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词界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尽管他谦虚地说自己的诗词“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甚至说对律诗“还未入门”。但谁也不能否认,毛泽东的诗词,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形成了精湛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尤其是那种盖世的气魄,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杜堪称诗仙、诗圣,毛泽东则是诗国的统帅,是当之无愧的诗帝、诗皇。
毛泽东诗词有许多艺术特色,但最为独特的在于她的气魄和“动化”。
一、顶天立地的气魄
毛泽东诗词的气魄主要体现在久远而广阔的时空和磅礴的气势上,而且空间、时间和气势常常是紧密结合,恰到好处。
在伟人看来,“三十八年过去”,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从人到猿的漫长历史,也就如“人猿相揖别”(《贺新郎.读史》),打个招呼而已;二、三百万年的石器时代,也仅仅是“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贺新郎.读史》)。
在巨人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因此,一切困难、任何敌人都无所畏惧。面对强敌,他高歌“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鲲与鹏,前者遨游北海,后者翱翔九霄,要缚住这“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的怪物,那是何等的气魄!长征途中,面临自然界的巨大障碍──险峻的群山,他笑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那是怎样的气概!面对来自世界的反华叫嚣,嗤之为“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又是多大的气度!象这类诗句,几乎是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气魄雄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源于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把许多哲理巧妙地隐含在诗词之中,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强与弱、人类与自然,等等等等,一切都会结合、转换得那么美妙、神奇。在一直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眼中,文人“丁玲们”恰是“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临江仙.给丁玲同志》);长征途中,因山之高而觉天之低──“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送瘟神》),则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静止与运动、地球和宇宙的辩证关系,伟人的独特的视觉、奇妙的想象,令人拍案叫绝。
其二,在于他崇高而远大的志向。古人云:诗言志。在毛泽东早期的诗词中,有不少反映他远大志向的诗句。早在1915年,面对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青年毛泽东向同学们发出了“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四言诗.<明耻篇>题志》)的号召;1918年送罗章龙赴日求学所写的诗中,则以“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句勉励朋友和同志;1923年写给杨开慧的词《贺新郎》中,表示要“割断愁思恨缕”走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征途——“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中,则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玉宇澄清万里埃”的雄心壮志。
其三,是他所从事的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的几十首诗词,不仅仅是他个人光辉历程的反映,同时也组成了一部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中国革命史诗。其中前半部分主要描绘的是倒海翻江、摧枯拉朽的革命战争。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孕育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的壮烈图景;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生发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和“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壮阔画面;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征,产生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的壮丽诗句;惊世骇俗的渡江战役,造就了“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壮观场面。后半部分主要反映的是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架桥铺路、筑坝造湖,酿就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的动人华章;移山填河,消灭吸血虫的人民战争,带来了“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七律.送瘟神)的美妙诗篇。在这一部分中,还有一些诸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试看天地翻覆”(《念奴娇.鸟儿问答》)之类诗句,则反映了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本人以及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其四,因为他有最广阔的胸怀。“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TI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青年毛泽东的“宇宙观”,岂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以比拟?巍巍昆仑,以宝剑裁之,分送欧、美、亚三大洲,让“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昆仑》),那可是在极端困难的长征途中吟就的诗句,哪是一般的君主所思、所为?对自认为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的诗友,以“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相劝慰;对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唐僧,友人以为应千刀万剐,毛泽东却道“僧是愚氓犹可训”(《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而对于世界上的复杂的矛盾、尖锐的斗争,则是“尊前谈笑人依旧”,笑其是“域外鸡虫事可哀”(《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其五,是诗人精湛的诗词艺术。他将夸张、拟人等等艺术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把高度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得天衣无缝。在他的笔下,空中的彩虹,那是“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跌宕的群山,既象“倒海翻江卷巨澜”,又如“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十六字令.山》)。而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可谓浑然天成。杨开惠、柳直荀两位烈士,如“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就连月宫中的仙人也对英雄肃然起敬──“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而当先烈们听到革命胜利的喜讯(“忽报人间曾伏虎”)时,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至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追思情侣,雅而不俗,缅怀战友,壮而不悲。怀念故人的诗词,能写出如此气魄,令人叹为观止。
二、景物、事物的动化
从视觉方面考虑,运动的物体尤其是快速运动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毛泽东的诗词显得特别的生动、形象,富有生气,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让静止的景物活动起来,使没有生命的物体展现出勃勃生机,令你在诵读其诗词的时候,会“看到”许多流动的画面,甚至比现实当中还要美丽、更加壮观的场景。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景物的动化主要有两种形式:
其一,静物的动化,也就是让静止或者相对静止的以及我们平常感觉不出在运动的物体、事物统统运动起来。
有时候,往往就是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突显生机。例如,在《菩萨蛮.黄鹤楼》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句中,一个“锁”字,就使得分别坐落于武昌、汉阳的两座小山——龟山和蛇山顿时显出灵气:一只神龟、一条仙蛇,隔江对峙,宽阔的江面完全处于它们的严密控制之中;在《七律.登庐山》一诗中,开篇一句“一山飞峙大江边”,尤其是“飞峙”一词,令人为之一震--雄奇的庐山,自天外飞来,非出自如来之手莫属。而最为典型的则是《七律.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句,一“行”、一“巡”,让我们这些感觉不到地球转动的凡夫俗子们顿然悟道,原来我们也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家们一样,整天在太空中遨游。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能坐地不动而“日行八万”,又因为星系的公转,我们也能巡天遥看上千的银河。
在静物的动化中,毛泽东尤其擅长写山。在常人眼中,山可是静止的物体的典型,所以有“稳如山”的说法。但在毛泽东的神笔之下,山,几乎都是活的。除了上面巳经提到的一些山以外,还有如《念奴娇.昆仑》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将昆仑山“横空”推出,既显示其高大险峻,又表达其无比神奇;在《沁园春.雪》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中,一个“舞”字,一个“驰”字,立刻叫千里冰山如银蛇飞舞,万里雪原成奔驰的蜡象;而在《十六字令.山》中,逶迤的群山,如倒海翻江,似万马奔腾(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独立的山峰,是刺破青天之神剑(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是阻止苍天下降的擎天之柱(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其二,运动物体的“速动”,也就是通过使用一些动感比较强烈的动词来进一步增强运动着的物体的动感,甚至于用极具夸张的蒙太奇的手法,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物的变化。但又不是生硬地滥用这些手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描写人的,有两处用了“飞”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开头一句是“记得当年草上飞”,一个“飞”字,既活现了在长征途中带领红军队伍急速行军的飞将军罗荣桓同志的光辉形象,又不至于显得过于夸张。而在《贺新郎.读史》中,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似乎过于夸张,其实不然。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从上古史的《尚书》、《春秋》到《资治通鉴》,直至《清史稿》,以及现、当代的许多著名史学家的著作,他都读过。仅一部《二十四史》就四千余万字,即使每天读一万字,读一遍也要十多年时间,把头发读白,并不奇怪。在同一首词中,写到人类的进化——从猿到人这一段漫长历史时,用了“揖别”一词,可谓速度快极,几乎是电脑动画的效果。但用于“读史”后的感慨,却又十分的恰当、贴切。
在写事物、景物的发展变化中,“速动”的佳句更多。例如,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用了三年时间,但在诗人的《水调歌头.游泳》中,则用“飞架”一词(一桥飞架南北),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惊人。未来的宏伟蓝图——三峡工程,也经诗人的神笔,由一个“立”(更立西江石壁)和一个“出”(高峡出平湖)使其立现眼前,令读者大受鼓舞。在《七律. 送瘟神》中的名句——“红雨随心翻着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里面的“红雨”、“青山”,是范指大自然(即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从而产生了天遂人愿的无比美丽而壮观的神奇画卷。一个“翻”字,而且是“随心”地“翻”,再一个“化”字,更何况是“着意”的“化”,让大自然就象变幻无穷的彩云,随着人民大众的心愿而不断变化,那是只有仙界才可能出现的事情,这样的描绘,是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了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景物、事物的“动化”中,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在《沁园春.雪》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表面上似乎是滚滚波涛突然消失,是变动为静,其实是让黄河封冻这一过程“速冻”,给人以嘎然而止的印象,可见天之寒冷。
关于景物、事物的“动化”,毛泽东诗词的又一特点是将名词或形容词“动用”,让景物、事物都运动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诗词的感染力。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将“红”字动用,使读者似乎也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枫林在快速变红。而同一首词中的“粪土当年万户候”一句,将名词“粪土”作动词使用,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胸怀大志,视富贵如粪土的高尚情怀。又如,在《菩萨蛮.大柏地》里的“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一句,一个“苍”字,且在“阵阵”之后,使雨过天晴、夕阳照耀下的关山,在一阵阵地变得更加苍翠欲滴,形成极富动感的美丽画卷。同一首词第二阕中的“弹洞前村壁”一句内的“洞”字,一般是作名词用的,而且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里也是作名词用的,描写的是战斗之后在前村的墙壁上留下了枪弹的痕迹。但笔者认为,此句位于“当年鏖战急”之后,“洞”字便有了动感,几乎让人闻到战斗的硝烟,听到了枪炮之声,看到了子弹在“洞穿”前村的墙壁。
成运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