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采访6人谈《读书》事件的倾向性
:哪里还有压迫
1/被采访者:范用。采访记者 高任飞。 看得出范老讲得是心里话, 说“不喜欢”或“看不懂”现在的《读书》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位83岁的老人,当然没有必要读懂和参与当今社会问题的讨论。但是一些年轻人也像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一样,人云亦云,难道不是一件悲哀的事吗?祝范老健康长寿。
2/被采访者:沈昌文。采访记者 徐梅。 第二年纪的沈老可谓老江湖,很明白对公众该怎么讲话,一直在讲“自己的年代”。其中有一段比较惹眼的,是说他当年与乔木同志(胡乔木)和中宣部老领导的来往,是他们当年曾罩着《读书》,才使《读书》能生存下来。原来如彼?!
3/被采访者:陈四益。采访记者 吴虹飞。 陈讲的没有什么太多新鲜的东西。有一段值得注意,说是《读书》谈三农问题不合适,说国务院的研究室,农村政策研究室也做这种政策性报告。这大概和陈四益做过《了望》的编辑有关,指望靠官办的研究结构去关心老百姓。但我在这里绝不同意这个说法,国务院研究室的人尽管有一定的官方“优势”,但不可能像《读书》的一些那样亲临实地长期调研,拿到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你们说呢?好左!好官气!
4/被采访者:严博非。采访记者 李宗陶。 按采访的回答,严博非把《读书》看成是“新左派”刊物,认为今天,自由主义和新左派在话语权上不对等,只要谈现实问题,自由主义的声音几乎出不来。这话说得有些可笑,一些所谓“自由主义”者的声音是出不来还是讲不出道理来?
5/被采访者:查建英。采访记者 李宗陶。 配了张很明媚的做秀照,但可以看出岁月的流逝。查似乎很会配合记者的问题,回答的很讨好,口头语是“拧巴”。但也看得出查几乎没怎么看过近一段的《读书》,喜欢《万象》,那就自己喜欢去呗。
6/被采访者:王焱。采访记者 尼克。 从发表出的对话的内容上看,王焱对现在的《读书》很不以为然。但仔细看,不知是王焱没听懂记者的问题还是怎么回事,很多所答非所问(不如最后一段)。还是被《南方人物》的哪位编辑或采访记者给“移花接木”了?
总之,《南方人物》对《读书》事件几乎一边倒的声音好不“小儿科”,稿件组的仓促,水平较比低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