日本原本就不佳的农业生产力变成全世界最糟糕的。到底谁该为这种悲惨的结果负责?现在那些被称为农政族的人还在继续要求补助金,而农林省甚至开始检讨是否要补偿农家的收入。农林省这么做,根本不是在补助农业,而是在漫天撒钱救济农家。遭到公司裁员的上班族为什么到现在还闷不吭声?为什么挺身站出怒吼的就只有我?
光在这十年里,农业补助金就用掉了四十兆日元。既然这是一种企业投资,国人当然有权利要求投资报酬。所以以记者为首的媒体人,应该大声问政府「用了四十兆日元,我们的农业生产性到底提高了多少?」、「已经准备开放市场了吗?」
但是,传播媒体一句话也没说,民间一片沈寂无人表示愤怒,这就是当前的状况。
天20天0J网 1 1
◎土地可以进口(1)
由于生产性恶劣,使得农产品在价格竞争上完全无招架之力,所以政府就用异乎寻常的百分之七百的超高关税,保护种植稻作的农家。这些主张保护农业的人说:「物资进口一旦停止,事态必然严重,所以必须确保粮食安全。」但是只要稍微动动脑,就会知道这种做法根本不合逻辑。
如果自国外进口的农产品真的都无法进入国内,当然石油的进口作业也会踩煞车。日本的石油储存量只有一百八十天份额,一旦石油停止进口,从第一百八十天起,全国的牵引车将停摆,抽灌溉用水的马达也无法运转。当然,卡车、铁路也都会全面瘫痪,无法进行国内运输作业。总之,没有了石油,农业根本无法运作,所以「只要在国内种植稻作就可以安心」的想法根本是幻想。
提到确保粮食安全,其实只要在国外买土地种稻作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什么都在国内种植。日本在澳洲、巴西等国开采媒矿、铁矿,在印度开采液化石油气(LiquefiedPetroleumGas)、液化天然气(liquefiednaturalgas)。在工业的领域里,投下资本获得交易权是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所以在农业的领域里也可以如法炮制。
我去澳洲视察水田的时候,发现一位经理人在六公里乘三十公里的耕作面积上种稻。也就是说这位经理人做了日本一户农家所做的活儿。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块稻田的稻米收获量高达三十万吨左右。日本全国稻米的年收获量约为三千万吨,所以光这块田就可以有日本总收获量的百分之一。
因为一位经理人就可以生产这么多的稻米,所以如果有一百家同等规模的农家,就应该可以供应日本全国所种植的稻米收获量。
在播种期间,他们会雇用三天左右的临时工,拿着旗子站在水田的边端做记号,协助飞机进行低空播种。在这之前,他们会先用电动堆土机的雷射光进行正确翻土,再放水入田里。澳洲水资源非常缺乏,水利权的费用非常高,为了有效使用这些水资源,他们每隔一百公尺就会设一道斜坡,让水可以流经整个水田。
到了稻子的收割期,他们会再雇临时工,一起推着十台并列的打谷机,进行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收割作业。这些作业全由一个经理人打理,效率奇佳无比。
至于米的价格,这位经理人说:「一千六百日元,但是因为脱壳之后重量会减少,所以是二千五百日元。」与我同行的伙伴说:「并不便宜嘛!」但是接着听到「这是一吨的价钱」时即瞠目结舌。因为他误以为二千五百日元是十公斤的价格。澳洲生产米的效率是日本的一百倍,所以这个价格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天JX天X6网 1 1
◎土地可以进口(2)
和这块田同样大小的一块水田,在澳洲的售价是六亿日元。日本只要买一百块这种水田,就足以供应日本人需要的所有米食,而且就算连运费成本一起列入计算,消费者还是可以用现在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下锅煮饭的米。
我们在国外购买水田,就等于进口土地,所以在国外购买田地进行农地开发,便可以确保食粮安全。此外,我们可以将这些田地可以在分散全球各地,例如越南、泰国、阿根廷、加拿大、澳洲等地以降低风险,如此以来,食粮安全性又提升了一阶。将来,我们还可将触角伸至以肥沃黑土而享有盛名的乌克兰。乌克兰现在已经藉由品种改良,成功开发经过短期日照(四个月)便可收成的米。如果我们了无创意,只知待在狭小的国土上,守着有限的农地,地价、米价将永远居高不下。
只要改个观念,接受「土地是可以进口」的想法,生活就可以大为改观。只要进口澳洲的土地,「国土狭小、地价高昂」的大前提就无法成立,地价当然也就跟着大幅走跌。尤其都市近郊的农地获得解放,变更为住宅地之后,相信连中下阶层的人也有能力购买一间住起来比较舒适的大坪数房子。
在经济无国界的世界里,必须要有这种创意。以这种创意订立战略,长期陷在衰退中的国家,才有机会架构新的繁荣。
天BB天PP网 1 1
◎一年所得就够盖一栋房子(1)
泡沬经济破灭之后,地价急速滑落。日本全国的繁华闹区地价跌幅约为百分之五十,六大都市圈则跌了将近五分之一,连带住宅价格也大幅下跌。但是以世界水平来看,日本的地价还是非常非常的贵。如(图表4—5)所示,和世界各主要都市一户住宅的价格比较起来,日本的住宅价格仅次于伦敦,为世界第二高。但是每一个人平均所分得的住宅地板面积却小的可怜。日本的房子被称为「兔子小屋」由来已久,现在绝大多数的人所住的房子仍然是又贵又小。
日本都会区的地价之所以会那么高,和都市近郊还有农地存在息息相关。本来这些农地都应该被释出的,但是日本却反其道而行,在一九七四年制定生产绿地法,采保护政策,将都市精华区内超过五百平方公尺以上的农地指定为生产绿地。一九九一年修正生产绿地法,将受到保护的农地区分为农地(生产绿地)及住宅地。换句话说,被指定为生产绿地的土地,除了做为农地用途之外,是不可使用的。政府这么做的目的,原是为了要压抑经济泡沬化时一直飙涨的地价,才释出部分农地做为住宅用地,结果却让都会近郊的农地成了固定的农地。
一块被指定为生产绿地的土地,除了做农业用地之外,别无其它用途。但是听说三十年后,如果这块地无法再耕作了,自治体就可以收购这块土地,而且享有优惠税率。这种事真是令人愕然。
为了真正有效利用土地,政府应该施实「第三次农地释出」,彻底放宽或废除各种限制,及严格禁止都市近郊有农田。如此一来,就可提供许多可以盖住宅的土地,并让土地价格大幅降低。
当然,如果自澳洲进口土地种植农作物的话,在狭小的土地上从事生产力不佳的农业活动的都市近郊农家,将首当其冲被淘汰。届时,将会出现大量的住宅用地,地价也势必大幅下降。
一谈论到这个议题,媒体马上发出同情的声音,抨击「那只会种田的山间农家该怎么活下去?」但是城市中的书店、餐厅倒闭的时候,却没听到有媒体人发表同情论。其实这个情形和实体书店因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出现而被淘汰、大众食堂因连锁餐厅的出现而倒闭有什么不同?在公司辛苦工作二十五年,却遭到公司裁员的数百万人,政府又可曾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有人错把地价下跌解读成通货紧缩,事实上这是地价的「合理化」。从生活者的观点来看,地价下跌、可支配所得提升,生活就可以更宽裕,被房屋贷款追着跑的人,更是大幅改变生活的质量。尤其是中下阶层人口占了总人口八成的现在,地价下跌已经是成为「生活者大国」的必要条件。
天44天2H网 1 1
◎一年所得就够盖一栋房子(2)
另外关于建筑物本身,如果可以直接从澳洲进口住宅,住宅价格至少可以降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澳洲的住宅是以类似2×4工法的方式建造的,每一坪的建筑费用是二十万日元。盖一间三十坪的房子,只需要六百万日元。因为澳洲会有超大型的飓风,所以建筑物都盖得非常坚固。2×4工法的耐震,在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一九五五年)中大家都亲眼目睹了。当时用传统方法所盖的房子倒了,可是以2×4工法建造的房子却安然无事。
而且从澳洲至横滨港的运费,以一户房子所需的建材需要一个货柜来计算,是六万四千日元。从横滨港再把建材运到工地现场,虽然还需要三十万至四十万左右的港务费用、国内运输费用等各种费用,但是还是可以以很便宜的价钱盖一栋房子。此外,施工工期也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要换栋房子真是轻松自在。「进口」土地,降低地价,自国外进口住宅,连中下阶层的人都可拥有上流阶层质量的住家环境。
天HR天R0网 1 1
◎官商利益共同体(1)
但是受到日本的建筑基准法的阻挠,日本人无法建造如同国外一般优质、便宜的住宅。因为日本的基筑基本法中,有太多不合理的限制,导致建筑物、建材无法自国外进口日本。齿建筑事务所伪造建筑物耐震强度计算书的事件,即明显暴露复杂的法律及认证业务,事实上只徒具形式而无实际效用。
而且在日本市场,玻璃、磁砖等建材及浴缸、厕所等卫浴设备,根本上就是由二、三家大公司垄断。因为日本的市场在建筑基准法之下形同封闭,而且内部没有竞争,所以日本国内的资材费、建筑费才会高的不象话。
至于建筑物本身,只要合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的基准,在日本全数没问题,我们可以自行选择建筑方式。在医药领域里有所谓的相互认证制度,也就是曾在国外获准上市的药品,在日本也必须获得日本的认证,而在日本获准上市的药品也要获得国外的认可。但是建筑物不像药品会直接影响人体,所以不需相互认证,只要通过各国的基准审核就不会有问题。所以提供建筑物的一方,只有义务提供必要的情报,其它则用建筑物使用者自己判断选择。
从阪神、淡路大地震及新潟县中越地震(二○○三年)的例子我们就明白,房子虽然合乎建筑基准法,但是房子因地震、灾害而倒塌的时候,政府是不会提供任何补偿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地盘(地层松动、液化)的问题远比建筑物的问题还严重。因为不管建筑基准法订得多严密,还是无法阻止大水因堤防溃决而流入家中。总之,我们就是得靠自己的能力确认信息,并思考如何让房子的价格和我们所要求的强度保持均衡。甚至连盖房子的场所,我们也必须自己负责选择。所以在买房子、盖房子之前,我们应该先有一分认知,那就是建筑基准法非但不能为我们带来利益,还会因为费时费工,让我们蒙上不利。
订了各种规定,发生事情时却佯装不知,这就是政府的嘴脸。例如爱滋药害的问题,政府虽然制定了血液制剂的认证基准,但是一旦发生问题的时候,就跟处理沙利窦迈(Thalidomide,于一九五八年以非处方镇静安眠药在欧洲上市,主要用于减轻孕妇之恶心、呕吐等害喜症状,但却不幸造成大量海豹肢畸胎婴儿潮,而于一九六一年黯然下市。)问题时一样,只丢下一句「责任归属不在国家」就逃之夭夭。政府非但不肯为法规漏洞负责任,还为了保护业者而制定各种规则,让药品的价格越来越高。中下阶层的人看清了这个事实,应该愤怒挺身质询。
其它像这种碍事的规则真的是多如牛毛,例如东京都的水道局(自来水管理处)。如果建商所使用的产品没有通过日本自来水协会(JWWA)的认可,东京都的水道局即不让新盖的房子安装自来水管。事实上日本大厂所生产的马桶、洗脸台,在新加坡、中国等亚洲各地的贩卖价格,只有日本本土的四分之一。但是拿回日本之后,却非得「取得自来水协会的认可」不可。同样都是日本厂商的产品,为什么在日本不能使用?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官商勾结一起欺骗老百姓。
天0V天JJ网 1 1
◎官商利益共同体(2)
对于卫浴产品的管理,我认为只要在漏水时,对制造厂商进行开罚,禁止该产品继续贩卖就足够了,根本不需劳驾自来水协会。罚则一出,相信那些受各种规则保护,而将价格昂贵产品卖给消费者的企业会立刻退场。
天XX天44网 1 1
◎认证制度是为了养活公务员
日本的建筑认证制度发展的非常迟缓。澳洲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系统之后,取得建筑许可只需要四十八小时。看过土地之后,到建商那儿走一趟,一说明完自己的希望,房屋设计蓝图就出现在眼前。最后只要决定「就是这个」就算告一段落了,接着建筑许可两天内出炉,建期一个星期,连购买家具的时间也一并算在内,两个星期后即可搬新家。
就连新加坡的建筑认证过程也已全面e化。以CAD把设计送进计算机里,计算机马上告你是YES或NO。设计这套系统的是日本公司,但是为什么日本不用这么套系统?这个问题真是教人百思不解。
某天,我和某县办事员们谈话的时候,顺口问:「日本为什么不采用相同的系统?」他们立即面露不悦回答说:「那我们要做什么?」因为县政府里的办事人员,把在申请文件中找碴当成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一旦引进CAD系统,他们就没饭吃了。此外,这些办事人员也无法辨识耐震强度,所以他们所做的工作充其量就是「在素坏上烧釉」(纯加工)及「找碴」。
天BP天P2网 1 1
◎换成人民来找碴(1)
类似这种行政弊端,其实在我们生活层面无处不在。
以运输为例,将住宅建材等从横滨港运到国内目的地的运费,竟然是从澳洲运到横滨港的好几倍。原因何在?因为日本海港与其是说它是物流的据点,不如说它是利益挂勾的巢穴。现在以新加坡、釜山为首的亚洲各国海港,不论是处理货柜的速度或者是服务,都远比日本港来得快、来得好。不但如此,港口的使用费也比日本便宜多了,所以日本海港蜕变成为亚洲物流据点的速度,理所当然就特别慢。
空中运输也一样。我们把国外旅游和国内旅游的费用拿来一比较,除了寒、暑假旺季另当别论外,就会发现两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到国外旅行,不但飞行距离较长,玩的天数也较长。总之,两者之所以没有什么差别的的原因,就在于国外和国内机票的差额不大。
国土交通省非常现实,他们只想保护日本航空公司的利益,并未替乘客的权益着想。
水产业和农业一样凄惨,日本政府同样也以补助金的方式解决水产业的问题。现在(二○○五年七月一日),在全国被指定的渔港有二千九百二十四座。这些渔港的养殖量虽然增加了,可是渔获量却逐年减少,大半的渔港都已经不具渔港的机能了。
事实上,由于在中国养殖的鱼大幅降低卸货价,让渔夫们必须把产自日本的鱼品牌化,才能藉市场区隔混口饭吃。例如产自大分县佐贺关的青花鱼叫「关青花」,竹荚鱼叫「关竹筴」。所以就算把渔港废除或合并成五分之一的量,对日本的渔业也不会构成影响。但是为了渔业权和港湾工程,这些渔港还是继续撑下去。
尤其是港湾工程,只要是渔港,国家都有定期预算,直接让港湾建设业者受益。因此,业者为了能够永远拥有这种特权,即四下进行关说。总之,听说大半的渔港因为巧立各种名目进行修理,所以港湾工程费竟然比渔获量还高时,我们也只有愕然的份。
不仅如此,农林水产省及各都道府县还认定「海和渔港是渔业关联产业的一环」,使得日本海洋休闲悠娱乐事业格外薄弱。在纽西兰、澳洲、芬兰这些国家,每一家至少有一艘游艇等从事海上活动的船只,是非常普遍的。美国则是平均四世代一艘游艇,不过这个国家面海的地区却更为辽阔。但是在四边环海、高所得的日本,「玩游艇却只是一小部分有钱人的奢侈游戏。」
用因特网查了一下价格,发现可载八个人的全新游艇,售价只要二百万日元,也就是说买一艘游艇和买一台车差不多。事实上如果把停车费、维修费等和车子有关的各种费用都加上去,游艇比车子还便宜。不过一般人对游艇的认识是,检查费、停泊费用高,可停泊船只的地方不足,所以「游艇只是一小部分有钱人的奢侈游戏。」
◎换成人民来找碴(2)
总之,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制,让在其它国家眼中属高收入的日本人,生活就是过得如此贫瘠。我个人认为这些规制其实只是在保障少数的利益团体,及制定这些规制的行政机关。
如果真的讲究行政效率,只要留现有十分之一的公务人员就够了。就因为这一点做起来有困难,公务人员就强行要全体国民接受毫无效率的认证制度,好让自己工作正当化。今天的日本没有可以开除公务人员的律法,但是养这些公务人员,不但浪费全民所缴的税,还让全民蒙受不利。
◎物价早该下跌了(1)
在日本年收入六百万日元的人,到了国外就堂而皇之成了上流阶层的一员(图表4—6),虽然只是想象图,但是以世界水平来看日本物价,年收入六百万日元中,其实大约有一半是余裕所得(除去生活上的必须费用,所剩余较宽裕的所得),所以日本人应该可以过悠游、舒适的生活。但是在现实中,因为各种保险、各种多余的规制,让日本人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几乎耗尽了可支配所得。
反过来说,如果放宽限制、废除对农业的补助金,日本和其它国家的生活成本差距就会消失,日本中下阶层的人就应该可以过着和自己年收入相称的生活。因此立志从政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把4—6图表中的可支配所得还给老百姓。当然老百姓也有提出和政府对话、讨论健全政治的权利。
让大家的生活喘不过气的主要费用,第一为食品费用。最大的原因是牛肉、白米等食品的进口关税实在高的吓人。所以只要废除相关的限制,并在澳洲等地购买农地进行生产,食品价格就可以降到世界水平,就算不行,至少也可以像新加坡一样。新加坡没有一名农夫,所以才能自由采买来自世界各国价廉物美的好东西。
至于土地,地价之所以会不断飙高,是因为都市近郊还有农地、工场、仓库。只要彻底放宽或废除不合理的限制,让都市近郊做为休闲用的用地可以变更为住宅地,并自国外进口农地的话,我们就会有多余的土地,地价当然也会跟着大幅下跌。
建筑物也是如此,如果废除碍事的建筑法规,直接自澳洲等国进口住宅的话,含运送费用在内,盖一间二十坪的房子,五百万日元还有找。如果三十坪的房子,只需六、七百万日元就盖得起来的话,相信住在屋龄老旧房子里、整天惶惶不安担心「地震来了,这房子撑得住吗?」的高龄世代,也会很洒脱地说:「这么便宜就重建吧!这样就可以安心住到死了。」如果大家都重建房子,还会同时带来景气好转的次要效果。
至于国宅,我认识一位承包国宅工程的公司总经理曾说:「如果没有各种规制,我有信心将每坪的建费降至二十六万日元。」换句话说,只要将不合理的各种规制废除,连国宅都可以更便宜。当然,想盖一间有自己风格房子的人,每坪也只要花个六、七十万日元就可以圆梦了。总之,最重要的是消费者都可以自己做选择。
至于车子,车子本身的价格算符合世界水平,但是停车费、税金、车检费用、油费、高速公路过路费、车子维修费等等费用还是太高了。实施车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车子的安全及预防公害」,但是车检内容及手续对车主而言却是耗时费神,所以大部分的车主都付高额费用委托业者办理车检。也就因为如此,大部分的车主对于爱车的简单机械构造及应懂的检查项目都不了解。结果这个让车主备感棘手的车检制度,就成了养活监理站人员及鉴别整修工厂员工的工具。
◎物价早该下跌了(2)
现在连卖车的厂商也来分一杯羹了。因为现在经销商卖新车的利润大不如前,所以就利用车检捞一笔,完全不顾消费者的权益。本来车子的制造商应该为购车的消费者发言,争取新车在五年内不需要车检,没想到这些制造商却沦为特权团体,所以相关单位实在应该再次检讨什么才是必须的检查项目,而且还要提出省时、便民的手续。不少车子故障及事故,其实就发生在车检之后,所以我认为车检制度不是该修正,就是干脆废除算了。
以世界水平来看,日本的油价也是偏高。偏高的最主要原因是,根据进口规制,汽油自国外进口至国内必须缴交极高的税金,所以一加上税金,汽油的售价就居高不下了。
此外,高速公路原为民生的基本建设,应由国家统一维修并管理,所以究其本质根本不适合公团化或民营化。二○○五年十月道路公团民营化后,日本诞生了六家道路建设公司及一家独立行政法人。但是最好的方法,其实是取消民营化,将道路公团纳入国家管理,民众上高速公路一路畅行无阻,无需缴费。此外关于车子的税金,我建议实施「汽车牌号课税法」(NumberPlate,LicensePlate,具体来说,就是自用车课税一万日元、出租车、巴士十万日元、卡车三十万日元),分十年偿还公团的借款。
总之,公团不该民营化。就算高速公路不收费,将来公路的建设及维修费用,由国道预算支付也应该足够了。如此一来,就不会有由上而下被迫执行命令的问题,而且只要订定制度让国民可以严格监控税金的使用方法,就算不商议,道路建设费及维修费用也应该会大幅下降。
通讯对国民而言,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建设。但是碍于各种法规限制,新的通讯业者想要进入这个事业领域的门坎非常高,所以日本才会有NTT(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电信公司的固定电话费仍然居高不下的问题。而行动电话的通话费虽然调降了一些,也仍旧偏高。但是软件银行(Softbank)加入之后,宽带使用费即节节下降,而且使用者可以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上网,这才是理所当然的服务。
为什么收费会有差距?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规制衍生出来的后遗症吧!如果进入通讯事业的领域没有门坎限制,行动电话迟早都会网络电话化,所以电话费应该仿效宽带业者的宽带使用费,采用固定收费制度。也就是说「将行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网络(公众交换电话网络,PublicSwitchingTelephoneNetwork,PSTN)融合为一体(FixedMobileConvergence),任由使用者无限使用,一个月只算一种(行动电话或固定电话网络)的费用」。
◎物价早该下跌了(3)
至于水电、瓦斯等能源事业,现在虽然标榜自由化,其实也只是徒具虚名而已,如果真正市场自由化,水电瓦斯费应该会更便宜。
总之,如果每一个事业领域都能够开放市场,让国民可以自由选择来自世界各地价廉物美的优质商品,即使身为中下阶层的一分子,也不需担心害怕。因为在美国,年收入五万美金就是上流阶层人士,到了澳洲,日本人更是可以堂而皇之跻身上流社会。
◎中下阶层如何幸福
比日本早三十年经历长期衰退的美国,进入一九七○年代之后,经济即走向低迷,失业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十。在这个过程里,国民所得呈两极化,过半数的人口沦为中下阶级。在这段期间中,出身好莱坞明星的隆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WilsonReagan)从一九八一年的一月至一九八九年十月,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在外交上,里根提出「大美国」说,走强硬路线对抗苏联,但是在内政上,里根主张「小政府」。里根上任后,大幅删减社会福祉支出等等岁出,放宽限制、大幅减税,重振美国人民精神,降低对联邦政府的依赖,这就是「里根革命」。
放宽限制的政策,主要是针对金融、运输、通讯等三大事业领域。里根让金流、物流穿越国境自由移动,促进经济无国界化,让得以生存下来的美国企业在全世界握有举足轻重的竞争力。此外,这项政策也让全世界的资金涌入美国,为后来不花纳税人的钱,而用其它人的钱繁荣美国的柯林顿(WilliamJ.Clinton,美国第四十二任、四十三任总统)时代拉好了素坯。
虽然有一部分学者抨击里根的经济政策,扩大了财政赤字及贸易赤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此一经济政策确实让美国自一九九○年代到现在,都享有长期的经济繁荣。
从一九八五年开始的新经济,因为无国界化、数字化、倍数化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空间,但是美国因为里根革命放宽限制、让市场自由化,等于废除了阻碍在新经济空间中活动的阻碍。易言之,美国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新经济大陆里。
此一结果,引发市场流通革命,并让各事业领域都积极追求效率。
以零售业为例,为了因应过半数的中下阶层人口需求,以沃尔玛为首的零售折扣百货业开始抬头,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则人去楼空而倒闭,让一般人的生活费用越来越便宜。
住宅的领域也是如此。工法、工程大幅改变之后,以2×4工法建造的房子不但处处可见,而且又便宜又牢固。现在在美国,除了纽约等大都市外,把装了自动门的两个货柜并起来,就是一间拥有「三房一厅卫」的房子(大小比日本的三房一厅一卫还大上两倍之多)。这间房子加上土地费用才二千万元左右。
在日本,如果能够一脚踹开绕着专利、认证许可打转的家伙,我们也可以轻轻松松拥有这样的住宅。房子价格下跌,可处分所得大幅提升,就算是收入减少的中下阶层,也可以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如果有标榜小政府的政党出现,对于住宅问题,提出「以CAD系统进行建筑认证,只要符合先进国家认可的建筑基准,就可以进口住宅」的解决方案,政权应该会立即变天吧!不管如何,只有这么做,才能让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的高房价趋于缓和,并让百姓能够过着以世界水平来看属于上流阶层的生活。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