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各国普遍以盈利和非盈利为界限对各类文化产业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相当于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区别,有利于调控产业结构,使各类文化产业都能得到发展,该保护的将得到政府财政支持。该放开搞活的应该得到自由经营。这类政策对促进西方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产业化,导致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超额利润甚至暴利不择手段,产生的社会灾难已经不容回避,特别是暴利惊人的色情产业在西方文化产业中如洪水猛兽,卷入了众多的知名500强跨国企业,各国政府当局不得不着手采取措施在政策上进行调节。近年美国国会多次对政府拨款是否资助的是“正派”艺术提出诘难。而英国政府于1993年发布的题为《创造性的未来》的“国家艺术发展战略”政策声明,则明确阐述了政府的立场。认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再生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近年来过分强调了艺术的实用对经济的再生作用。事实上,艺术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并不能说明艺术的基本功能。应该重申艺术的核心作用,即应重新强调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方面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把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核心工作之中,但制约我国及区域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巨大阻碍还在。1)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对采用的文化资源不明确,传承东方文明还是传承西方文明不明确,导致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沦丧;2)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对文化发展方向不明确,向社会主义文化还是什么混合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不明确,导致文化品位、美学品味、道德准则的沦丧;3)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对文化为谁服务不明确,为中国社会服务还是西方社会服务不明确,为精英服务还是为人民服务不明确,导致中不中、西不西,庸俗不堪、丑陋之极的文化在中国社会大流行。
这样的中国社会与当代文化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非常薄弱与畸形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犹如设计师与工程师想在流沙之上建立万丈高楼,极其危险、极其脆弱。如果以上3点不加以解决,将是中国文化、文化软实力及国家软实力的大灾难。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企业单位将又建设成与房地产开发商那样的逐利产业,为了经济利益、为了高额利润不择手段,根本不顾社会效应、不顾国家利益及民族利益,像大量西方文化产业那样全面投入到充满暴力及暴利的极其低俗的色情产业与娱乐产业,那将是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彻底被西方垄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崩溃之时。
首先,政府应该了解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与发展其他产业不同,甚至与现时包括在文化产业内的高技术及高科技创意产业也不同,所以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像英国那样把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分开。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之所以不是发展高技术及高科技创意产业,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及高科技创意产业可能不要求凸显民族特色及社会主义特色,但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则必须凸显民族性质及社会性质,必须显示是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所以,要发展健康的、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支持我国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战略,支持我国提升区域软实力及国家软实力,除了提出表层经济学层面的数据发展方法,还要提出内层文化层面的文化发展方法,以及核心层国家战略层面的战略发展方法。
(一)从经济学表层来看,经过半个世纪的大力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绝对的支柱产业,从最低占GDP的5%至最高占50%不等。我国政府根据经济学知道,要实现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期限内文化事业的间接增加值及文化产业的直接增加值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当前我国经济部门对支柱产业的定义,其产业增加值应该占GDP的5%或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只有2.5%。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非常弱小,即便如此,这个数据依然放大了,因为其中比例最大的是与文化毫无关系的家电与计算机产业,可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产业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真实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还要小得多,我国真正的文化产业还有弱小得多,也许一半都不到。
在经济学层面上,除了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GDP的5%以上这个最表层的数据外,还要看经济学层面的4项前提条件: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市场规模、人才培养。
1)国家及区域政府对民族传统及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真正的扶持政策及扶持力度。从政府角度来看,从十六大至十七大,从胡锦涛主席对省部级领导的讲话、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李长春同志的报告都说明了中央政府对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非常重视,已经视之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恢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关键,视为未来生态文明的支柱产业。李长春同志提出:“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可见,中央政府已经从经济战略的理论层面把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备了最基础的条件,下面要做的就是制定详细的、具体的扶持方案及落实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2)国内及区域内支持民族传统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政府及民间文化资金流量及规模。政府及民间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是四项前提条件中较悲观的。因为我国几十年来的资源消耗型黑色经济模式早已让政府及民间资本成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及暴利的逐利资金,多数流向投入少、回报快的外向型、低附加值、劳力密集型加工产业,流向一本万利的自然资源及房地产暴利产业,流向上市圈钱的高技术及高科技高额利润加工产业。而高投入、回报慢、周期长、利润适度的产业都不是逐利资金的投入方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航天工业、航空工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等都是国家的长期战略产业,必须依靠国家长期投入、长期扶持才能厚积薄发,如果依靠民间逐利资金,只会胎死腹中。因此,只有歪门邪道的、一本万利的、暴利的“三俗”文化产业将吸引大量逐利资金;正当的、健康的、民族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完全不受逐利资金青睐,而必须依靠政府积极的、坚决的、长期的支持及扶持才能逐渐羽翼丰满,形成气候。
3)国内及区域内文化市场对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欢迎度及成熟度。从目前市场来看,除了少部分腐化分子以外,国内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多年来充斥社会各个角落,越来越泛滥的西方奢靡庸俗文化及国内腐化恶俗文化早已深恶痛绝,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饥似渴,是四个前提条件中最乐观的。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及文化传媒的制及传播者一直误导或误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潮,总是以庸俗文化及恶俗文化充斥文化市场,导致社会清廉政风、守信行风、严谨学风、清新文风、朴素民风等和谐社会风气日渐丧失。然而,社会上越是缺失正义及正气,国内及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渴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对于带来这种优秀文化及先进文化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企业单位,国内及区域内的文化市场将非常欢迎,对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内及区域内的文化市场将是无穷大的。
4)国内及区域内文化系统、文物系统及教育系统培养的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人才的数量及质量。经过几十年急功近利的经济社会发展,经过教育系统急功近利的产业化发展,我国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外向型人才很多,但甘于寂寞、志向远大的创造性人才奇缺,正当的、健康的、民族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创新型人才更缺,是4项条件中最悲观的。李长春提到的所有人才: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熟悉和掌握古代科技知识和传统工艺的专业型人才,知识渊博、品质优秀、甘于奉献的专门型人才,熟悉文化遗产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外语的世界型人才,都是我国及区域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急需,但文化系统及教育系统奇缺的。这样众多类型的人才,必须依靠国内文化层面的改善,国内文化系统及教育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从基础教育抓起,从高等教育入手,从系统内部培养开始,为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短期、中期及长期的需要源源不断提供各类人才。
可见,我国制定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不能仅从经济学表面简单地提出文化产业要占GDP的5%以上,政府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乃至资金扶持,便以为找到了解决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因为大规模的、持久性的资金,各类型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人才没有解决,而且3个巨大障碍一个都没有消除。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发展,阻碍力量越大,很可能导致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为了完成任务或追求暴利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及错误的发展模式,最终将导致我国整个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崩溃。
(二)从文化内层来看,中华民族、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当代的文化底蕴却非常肤浅;国内、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当代的文化产业基础却非常薄弱;国内、区域内的健康的、民族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非常庞大,但当代的文化财富及文化产品,也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却非常虚弱。因此,我国当前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具备非常优异的历史条件但很差的现实条件,当代基础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是比较失衡的,文化事业略好,但文化产业还远不具备起飞的条件,必须做很大的调整。一个国家健康的、均衡的、平稳的发展需要的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均衡发展,但我国近几十年来高速的物质财富增长,贫乏的文化财富积累导致了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空心化,空虚化。这是文化意识的重大缺陷,是国家文化意识、政府文化意识、企业文化意识及民间文化意识的重大缺陷。这个重大缺陷体现在整个国家及区域内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程度,体现在整个国家及区域内对中华农业文明及文物资源(文化遗产)的认同程度,这是决定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条件。
中国是东方农业文明的代表,其可循环的、可持续的文明发展模式,文化及科技,从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一直领先世界,但鸦片战争之后再也无法抗衡西方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无法抗衡工业文明是必然的,我们不应该批判中华先民在东亚这块土地上创造的先进的农业文明,只需要找到适合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或者超越工业文明的道路。但从“五·四运动”90年以来学者们却妄自菲薄,反复批判农业文明而赞颂工业文明,这相当于反复批判中国人种就是不如西方人种,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但中国人基本失去了民族文化自信。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自信高涨,但生产革命破坏了部分文物资源及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自信在高速的西方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模式中迅速崩溃,学者们更加妄自菲薄,更加严厉地批判传统文化而赞颂西方文化。
几十年来,我国一方面在所有领域都尽力模仿西方文明,商界、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尤其如此。但正如西方人无法深刻了解东方文明及东方文化,东方人也不可能深刻理解西方文明及西方文化。东方文明能变成与西方文明一样吗?东方人能创造出西方文化吗?中华农业文明如果能够重走西方商业文明至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也许可以发展成西方社会那样,否则永远不可能。一定要去模仿西方文化,以西方思维模式与西方社会竞争,永远只能追随,越追随距离越远。另一方面我国严重缺乏对本土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广泛深入的研究。即使有也在象牙塔中被束之高阁,大量研究成果弃置在教育系统之外,不为学子民众所知。因此,现当代中国社会对本国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遗忘了很多,很多文化资源、文物资源已经找不到根源。这个根源缺失了,又没有西方灵魂,剩下的就有对东西方文化生硬的模仿了。
如今的情况是,国家已经初步认识到几十年来物质财富与文化财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正在努力从理论上及实践上纠正当前的重大缺陷,建立正确的国家文化意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李长春提出:“要大力推进保护和传承方式创新,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市场,特别是和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项目,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在参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但光有正确的国家文化意识的改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经济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全社会全力纠正错误的文化意识,建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大幅提升优良的文化意识。如果国内及区域内的各级政府部门、大量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及全社会都蔑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认同中华文明及社会主义制度,那么怎么依靠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扶持资金?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根据什么文化资源及文物资源去创造文化财富、生产文化产品?社会需要什么性质的文化财富、文化产品?
我国,尤其中原地区,拥有非常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及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企业最好的创新源泉。但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对社会及市场有严重的误导和误读,就是认为普罗大众都喜欢西方商业文明、资本主义文化及时尚“三俗”文化,所以主流文化及主流媒体几十年来一直极力推崇及宣扬商业文化、奢靡文化及“三俗”文化及其文化产品。其实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文化基本不是主流文化及主流媒体提供的三类文化及其文化产品,而是被迫无奈接受,因为他们很难找不到自己喜闻乐见的健康的、优秀的民族及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文化产品。虽然经过这几十年西方商业文化、小资奢侈文化及时尚“三俗”文化的疯狂冲击,但我国广大干部群众的依然魂系中华民族传统农业文明及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真正改变当前社会主流文化及主流媒体的西方文化、奢靡文化及“三俗”文化宣传路线,恢复我国,尤其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国内及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及区域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才能具备健康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基础,才能具备良好的、坚实的起飞条件。
我国,尤其中原地区,拥有世所罕见的地域文物多样性及地域建筑多样性,是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企业最好的创作基地。但在当前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地方政府及开发商缺乏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强烈的认同与热爱,对我国,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及文物资源环境破坏极大。丰富的文物资源让位给千篇一律的时髦商品,丰富的遗址古迹、古建民宅让位给千篇一律的西式商场、写字楼、商品房,造成千城一面、万村一面的恶俗现状,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城市与乡村逐渐如出一辙,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吸引创新人才,怎么可能产生创新思想?远古的遗址、古老的文化、悠远的记忆、民族的精神根源在个人金钱利益、部门经济利益面前轰然崩塌。为此,西方学者到中国都产生同一个感叹,他们在东方文明的核心地区看不到任何东方文明的特征,只看到众多恶俗的东西方文化及建筑仿制品,他们称这种行为叫“文化自杀”。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物局当前提倡从保护遗址到保护大遗址,从保护大遗址到保护考古遗址公园,不仅要坚决保护文物资源,还要全面保护文物资源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保住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悠远的记忆及创新的根源,否则抹去了文化记忆,丢掉了理性思维、也失去了感觉感情,更失去了创新思想。
这就是揭开了经济学表层后的文化内层,是文物事业及文化产业实现起飞的内层要求。这个内层条件要看我国及区域政府领导、基层干部、厂矿工人、乡村农民、军官士兵、学界学者、商界精英,由南至北、从东到西的人群对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文化究竟有多大的认同。只有这些人群中的大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产生强烈的中华民族及社会主义的身份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及国家认同感,才能产生对中华民族及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共同的、强烈的、美好的向往,有了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及对未来的向往,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焕发巨大的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及感召力,才能传承好伟大的民族及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培养出众多热爱民族及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才,创造出伟大的民族及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从国家战略核心层来看,国土资源是国家战略硬资源,而文化资源(文物资源)是21世纪的国家战略软资源。物质资源及物质产品代表了国家硬实力,而文化资源及文化产品代表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是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文化强国争夺的实力制高点,也是中国与西方文化强国争夺世界话语权及影响力的战略制高点。国家软实力的竞争,核心就是国家文化资源及文化产品的竞争,所以,在21世纪文化产业这个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尤其美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政府介入越来越多,政府支持越来越强,政府支助越来越大。因为西方国家的文化资源及文化产品中充满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民族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21世纪越来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从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等思想领域传播、渗透、影响,最终同化欠发达国家及工业落后民族的强大战略武器。也许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确有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自由发展的政策,但21世纪文化资源及文化产品成为战略武器之后将不复如此,国家意志及国家战略意图将在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中强烈体现出来,因此21世纪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完全不同于其它任何产业。
自从1980年代开始,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崩溃,全体欠发达国家采纳美国推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模式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把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低端制造产业成功转移东方欠发达国家,继续垄断高技术、高科技产业,同时向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端制造产业转型。以环境资源及生产资源、经济硬实力及军事硬实力为代表的国家硬实力方面,美国一超独霸,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紧随其后,从此美国国家硬实力遍布全球,但造成了世界范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及军事灾难。在此情况下,1990年代初,约瑟夫·奈为代表的美国国家战略精英提出了国家软实力的概念,建议美国通过国家力量在世界范围传播美国政治、先进科技、美式教育、美国文艺及美式民俗等国家软实力,藉此手段渗透、影响并同化欠发达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异族文明。从此世界文化产业也唯美国一超独霸,美国通过8类创意产业中的视听产业、新闻媒体、创意服务、创意设计、出版印刷等5大手段在世界各地、尤其欠发达国家的文化市场中充斥着美国文化产品,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艺及民俗等所有的国家软实力领域传播及宣扬美国价值观及美国裁判权,通过美国文化深度影响及同化其他国家的文化,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国家软实力谋略。
因此,中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要做强,国家、政府必须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及文化意识,把文化资源及文物资源提升为国家战略资源,就是把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与农业、能源、航天工业、航空工业、装备工业等产业一样,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对我国及区域文化财富、精神面貌、国家软实力及区域软实力将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将决定中国在世界文化殿堂中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决定我国在世界文化实力舞台上的角色究竟有多重。当前,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远不符合国家地位,文化实力远不符合国家实力,国家软实力远不符合国家硬实力的要求。中国太需要文化,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但需要政府把文化认识提高到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地高度,这样政府便清楚应该把文化、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放在什么位置,如何在政策、资金、市场、教育4个方面全力支持、扶持,让中国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大幅向前迈进。
有鉴于此,李长春同志在2010年6月17日《求是》杂志上发表“正确认识处理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报告。其中第七条说道: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1)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2)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3)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4)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影视节目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这个报告明确地提出了1)文化属于国家软实力,要通过文化提升我国的传播力及影响力,2)我国丰富的民族文物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3)政府主导文化发展方向,文化产业服务于国家战略及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周期非常长,文化资源及文物资源的教育过程、培养过程、传承过程,研究过程、升华过程、创新过程需要数代人的漫长文化积淀、酝酿、发酵才能厚积薄发,把深厚的文化积淀转化成崭新的文化创意及文化产品。国家及区域政府直接介入文化事业但不一定直接介入文化产业,但国家及区域政府必须高瞻远瞩,必须有强烈的国家战略及文化战略意识,为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提供巨大的、持久的政策、资金、人力扶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