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祈雨润西南(并序)
二○一○年 四月三日
今日收到易网邮件,《滴水成渊网聚爱,天荒地旱人有情——易网手机邮百万涌泉行动》曰:2010年春季,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5000多万同胞受灾,2000万同胞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截止目前,灾情仍在持续。为了向灾区同胞提供帮助,网易发起“网易手机邮涌泉行动”:用户只要激活1个网易手机邮,网易就向西南灾区增加捐献1元,直到善款总金额满100万元为止。每增加一位网易手机邮用户,网易便捐出一份资金。读之,遥望南天,不禁握笔思之。
不饮杯茶感动天?红枫漫野水流寒【1】。
长桉硕果吞三代【2】,瞎马盲人落八渊【3】。
昨看渠隳高坝裂【4】,今哀土散蠹粮餐【5】。
窗回绿柳西南望,快雨裁云补病田【6】。
注释:
【1】红枫漫野水流寒。西南大旱,去年秋即显征兆,却无果断有效措施应对。等到人的喝水问题十分尖锐了才手忙脚乱找地下水源。据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特约记者荆文报道: 4月1日上午9时 许,我省首支赴云南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在省地质环境总站荆州基地誓师。一阵热闹的锣鼓鞭炮声后,8辆载有60名突击队员和钻井设备的汽车启程开赴云南。另据《青海日报》记者星子报道:西南大旱牵动着青海557万各族人民的心。 4月1日 ,来自我省地矿战线的120名突击队员,肩负着为云南旱区找水打井的光荣使命,抖擞精神,起程驰援。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为“青海省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授旗。而《法治周末》法治周末见习记者王峰报道:因为这场旱灾,曲靖市考衣村第一次拥有了水井。 3月28日 ,一口 200米 的深井耗时17天终于打完,4名苗族老人安静地坐在打井工地旁边,背后是村头早已干涸的坝塘。
【2】长桉硕果吞三代。据《华夏时报》记者蓝姝、周开平,特约记者可可报道:重灾区因为政府大种桉树引发的“人祸”争议也蔓延开来。云南、广西等桉树种植主要基地,采访发现,始于2003年的那场经济利益刺激下的全国大种桉树高达7000万亩潜伏巨大后患,大规模滥植的桉树正在让环境付出惨痛的代价。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一些林业系统基层官员和村干部也参与其中,他们成为幕后的承包商,利用对于集体用地的处置权,除了在发包过程中大赚好处外,甚至将一些常年外出打工家庭的承包林以各种名义收回后,种上自己的桉树。
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指标,林权改革名义下的承包与租赁经营大为盛行。随着每年的任务与指标的不断增长,现有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不够,一通砍伐烧山后,“荒山被制造出来了”。
据悉,国家林业局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政策,催生了一大批速生林项目的快速上马。海南、云南等都上马了一批与纸浆企业合作的速生林项目。一些地方林业局成立了各种名义下的林业集团与林业公司。桉树作为外来树种,其本身的生长特点是吸水性高,吸肥力强,对其他的植被具有排斥性,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持水分的能力很差,土地表面板结,甚至出现土地沙化现象,桉树下寸草不生,而种植过桉树的土壤无法再种植其他植被。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与气候影响不容忽视。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在讳疾忌医,“他们只是想掩盖问题,桉树大规模种植以来出现的系列问题并未被有关部门重视。一场旱灾所付出的惨重代价还不足以让我们警醒吗?”
一位林业系统基层官员则坦白地告诉记者,桉树出现的问题在于一些地区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和GDP目标,将可持续性发展抛之脑后,活生生就是一场对于土地资源环境的掠夺。
【3】瞎马盲人落八渊。据《广州日报》 3月9日 “两会声音”报道:去年两会时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特别是广东的经济下滑明显,大家心情比较凝重。当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长力争保8,大家听到这个目标时心里都还不能十分确定。现在通过一年努力,保8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7%。”
【4】昨看渠隳高坝裂。《东方早报》署名文章: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农业史,就是一部靠天吃饭、受大自然摆布的历史。建国之初的农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中部和南部,每年夏天都会发生多次江河决口、洪水泛滥淹没和冲毁良田。而在北方的广大地区,春季则面临干旱,土地不能灌溉,正常年景下,亩产只有两三百斤,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1950年6-7月,淮河流域又发生水患,豫皖两省受灾面积4000余万亩,受灾人口共1300余万。面对洪水灾害,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下决心把根治水患提到国家的重要议程。同年8月,全国治淮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方针,作出了加固和修筑堤防、疏导泄洪河道,并修建水库和拦河大坝的决定,以增强蓄洪和灌溉能力。以治淮工程为起点,新中国在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包括治理淮河的苏北灌溉总渠、佛子岭等水库,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刘家峡与青铜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北京市郊区的永定河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湖北长江干流的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与黄龙滩等水利枢纽工程、河南被誉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与鸭河口等水库。这些大型水库兼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从此,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水利建设被忽视,一部分建好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由于缺乏管理与资金投入而荒废;再加上市场化改革后,水利设施承包者短期逐利行为严重,大多将水利设施改作他途,与农业用水之间产生巨大矛盾;水利部门资本化现象严重,本来就有限的水利资金被投入工业领域,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甚少;同时,广大农村曾经水质清澈、维护良好的水塘与灌溉系统,由于无人组织,单户农民也无力修整河塘与灌溉系统,因此年久失修而积满淤泥,成为臭水沟或者完全干涸。这些原因,导致1990年代以来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减少、成灾率不断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断下降,全国大面积的耕地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历史,一旦碰到干旱,则无能为力。
另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深入贵州、重庆、广西、云南等受灾一线调研采访,了解到水利工程在此次大旱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次旱情也暴露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年存在的问题:一面是干旱日益严峻,一面是杂草丛生的水沟、垮塌淤塞的渠道、年久失修的排灌机埠,作为农业农村“命脉”的水利基础设施超期服役、带病运行,疲态尽显。
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李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南旱灾区的基础水利设施不如30年前,旱灾影响范围如此之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被破坏,因为失去了农民集体的组织,一家一户的农民完全丧失了对天灾的应对能力。李昌平说,他2004年在云南扶贫一年,2005年在贵州扶贫一年,对云贵两地很了解。他说,据他了解,当地农村,乃至全国农村在毛泽东时代修的很多水利设施现在基本都已经破坏掉了。现在很多水利工程都卖给私人开发小水电,根本没有人站在农民的整体利益上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么多年,连毛泽东时期修过的水利我们连维护的能力都没有了,别说重修。”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3月25日查看了宜良县、石林县的重点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工程。他认为昆明的缺水完全是工程性缺水、人为性缺水,这次旱灾充分暴露了昆明水源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的问题。
【5】今哀土散蠹粮餐。时寒冰博客文章《干旱警钟:事关生死存亡》指出:过分倚重房地产业,及大量圈地、囤地行为,使得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因房地产上演的人吃人运动已经超过了英国当初的羊吃人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终于祭出了转基因粮食合法化的杀手锏!通过转基因农业提高的产量,来弥补耕地下降的缺口!这意味着,房地产兴国大战略将被继续延续。中国西南五省的干旱,是敲响的又一大警钟。导致西南五省干旱的,除了天灾,也与人祸密切相关。据报道,云南和广西的干旱和当地大面积种植桉树有关,大片原始森林被砍掉,种植成速生桉。这些桉树象一台台抽水机,吸干了当地的地下水。……GDP真的比我们的生存环境还重要吗?
可怕的不是干旱的再次发生,而是在警钟中麻木不仁。农业事关民族存亡,粮食事关国民安危,中国应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健康的农业,生产安全、健康的粮食!中国不需要吃人的房地产,中国需要能住人的安全的低价房子!
是到了大修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踏踏实实做点实事的时候了!是到了彻底反思房地产定位的关键时刻了!
【6】快雨裁云补病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认为:60-70年代,在农闲时,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修建沟塘渠堰,这些在农村村边周围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只可惜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吃那时的老本,自从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沟塘渠堰的修改维护就没有人来管了,国家的投资都被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对农民最重要的沟塘渠堰却被忽视没人投资建设。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许多乡村的贮水设施都已被注淤平了,起不到贮水的作用了,一到夏天雨季,就发生涝灾,一到春夏交替的旱季就无水可用,发生旱灾。
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安全作用很大,没有水可灌,尤其是在春夏交接正是小麦分孽时节,没有水就等于让小麦在身体成长的关键时间缺了营养,以后只能是个半残废了,减产甚至绝收都有可能。而农民通过引大江大河的水来浇灌又成本太高。所以在今年大旱时出现政府着急农民放弃的尴尬局面。经济学有一个合并缪误:每一个个体的理性选择,汇合成一人整体结果就可怕了,成非理性的了。因为都不抗旱了,小麦真要是绝收了,国家的口粮安全就成大问题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