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论》主要观点
在阶级社会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阶级争取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为阶级谋取生存能力和阶级利益。
把生存问题与发展问题相隔裂开来,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发展观。
离开了阶级的发展问题,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所以是毫无现实意义的。
阶级斗争的实质就是不同的阶级之间为生存权与发展权、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争夺。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发展观,就不知道怎样发展,无产阶级看不清发展方向,就分不清为谁发展,最终,无产阶级只能为资产阶级数自己的卖身钱。
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这种生产关系的核心。
资本主义越发达,社会的贫富差距就越大。
没有劳动力也就没有生产力。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科技、生产资料、劳动力都是商品,它需要从商品职能转变成使用职能,才能成为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
无产阶级是指私人没有生产资料;不占有部分公有生产资料;对公有生产资料有管理权,但个人没有对公有劳动产品的分配权,不占有部分或全部公有劳动产品;对公有生产资料有支配权,但没有成为私人占有公共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的公权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或在公有制范围内平等参与社会劳动获得平等收入的社会集团。
改革,应该明确这样的关键问题:要改什么?为什么要改?要怎样改?要改成什么样?
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就掌握生存空间,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就拥有生存权。
在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一切涉及生存空间的矛盾,都是最尖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一切涉及生存权的阶级斗争,都将是生死斗争。
发展在时间线上是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总和,发展权是事物在每个时间点上生存权与生存空间的总和。
阶级社会中发展权的范围是阶级赋予的,也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和保障的。
在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一切涉及发展空间的矛盾,都是争夺阶级利益和战略高点的博弈,一切涉及发展权的斗争,实际都是阶级之间的路线斗争。
包含生产力的生存权与包含生产资料的生存空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从而才能获取发展权。
资源空间也是衡量生存质量的一个标准。
生存空间是社会矛盾的核心问题。
没有发展权的生存权是没有希望的,没有发展权的发展空间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公有制才能保障劳动者对劳动成果拥有所有权的主人地位,让各种劳动得到同样的尊重,实现在相同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做的“工”,获得相同的“酬”。
没有了发展空间,生存空间也是没有前途的。
无产阶级没有充分的生存空间,也就没有相应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的争夺也是发展前途和未来命运的争夺。
发展权的争夺是关于现实发展主导权的政权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要消灭剥削,那就是只有彻底消灭资产阶级,也就是不仅要剥夺资产阶级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还要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和生存空间,无产阶级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资产阶级对民生的所为仁慈,是基于剥削基础上的仁慈。
主导性转换是战略求胜、战术求变、战机求准、战速求快的生存与发展策略问题。
矛盾更尖锐、斗争更激烈的却是表现在体现事物性质的发展方向上,尤其涉及生存权的斗争更残酷、更无情。
这种发展的对立性否定往往会有妥协性,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仍然有封建皇权存在的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阶段才根本性地改变了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完成一件事或作出一个决定,不能超越自身的权力和能力范围。
养老问题也是人们在生存期间对财富积累与消费的分配问题,消费空间扩张越大,积累空间相应越小,养老的安全空间也就越小。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二面性,权利和义务、效益与风险、机会和挑战、获取与付出都是并存的。
发展不是硬道理,生存才是硬道理。
确立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立风险意识,要积极规避,主动防范;确立全局意识,要统筹兼顾,张弛有度。
对于资本主义的一切进步、发展和胜利,都是社会主义的倒退、停滞和失败。
决定社会性质的公有制与私有制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只有被相互否定,绝不会殊途同归。
社会主义的确立是由其所有制性质的决定的,并不是以冠以诸如“特色”之类的名称所决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要揭露诡辩背后的真相,就要看问题背后的问题。
在生存与发展中,权力所体现的是事物的主体,权力问题要抛开现象看本质;空间所体现的是事物的客体,空间问题要揭开表面看方向。
权力和财富往往能被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剥削社会,这种结合使社会变得更腐朽、更无耻、更肮脏、更不择手段。
在弱肉强食的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需要拥有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组织,且只有在这个组织里才能最大程度的争取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和空间。
建立在没有“认同感”的大众意识形态不是多样,而是混乱。它反映出政治方向的迷失和政治目标的缺失,也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缺失和乱象。
没有生存权的平等,就不会有生命权的平等。
正视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尊重不同人群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培育文化认同感;尊重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宗教自由,求同存异,建设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正视社会存在的发展差距,构建以代表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是全体劳动者平等享有支配生产资料权利的社会形式。
也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全体劳动者共同掌握生产资料,也就共同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从这个时刻起,也就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主人。
形成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源是由私有制下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
检验国有企业是否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一是看国家所有制形式,二是看社会生产关系在企业中的表现。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全体劳动者用血汗和无私奉献精神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经济支持,是无产阶级掌握自己生存与发展命运的物质基础。
中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矛盾是全民利益与集团利益的矛盾,是公有制与私有化的矛盾。国有企业的矛盾是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具体反映,对国有企业的争夺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
出卖国有企业的人,就是人民的公敌,国家的败类,历史的罪人!
人人当家主是获得充分政治权利的基础,人人能充分行使权力,才有政治上的民主。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事实证明了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选择的,
公有制要消灭剥削,私有制则产生剥削。
没有了经济基础的公平就不会有法律这个上层建筑的公平。
社会主义的自由是建立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自由;资本主义的自由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个人利益上的自由,是无政府、无组织、无约束,且没有道德的自由。
在判断阶级内部的个人独裁,关键看个人在生产关系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程度。在一定组织范围内,能听取不同意见,能执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也是判断民主与独裁的试金石。
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性质,也是判别社会本质的唯一依据。
国家的领土是战争的结果,同样需要由国家的综合国力来保障国家对领土所行使的权力。
国家的动产财富一旦失去还有机会重新获得,而不动产的土地一旦失去,便将是永远的失去。
当土地这个特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分离的时候,也是生产力停滞的阶段,所以,私有制在本质上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从表面上看,这些多样化的生产方式显得比公有制更有活力,但其社会生产关系却更显复杂化,依附在权力上的利益矛盾更为尖锐。
失去国家主权或国家主权遭到挑战情况下的不动产所有权是危险的、暂时的,其利益是没有保障的。
土地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政权问题。
而在私有制下,住房作为商品资本参与社会生产,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
住房的价格其实并不只是包括房屋的本身,还有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房屋所占有的土地。
依附在动产之上的一切物权,都是由所有权决定的。不动产所有权必须服从国家主权,物权必须也必然受国家主权的制约。
复杂和矛盾,源自公有制的体制和私有化的经营模式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被瓦解,工人阶级便失去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生产资料被剥夺的时候,正是工农大众被掠夺的开始。
阶级的话语权是由阶级经济和政治地位所决定的,它的基础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以及阶级所掌握的国家机器。
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其所有权归全民所有,所有利益理所应当归全民共享。
经营权不能代替收益的权利,对国有资产拥有管理权和使用权的人,和对国有企业拥有经营权的人,不能侵占国家资产和经营收益。一切侵占国家资产和经营收益的行为,都是对全体国民的掠夺和侵犯,就是对国家和国民的犯罪。
政治权力对意识形态的可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矛盾与斗争的程度。
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就掌握生产成果的支配权;掌握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就掌握分配社会财富的决定权。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掌握生产资料就掌握生产过程,而且还掌握劳动产品的分配权。
保护和节约资源,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延长发展时间,也是在发展的时间线上获得发展空间。
只有消灭了剥削的社会,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
要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由所有制与所有权决定的,所有制是解决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所有权是解决为谁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权力掌握在谁手里,社会资源就会被谁所利用,要控制社会资源,首先要控制权力,只有权力的公正,才会有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
没有生存的条件,就没有发展的条件,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发展的条件就没有可能。
没有发展条件的生存,是没有生命力的存在,也是没有生机的生存,更是没前途的存在。
革命是关于生存问题的斗争,就是对存在、生命、权力的合法性的否定。革命就是改变现有的资源分配规则,解决革命问题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利益问题,革命问题的关键是政权问题。
土地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斗争,直至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围绕利益和权力的土地革命,其实质还是生存问题。
发展不是硬道理,生存才是硬道理。
纷繁的寄生关系都不会改变掠夺的本质。
没有权力保障和实力基础的依附是危险和不持久的。
只有从阶级的角度才能判断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的价值问题。
有了生存才有发展,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的目的:是要为生存拓展更大的空间,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付出劳动力是核心,付出劳动的量是标准,创造劳动成果是劳动的价值,这是判别劳动的依据。
剥削和掠夺者在其生产过程中也付出包含体力和精力的“劳动力”,但它不是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客体,而是作用于劳动者的主体;剥削和掠夺者的“劳动”不仅没有为社会财富总量创造和增加劳动财富,而且也没有社会的劳动价值,却在消费社会更多的财富。
中国从公有制向私有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性质从量变向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现象也是质变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斗争是社会生产关系质变的体现。
产业的差别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别,但不一定是生存方式的差别。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同一个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生存方式,如资本家和工人。判断生存方式的依据是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关系的是分配制度。
劳动的价格与劳动的价值,其背离程度作为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矛盾的程度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一个能充分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机会,能使全体劳动者都能实现劳动价值的社会和制度,才是真正地发展生产力。
只有在社会公平和人的平等基础上,劳动量的价值体现方式才有意义。
有了时间价值的平等,才有劳动价值的平等。
没有阶级地位的平等,就没有社会生产关系的平等,也就没有劳动价值的平等。
生产关系的不平等,财富分配也就不平等,并通过收入分配表现出来。
因此,没有经济基础的平等,就没有劳动价值的平等。
不论生产力怎样的发展,其改变不了社会的本质,也改变不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决定社会本质优越性的是社会生产关系。 “唯生产力论”是错误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竞争的程度随着生产主体空间规模的扩张而变得越加激烈,甚至是不择手段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造了贫富差距,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
垄断支配权和话语权的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和平等是虚假和表面的,而不公平不公正才是本质的。
资本主义垄断经济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障碍。
标准之争,是资本主义竞争的矛盾体现。
货币不仅代表着财富,还体现着社会财富的分配。
资本就是权力与能力的信用凭证。
资本主义的科技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社会主义尊重劳动力,所以社会主义才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竞争是缩小和消灭贫富差距的竞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塑造人们美好的精神灵魂和崇高的社会道德风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必然掠夺,帝国主义必定争霸。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文化和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
不是计划经济的问题,恰恰是转制后的资本主义化的问题。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妇女真正完全彻底的解放。
划分这些社会性质的正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产生关系,实质上是代表生产力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地位。
生存方式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货币的贬值,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减少,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掠夺的结果。
国际贸易是跨越主权的物质流通,流通环节也是国际市场的生产环节,权力必定会在需要的环节发挥作用。
由国家主权参与的必然是政治,主权经济就是政治经济,国家主权下的一切经济都是政治的内容。
私有制的活力只是个体的活力,也是为社会挖掘坟墓的活力。
资本主义赋予了“资本是第一生产力”的谬论,以此粉饰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破坏性生产能建立起新的市场供需关系,也能加速资本流通,因此,“破坏性生产”创造财富是资本主义畸形生产方式的特有产物。
资本创造的财富是对劳动生产价值的掠夺,“资本创造财富”论是资本主义腐朽的理论,是资产阶级掩饰其掠夺本质的谎言。
有风险的市场就必然有不平等。
剥削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市场,不是公平和自由的市场。
因此,资本主义在激发人的兽性的同时,还泯灭了人的人性。
表面上价格涨落机制可以调节市场供求平衡,但实质上是资本操纵价格影响了供求关系。
实体经济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市场的火爆,恰恰是经济泡沫的开始。没有实体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个腐朽的社会制度,必然让良民弃善从恶,非人似鬼,让良女卖身从娼,自甘堕落。
关于所有制的斗争,是关乎阶级前途和命运的斗争。
生产关系反映了阶级地位和阶级前途,是社会发展方向的航标。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改善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改变人类社会私有制以来,剥削与反剥削的历史,建立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论》提纲
一、发展的概述
二、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和发展道路
三、发展中的辩证关系
四、所有制与所有权
五、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六、社会现象和发展方向
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八、生存策略与发展战略
九、权力系统与空间系统(社会系统与发展系统)
十、人类社会的发展
十一、生存与发展的矛盾问题
十二、战争手段与战争资源
十三、国家主权、民族独立与发展权
十四、多种发展模式共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