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叙述了毛泽东建国以后的经历。其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在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毛泽东经历的认识转化过程,因此,我们的摘录就从八大政治报告开始。
从《毛泽东传》一书中我们看到,毛泽东在起草八大政治报告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亲自批注修改过的初稿就有21份。事实说明,八大的政治报告体现了毛泽东当时的认识水平。
八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是工作重心从革命到建设的转折点。应该肯定,这一转折是正确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人们还要看到,三大改造的顺利实现,并没有终结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因为三大改造只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制度方面,还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只是夺回了领导权,由资产阶级统治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因此,从国家体制方面来说,依然是“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
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才是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制度呢?马克思为此提出了巴黎公社原则,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也阐述了这个问题,充分肯定了马克思的观点。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改革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在党内,许多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在思想上都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根本不想按照巴黎公社原则建设新型的国家制度,脑子里被“论功行赏”的小生产者意识支配着,因此在级别、待遇上发生了争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资本家被打倒了,现在该我捞一把了。这种小生产者的思想在党的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于是在工资制度改革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实施等级制的分配制度中为争级别,闹待遇而痛哭流涕。
由于劳动者刚刚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因此,对于这种沿用旧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开始时这种分配制度并没有显现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到来,这种建立在旧社会等级分配制度基础上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状况。毛泽东及时抓住了这一苗头,提出了继续革命的主张。要实现缩小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方面存在的差距,为此,毛泽东主张实施对低工资进行调整,高工资不动的变革,主张建立管理者参加生产劳动的制度,主张打破论资排辈的干部选拔制度,直接从工人、农民中提拔党的领导干部等等。
总之,要按照马克思的巴黎公社原则改造国家的现行制度。这是毛泽东为文化大革命夺权之后重建国家体制进行的规划和设想。可惜的是,后来的继任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没有沿着马克思的巴黎公社原则继续前进,而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以“没有物质基础”为借口,将社会主义革命中断了。改革派从维护现有的分配制度出发,将小生产者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看作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动力,沿着片面强调“个人物质利益”的方向一路走下去了。于是,本应实施的国家制度的变革立即转变为经济体制的改革。
历史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不实施巴黎公社原则,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都将葬送社会主义事业。苏联实施的高度集权模式,南斯拉夫实施的高度自治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保加利亚实施的集权与分权的混合模式等,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都统统转化为自己的反面,重新蜕变为资本主义。
由此看来,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无产阶级取得了领导权,但是,在国家制度中如果不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话,沿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组织机构,那么,向资本主义蜕变就是必然的,就是具有规律性的发展趋势。
在这里,无产阶级专政指的不是纯粹的领导权的更替,它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
列宁说,“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新型的不同于私有制社会形态的国家机构。这个新型的国家机构必须遵循巴黎公社的原则,实现无产阶级的广泛的民主制度,其中包括实施“低薪制”、“普选制”、以及“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等。没有这样的根本变革,那么,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资本主义复辟,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人们的真理。
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的神,而是普通的凡人。因此,对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他同样也要经历一个不认识到有所认识、再到深刻认识的发展过程。这一点我们从《毛泽东传》中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围绕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经历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艰辛探索过程,从开始盲目接受了斯大林的“无阶级存在”的“无矛盾论”,到否定了斯大林的观点,重新提出“矛盾论”,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其间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以后在实践中逐步取得了完善,最终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系统理论。这是毛泽东依据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
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关键是看人们对待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态度。否定或者彻底否定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就是搞修正主义的具体体现。这一点,已经被实践证实了。
今天,不管人们怎样看待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都应该意识到“文化大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制度的迅速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就没有今天的言论自由和民主参政的可喜成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民主不是恩赐的产物,它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现实中民主实现的程度真实地记录了以往革命斗争的成果。所以,不能割断历史,片面地看待今天的民主制度。
应该承认现实,我们的国家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不仅在经济上非常落后,在民主制度方面同样也是非常落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民主、人权的要求就会相应地提高。这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必然反映。不要以为领导权更替了,民主机制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和生产力一样,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产物。
就拿人权来说,为什么农民工付出了劳动,却迟迟得不到劳动报酬呢?显然,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的民主和人权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的生存权还存在问题,基本生活还没有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这种随意克扣劳动者血汗钱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封建残余性质,因为资本主义强调形式上的平等,强调按劳分配。付出了劳动,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难道加上了中国特色,反而不如改革以前了吗?
要知道,改革以前,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剥削现象,因为那时强调劳动者当家作主,强调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将劳动者的利益放在一边了,头脑中只有GDP,没有了劳动者应该当家作主的观念。于是,剥削劳动者的现象就随之发展起来。
改革者忘记了毛泽东的教导: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要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回到巴黎公社原则中去,才能避免资本主义复辟在中国出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落实巴黎公社原则,就要与“高薪养廉”“年薪制”等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进行斗争。这就是《毛泽东传》告诉我们的真理。
要站在劳动者立场上,从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改革,不要将劳动者推向雇佣劳动的方面,因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一旦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社会制度的性质就要发生根本的改变,就会从社会主义蜕变为资本主义,因为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性质的直接反映。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在这里,不能只看到国家占有形式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是多少,那只是表面的形式,应该深入一步看到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变化,那才是公有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实行“国家所有制”,但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即使在所有制结构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也不能说明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了,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为国家占有这一形式的改变而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也要紧紧抓住生产关系的实质不放。否则的话,资本主义就会在渐变过程中完成“和平演变”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前,我们曾经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国家不是剥削制度,没有剥削关系了。现在,谁还能这样说呢?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这不是赤裸裸的剥削又是什么呢?剥削不是私有制社会特有的,它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反映。只要存在着无偿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现实,就说明剥削关系还存在着。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执政者的变迁而发生任何改变。换句话说,剥削是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生前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出现了两极分化,那就说明我们真的走到邪路上去了。当前,剥削关系的普遍出现,它说明了什么呢?每一个具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能够对照总设计师的话,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它经过了漫长的28年历程,无数先烈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后人应该珍惜新中国的建立,千万不要让资本主义在中国死灰复燃啊!
按:该文最早发表在草根网上,文章链接为: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72179.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