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非常关怀河南人民和河南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1952年10月至1971年8月, 他先后20余次亲临河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会议,解决问题;听取汇报,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河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为使河南人民早日过上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毛泽东主席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当河南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总是以十分欣喜的心情及时给予肯定;将干百万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经验、新成就,给予赞扬和鼓励。在中原大地上,毛主席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传说,神奇佳话。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凝聚全省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磅礴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原梦而努力奋斗。我们编纂了一部集政治性、思想性、系统性、资料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文献——《毛主席来河南》。我们摘录了书中文章中的几个精彩故事,汇集成了本文,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情。
“妇好”,何许人也?
我省著名戏剧家、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方保营有部著作,是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而作的,书名《英灵颂》,里面有篇文章《毛泽东与中原》。中间提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我们到中南海毛泽东故居游览,谁都对毛泽东主席爱读书折服,他的卧室里、床边摆满了线装书。毛泽东知识渊博,世界皆知。1952年毛泽东主席来到华夏文化始祖河南安阳殷商文化遗址。当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殷商宫殿区陈设的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他对转身来到与宫殿咫尺相邻的殷商墓葬区。在墓区的西北方向,毛泽东疑视片刻,伸手指出了百年来摆在专家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妇好”墓,“妇好”何许人也?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出土4万多片,在出土的甲骨片上反复出现多达250多处“妇好”二字。经反复研究专家学者无从所然,号称甲骨第一人的郭沫若老先生也难以解惑。后来,专家学者们弄明白妇好是商代武丁二十三代国王、号令三军的武后将军。多年来,寻找妇好将军墓的下落了,因没有其它历史资料佐证,妇好墓成了悬念。毛泽东是天灵感应、或是臆造巧合?经考古队洛阳铲钻探开挖后,毛泽东的指点位置正是妇好墓穴的中心。
妇好墓是殷墟保存最完整的墓。出土玉器、青铜器6800枚,其中玉器755件,是殷墟唯一未被盗挖墓葬。墓穴四周的墓壁台阶上摆满了猪、狗、牛、马、兔及猛虎野兽的青铜陪葬品,妇好安睡其中。
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精通《易经》,视察殷墟时,伸手点出了百年之迷妇好墓时,不是戏说,应该是大诗人对天人合一的感应。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古文化、熟谙古墓葬及各朝代墓葬风俗,点出妇好墓就不奇怪了。
殷商文化区内,矗立着手执兵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青钢铸像和1952年“毛泽东莅临处”的碣石一通,以纪念毛泽东主席点出妇好墓之奇妙发现。
上蔡,新蔡与下蔡
这个有趣的故事,选自河南省著名摄影家魏德忠的《要把镜头对准人民》一文。——
1958年11月13日,毛主席在开完第一次郑州会议之后,驱车南下武汉。计划在遂平县停车,去看看著名的嵖岈山人民公社。我作为随行记者登上了主席的专列。
那天天气不好,车外雾雨蒙蒙。大约是因为能见度太差,列车一直开得不快。快到遂平车站时,列车忽然停了下来。我们几个随行记者以为毛主席要下车了,就一起来到了毛主席的车厢。只见吴芝圃匆匆赶来,对主席说:“这是临时停车,还不到遂平。”
毛主席望望车外,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吴芝圃回答:“这是遂平北,属上蔡县。”毛主席哦了一声:“噢,上蔡。”接着突然发问:“下蔡在什么地方?”
吴芝圃怔了一下,随口答道:“上蔡东边是新蔡,新蔡可能就是下蔡吧!”主席听后摇了摇头说:“不对,不对,新蔡是新蔡,下蔡是下蔡。”听到毛主席肯定的否定,在场的人们都无言可对了。
过了一会儿,列车又开动了。由于天气太坏,原定去嵖岈山的计划取消了,改由遂平县和信阳地委负责人上车来向主席汇报。
这时,记者和工作人员的车厢里,人们热烈地讨论开“下蔡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可是,连早年教过书、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吴芝圃都说不上来,别人更说不出个所以然了。这个问题一直带回郑州,报社的总编辑发动编辑部人员查地方志,翻史书,才找出答案。
下蔡果然不是新蔡。史载,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其弟叔度于蔡,即上蔡;公元前529年,蔡平侯东迁都于新蔡;公元前493年,楚昭王伐蔡,蔡恐,求救于吴。吴以蔡远难救,要求蔡东迁近吴,才量力相救。于是蔡昭侯便迁蔡于州来,是为下蔡。而州来即今安徽省风台县下蔡镇。
从这件事,大家无不敬佩毛主席的学识渊博。
小麦亩产多少斤?
2010年,郑州市金水区未来路街道办事处燕庄村出版了一部《燕庄村村史》,里面有个动人情节——
1960年春天,地处郑州市东郊的燕庄村,田野里是一望无尽的丰收景象,正拔节灌浆的麦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旋转起一波一波的麦浪。
5月1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郑州市东郊公社燕庄大队的小麦。五月的麦田,绿中透黄,无边无垠,站在麦田里,看着长势喜人的麦子,嗅着泥土和麦穗的清香,毛主席兴致很高。毛主席掂掂沉甸甸的麦穗,就燕庄大队农业生产的有关事宜详细询问身旁的吴玉山,吴玉山微笑着一一作答。吴玉山还主动地向毛主席汇报了燕庄大队的小麦生产情况。诸如对麦田施了多少肥,浇了多少次水,怎么防止病虫害等。毛主席听着,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听完吴玉山的汇报,毛主席在麦田里弯腰掂起一个麦穗,一边感觉着麦穗的分量,一边问吴玉山:“一亩地能打多少斤?”因为事先有领导定了回答的框框,所以吴玉山只能违心地回答道:“能打600来斤。”
毛主席听后摇了摇头,他仔细查看了麦垅、垅距、每株麦子的穗数,又掂了掂麦穗的重量。接着毛主席默默地计算了一下,这才伸出三个指头说:“300斤吧!”
毛主席离开燕庄后,燕庄就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毛主席视察过的那块麦田也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很多外村人、外地人都慕名前来参观。于是,这块普通的麦田由于毛主席的视察而变得非同寻常。
为了保护好毛主席视察过的这块麦田,祭城公社党委书记孙庆元来到燕庄二队,找人派基干民兵轮流值班,把这块麦田昼夜保护起来。
1960年麦熟时,燕庄大队抽调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这块麦田的麦子实行专割、专运(连收割时掉在地上的麦穗都一个个全部拾起来、专打、专扬。
经过几天的专割、专运、专打、专扬,这块麦田的麦子一粒不剩,全部收获完毕。这一块82亩“438”品种小麦,经过单收单打,每亩平均320斤。这块麦田的产量与毛主席测算的产量的高度吻合,让燕庄人不得不钦佩毛主席精准的判断力。在这精准的判断力背后,燕庄人更为毛主席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所折服,燕庄的干部群众表示,要按照毛主席提出的“还是一麦一稻好”指示,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全面推广“一麦一稻”,争取实现麦稻大丰收,以实际行动感谢毛主席对燕庄人的厚爱。
李八七的回忆
下面的故事,来自《许昌网》刘革雨,贾耀钟,石冠兵撰写的“‘烟叶王国’的辉煌岁月”——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县视察,更是为这个因周襄王而得名的古老县城增添了许多别样魅力。如今,在县城一角,坐落着一座为纪念毛主席视察而建的“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而这座纪念馆不仅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我市第一家红色旅游景点。 自明朝后期起,襄城县烟草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后来更是成为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县视察,看到大片大片长势繁盛的烟田,他充满激情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自此,“烟叶王国”就成了襄城县的代名词。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始建于1968年,l993年重修扩建,2008年进行了改造整修。纪念馆现占地2000平方米,展厅220平方米,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许昌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纪念馆内,一本小学二年级的算术课本也陈列其中。课本的封面用铅笔写着一个名字——李深义。他是谁?又和毛主席视察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找到了课本的主人——现年60岁的李八七。为了纪念毛主席,他的名字在毛主席离开襄城县不久便改为了“李八七”。
回想起当年见到毛主席的情形,李八七娓娓道来。
当时的李八七只有10岁,还是十里铺乡小张庄村小学二年级的一名小学生。当时小学正在文化普及,还没有放假。一至三年级不到30名学生还在上课。当时,学校距离村里为欢迎毛主席搭建的休息棚只有六七十米远。听到大人们说“毛主席来了”,老师赶紧组织学生们去欢迎。
去欢迎,但没有花,怎么办呢?李八七回忆说,当时刚好教室里有三朵红纸做的大红花。老师摘了下来,递给了他们三个。由于激动、兴奋的心情,李八七夹着自己的算术课本便跑了过去。
见到毛主席后,李八七他们三个向毛主席敬礼问好,献上了大红花。毛主席握着他们的小手,和蔼地笑了。这时,毛主席注意到了李八七胳膊下夹着的课本,拿过来看了看,一边看一边问:“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李八七一一回答了。毛主席把课本递给他,又对他说了一句什么话,李八七没有听清。
李八七说,当时现场都是喊“毛主席万岁”的声音,而且毛主席说的又是湖南话,所以他没有听清楚毛主席最后说了什么。一周后,地委、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他说,毛主席教导他“要好好学习”。地委、县委宣传部都提议并征得他的同意后,他的名字便由“深义”改为了“八七”。
而在襄城县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李八七额前的一缕头发因为被毛主席抚摸过而变成了白色,至今还能清晰地看出来。而由于这段往事,后来李八七的生活也与烟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主席来河南”“视察、开会和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汇报”的这段历史,充满充满神圣、崇高、坚定和从容。我们的编纂工作还远没有结束,仍将一如既往地认真收集、整理有关史实资料。有不少领导和同志建议,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再版乃至用纪录片来等其他题材多角度地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那些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编辑部欢迎文艺工创作出更好的纪实作品,欢迎党史工和读者朋友们继续与我们联系,共同做好纪念《毛主席来河南》这项宏伟事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