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
陌生的普通观众们
[序]
仰面朝天说起来
我们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欣赏者。
过去有个法国小说,讲到一个受伤的工人养好伤以后,性格变得滑稽起来。他见到那些绘画,就一路嘻嘻哈哈说个没完。这是我对我们普通人讨论美术的一个理解。嘻嘻哈哈说起来,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对我们今天也是必要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显然,不说话的人不算。我们普通工人和农民对当前的绘画,首先算盲人。我们能看到哪些绘画呢?各地各种层次的绘画展览,我们一般不去看。这是因为现实的生活处境,使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由于我们没有这个条件,也无法养成这个习惯。接近艺术,对当前我们普通老百姓,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我们通过这个美术讨论,就是想用一块儿说话,来引起大家对美术的关注。
很多年以前,我还看到过一幅可能也是法国的绘画,标题叫“审判者”。画面上是几个肢体残疾的工人作为审判者,沉默地站审判台上。他们承受的伤害就是他们作为审判者的资格。这是最实质性的资质,是一切社会主义者,一切确信劳动者价值和劳动者根本权利的人必然的选择。我们是最后的受众,我们有权评价一切文学和艺术。我们的立足点,就是我们劳动者无法离开的生活实际。在劳动者被艺术遗忘的今天,我们立足自己尚且无法达到所谓专业水准的实际来展开议论,不在意谁说我们审美水平的低下。
假如有人说,就因为我们的水准低下,因此就没有资格讨论艺术。那我们请大家看看,当今不少的所谓美术大师们又算什么。我们可以被艺术家忽略,但没人能够忽略现在美术界的无比污秽:那些装饰华丽的拍卖会,常常不过是骗子的作案现场;一些已故画家的家人,竟然继续在收费给那些炮制的赝品加盖大师的印章;无数的画家,正在参与对官员的行贿,一些大师的作品因此被成百倍的复制;一些著名画家自己靠不正常的市场机制赚成富豪,却反过来厌恶底层小民发疯似的对金钱的迷恋;而另一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竟然把当众耍流氓当成艺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当前中国美术界,一个被金钱腐蚀的群落那荒唐怪诞的水准!
至于,因为那些非中国人通过某些中国画家所作的文化战略渗透,我这样的普通人确实不知道。但有人知道。新左翼里面有不少关心这个事情的理论家,长期在作这方面的研究,近年也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在这次非专业讨论会上无法说。但我想说说我偶尔跟人的一次议论。有网友认为,“抽象画大师”赵无极靠抽象画赚了12亿,因此中国绘画可能会因这巨大利润的诱惑,逐渐掀起抽象画创作的热潮。就是说,我们民众将会因为艺术市场的规则而被永远抛弃。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结局,会给中国绘画带来什么结果,那些几乎没人看得明白的绘画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居然大受国际拍卖市场欢迎……这些问题,确非我们普通劳动者可能置喙。我们只是想问,当中国民众被抛向绘画艺术之外,我们会怎么看?
毫无疑问,我们当然不愿意!
就因为我们不愿意,今天我们才必须说。好在,当我们作为外行,为集中起来说说绘画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回顾了一遍我们建国以后历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初步了解了靳之林、广廷渤、刘文西、徐惟新、忻东旺、孔奇,以及米勒和柯勒惠支的作品,也对高小华、罗中立、沈汉武等人的绘画作了些分析。从历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我们仍然看到了我们主流艺术家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和对劳动者的歌颂。我们由此相信,中国美术的主流是不会抛弃我们普通劳动者的。那些鼓捣我们看不懂的绘画的“大师”们,该见谁见谁去吧,我们拒绝接受!
我们第十三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是我们西南新左翼文艺群继“劳动者的歌”以后,第二次讨论艺术。会议于2013年7月27日在成都举行。由于我们对美术熟悉的人不多,也由于其他一些原因,参加会议的人很少。但我们不怕我们声音的微弱,这个声音开始总是微弱的。一个微弱声音的启应,总会激起沸腾似的反响,因为我们背后有广大的工人、农民、小知识分子,有无数的劳动者。我们新左翼文艺要重申劳动者对文艺的主导权,这是会得到广大劳动者支持的。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以上文字,是为序。
(2013-7-30成都)
(西南新左翼文艺群:225174960)
杨豆霜:画阴阳
我小学搞过几天图画,随后没沾美术,但在网上结识一个画画的朋友八年,多有交往。我们探讨马恩社会发展观,无话不谈。去年新建的左翼文艺群引导人们撰写文字,一再给大家布置作业,把不熟悉美术的一般群众组织起来说美术这个事。昨天开会晤面,我也领了一课,披衣浸月而起,溜到客厅,击键答题。
我没当过画家看见过画家跑,没吃过狂犬领教过恶狗咬。为人是非分明,始终牢记毛主席教导:“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抄诵《血盆经》,熟悉城隍庙阴司十殿和地狱、天堂相关民间故事,阅读张圣奘《平调满江红》谈吴道子“地狱变人间,窥明哲”,参观北京八达岭阴阳界,力美和衰丑,光明与黑暗,还是不含糊的。因此,对照这些来谈一谈四十年耳闻目睹的阴阳画界的美术作品,一舒积郁,希望于世有补,重打地铺,酣眠回炉。
我看见文革时期的宣传品,资阳县人民医院那副标语“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有毛主席语录:“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那是1969年我三年大病伊始。油画更是大行其道,《毛主席去安源》磅礴着时代的劲风,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历史纪元。
(油画:毛泽东去安源 刘成华)
我穿过二爷的长衫子,皱巴巴毛蓝布哪有精气神。可是毛主席青年着装一长衫,风云气色尽带挟,挥斥方遒壮怀烈,衣随人变,眉宇间英姿勃发,凝重而自信,气质不是装出来的。1973年,各公社到各队搞壁画宣传群众,所在皆是。我们起居坐卧,俯仰其间,凹陷处插手戳棍活捉蛇鳝鳅蟹,折爪尖儿锁大螯,凸现处指天画地涂鸦可见万物,也刷写墙报岩标。
(油画:公社女书记 靳之林)
1975年,靳之林《公社女书记》、广廷渤《县委书记》问世。胶鞋基干贴近泥土,带领草鞋大干快上,充满阳光,乐观豪迈,精神饱满,没有斤斤计较的个人愁苦,只有改天换地的壮志蓝图。人欢马叫,斗志昂扬。他们和赤脚医生这些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治病救心,治贫治愚,极大地改写了广阔天地的精气神,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贯穿着战天斗地的时代风貌。
那是一个奔跑的激情时代,那是一个有奔头的火红岁月。组织起来的干部群众,战无不胜,像《青松岭》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一样奔放。弱化私利,强化公德,理想在燃烧,生路在延续。
(油画:县委书记 广廷渤)
随着一代伟人毛主席逝世,地洞里刮起一股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风,挥思想解放的棍子打人。为改革需要而丑化历史的表现极端个人主义的美术摇旗呐喊,卖乖吃香,首推1980年罗中立《父亲》,满脸酱赤苦瓜脸丝瓜布扭起了麻花儿绞绞,读图一如鲁迅《音乐》:“婀娜涟漪的天狼的香而秽恶的光明的利镞,射中了塌鼻阿牛的妖艳光滑蓬松而冰冷的秃头。”让你疙里疙瘩要多不舒服有多不舒服,要多顶心有多顶心。这个倒罐里捞出来的老腌菜一样小巴巴的头包白帕子的黑黢黢怯生生两眼空洞茫然才从地狱里还魂的手捧粗碗黄殇殇浊汤的倒霉蛋嚎丧父,污蔑农民,无视成功,践踏得丧门星一样,哀苦无助可怜兮兮的形象居然得到褒奖,作为棍子抽向集体农业,给前三十年作总结。
(油画:父亲 罗中立)
无独有偶,阳光的心被塞进了兜尸布,时代精神改变,使命感消失了,广廷渤1980年画了《钢水-汗水》。炼钢工人是有力度的,但是削弱了主人翁意识,阳刚之气渐趋式微。毛主席《登庐山》“热肤挥汗”吸收臧克家意见“热风吹雨”化滞涩粘腻为清爽通泰,飞灵天洒,此君两幅画当属热肤挥汗,要是提炼热风吹雨就美了,心智正常的人谁又不能感触会流汗呢!
(油画:钢水-汗水 广廷渤)
1984年,广廷渤明亮的画风转暗,他的《阿大及其伙伴们》沧桑了,船老大是个私有化承包人吧,背景是航船和惊涛骇浪,伙计忙捕鱼,已经不是集体化平等互利同志关系,惹人垂头丧气。我五年前到过大连,友人赠送杨宝仲《东方渔夫》劲吹乐观主义海风,令人清爽。辽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远洋渔业有突出贡献者。他以硬汉风格和现代渔夫思想闯海50年,记录中国渔业沧桑变迁,海客谈五洲,鱼虾乐悠悠。两相对比,画家表现了阿大的苦闷,而没走进杨宝仲面对渔业生产改制节哀顺变的豁亮境地。
(油画:阿大及其伙伴们 广廷渤)
风云巨变,小草摇摆,吃东家饭咬西家,吃南郭饭咬北门,是不能永葆美神节操的,蹦得欢讨俩棒棒吃呗。广廷渤《老兵新传》酷似上访冤大头,有些失势,所以网上难找。美其名曰新传,看起来像吃老本,唯有昔日军功章,哪有今日新举措。
(油画:老兵新传 广廷渤)
靳之林1928年生,河北滦南人。广廷渤1938年生于辽宁大连,满族。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三人等差十岁,耐人寻味。罗中立对文化人来说,尽人皆知。而美术界虽也有“南罗北广”一说,但知道广廷渤的人几乎没有。至于靳之林,也是近来又得有机会搞个人展览,他的那些画才被人知道。这幅《公社女书记》几年前网页上没有画家的名字。
1977年伤痕文学孽龙出世,呼啦啦伤痕绘画并世争利,封资修文艺反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艺,他们笔底丑化、矮化、黑化、猥琐化,多为枯藤老树昏鸦派。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被文化部评为德艺双馨,你看他画钻洞躲雨烘身的地滚子(鼹鼠)一样的农民:
(油画:? 罗中立)
靳之林、罗中立对底层劳动者看法不一样,这农民活像一对山顶洞人!矮壮素吃多了,黑瓮瓮的、矮矻矻的、木讷讷的,好丑形。我屋檐挨屋檐的堂弟,河北挖煤塌方砸伤住院,和他黏糊的有夫之妇肚皮塞枕头去看他,他挣断绷带起来倒开水而夭折。料想他临终也浸在爱河,热望香榭里。罗中立不中立,偏心眼,既然是钦定德艺双馨,狺狺吣吣喵呜哇,那铁定他帮助权贵踏屑百姓,然而也活脱脱泄露了毛泽东时代主人翁,改制沦为会说话的干活机器。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在高速或者重力加速度负荷中,会扭曲。图上男女变成了歪瓜劣枣。在这个物欲横流,唯钱是用,鼠窃狗偷的时空里,人真的都在变形,钱带来的重力加速度,导致淑女泼化、绅士劣化。宇宙间,中子星坍塌,巨矮星便进入黑洞程序。当年苏轼和佛印绞嘴,他说佛印像坨屎,佛印说苏轼像座佛,苏轼沾沾自喜。别人说老和尚眼里你是佛,那是和尚满心眼里有佛,你看人家是屎,那怪你心地不干净啊。阴阳界,人鬼列,换了人间复剥削,把你没奈何,心流血,美术魔幻嗔妙绝,是佛是屎心观眼,即心见性,管你踏屑不踏屑。
(2013-7-21成都合江亭)
倪剑雄:让我们都来看图说话
我看过很多的绘画展,都在网下展览厅看的。近二十多年,几乎已不再去看展览了。主要是分不开这个心,没心情看,好的展览也确实越来越少。去年我们搞笔会,就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展览厅走了一上午,却没看到任何让自己感动的绘画。那里陈列的绘画主要是为了销售。单就绘画来说,手法是千奇百怪的,但内容却非常空洞。
在网络上看绘画,类似于看画看不到真迹,有点令人丧气。但我们普通人在网络屏幕上也可以看清楚那画画的什么,能够理解它表达的内容,大致也够了。我们不是画家,不需要探究那画是怎么画的,真迹不真迹对我们没那么重要。网络看画展,其实还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搜索到有关画家的资料,还可以看到一些评论。这对我们尚且不那么熟悉绘画的普通人理解绘画有很大帮助。
(美国画家罗克韦尔的绘画)
所以,为了搞我们这次的绘画讨论,我们就搞了一次网络绘画展览,是在网络上搜索到接近四百幅著名绘画,包括建国后十一次全国美术展览的优秀作品和部分国内外画家的主要作品,分成十二组,全部发到我们群里,供大家饱餐了一顿“视觉美”。由于时间少一些,估计大家没真正消化多少,但也非常令人满意了。
我们没法立即消化这些绘画,确实也有我们西南文艺群参与这次讨论的人,对美术并不那么熟悉的原因。
我认识无数干绘画职业的人——画家,也往往对绘画理解粗浅无比。我知道一个搞美学理论的教授,自己也承认他看不懂绘画,更叫人难以置信。我还与一个搞哲学的专家交流过当前的一些绘画评论。说到中国美术评论,他就直说,那差不多都是鬼扯,因为很多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都是不确定的。我还知道张大千为自己绘画的透视问题狡辩,说他山水画里楼宇的描画错误,是因为那屋檐下面的装饰画很美,为了展现这个美丽装饰,才把屋檐画得往上翘,画成了“翘屋檐”。对此,我们只能笑一下。抽象画大师康定斯基的画,我认真看过,还看过他回忆自己所以一时顿悟,产生画抽象画念头的一些文字,谈到的情景我们都可以遇到。就是当你某个晚上回家打开台灯,看到灯光辉映的那块桌面,色彩确实美丽得让人感动。不外乎是用“实验心理学的态度”让我们的眼睛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具体的事物,单纯去看光影色彩。如果我们都这样看世界,毛毛虫有时候也确实是很美丽的,甚至厨房、厕所的污垢,也会觉得不错。德加的印象派绘画怎么来的呢,就是他眼睛不好,看世界本来就只能看到大概的色彩。就是说,假如你本身不是视觉特别敏感的画家或者视觉特别“不怎么滴”的非画家,几乎不用跟着去追捧那些画。因此看不懂很自然,不必自惭形秽。美国大画家罗克韦尔画了一幅名叫“抽象画”的画,是画的他自己站在一幅抽象画前面发懵,原来大画家的他也看不懂那玩意儿。另外还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现在抽象画最发达的欧美国家,一般知识分子也几乎没人说他懂,而是说自己不喜欢。
(油画:抽象画 罗克韦尔)
——这些就是所谓“纯艺术”。发展到后来,差不多就是画家圈子和拍卖投机圈子才敢说懂。是不是真懂,只有天知道。我们不懂,也不必懂。我们心理健全,视力上好,不必跟着去穷折腾。而我们也有一看就懂的画。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这次看我们自己搞的网络画展,我特别关心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有几幅画让我特别感动:小夫妻、兄弟、一九四九、工棚、零点、劳动最光荣、东汽-托起明天的太阳、乡村选举等等,还有一幅值得讨论的画,东方日出。
这里,我来大言不惭的说说,我是怎么理解这些画的。
我是怎么理解“小夫妻”的呢?
一对外出打工的年轻夫妻,男的在抿墙,女的在挑沙浆。好象被观察他们的画家打扰,正回头看。他们表情木然,表明整个生活环境对他们是陌生的。在陌生的环境里面谋生,他们尤其需要温暖。以前这样描述进城农民工的绘画特别多,一般都反映他们的善良、辛勤和坚韧。劳动者的优秀品质是值得赞扬的。但这幅画,题目却叫“小夫妻”。为什么要叫“小夫妻”呢?因为,据人大代表刘丽介绍,现在很多打工者,同样在陌生的城市工作。但夫妻分离,他们得不到亲人的关怀,因此出现很多“临时夫妻”。这个“小夫妻”,就反映了画家对当前农民工实际状态的深入理解,并寄予希望,希望他们夫妻能够团聚,能够一块儿工作和生活。对这个问题,画家比刘丽还早发现,说明画家对劳动者生存现状深切的关怀。
(油画:小夫妻 李节平)
“兄弟”画的是几个疏通下水道的老工人,(也是都看着画家的。而且,开采光明的人、工棚、乡村选举等描绘底层劳动者的绘画,都取这个角度。就是说,画家完全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在描绘这些工人。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我们的画家仍然是把自己放在劳动者之外,仅仅在努力理解和同情劳动者——这个,我们大概应该想一下为什么。)他们站在一起犹且不够,还相互攀着肩,着重表现他们的兄弟情意。这个是个比较初级的意思。深入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劳动者之间,现在只能叫“兄弟”,为什么不能叫“同志”?同志强调的是阶级感情,兄弟是指的血缘亲情,只有在江湖上,它们才可以互作比附。就是说,中国的现实条件,包括底层老一辈劳动者的觉悟,当前还处于强调兄弟情谊的程度,阶级意识尚待觉醒。劳动者团结起来,达到阶级意识的觉醒,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但前面还有路得走。老工人或许只能是兄弟了,那么新工人呢?
这个画,给我们既赞扬了劳动者之间天然存在的感情,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粉画:兄弟 陆庆龙)
“一九四九”画的战斗刚结束的一个受伤战士,骄傲地站在半空中——站得多高啊!毫无疑问,这画是表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好理解。但要深入问一下,为什么不画一个其他人呢?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才有的结果。如果我们联想一下那些鼓吹通过全民选举出来的政府才有合法性的说道,就知道这些说法是出于对历史的浅薄理解。真正的新中国历史是怎么开始的?它不是靠嘴巴说得出来的,是靠人民艰苦的武装斗争打出来的,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
(油画:一九四九 白展望)
而民主选举,在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什么样的呢?“乡村选举”用比较漫画和喜剧的方式给予了展示。本届美术展另一幅叫“乡村”的大画所反映的生气勃勃的农村,在严肃的政治改革过程中,推进制度建设必然面对的国情问题,民众的实际问题,又再一次呈现出来。对这样的制度建设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希望和实际遇到的困难,画家无法说出什么,因此只能善意的笑笑。画面中对人物粗陋一面的描绘,也包含了画家对中国现实的深深感叹,令人思考。
(油画:乡村选举 张延昭、慕增利)
国画“零点”是一幅比较有意思的画。半夜了,妻子已经洗漱完毕,丈夫却在忙乎着上网。妻子无聊之极,只好给朋友电话聊天。画的是一个现实问题:“网络寡妇”问题。当今中国有五亿网民,因此半夜的“网络寡妇”数不胜数。她们只好相互泡泡电话粥。画面给我们提出一个在网络时代,我们都可能遇到的有趣的小问题。它不给出答案,是画家出于对人的关怀,发出的一个比较含蓄悠长的感叹。
(国画:零点 陈治 武欣)
版画“东汽-托起明天的太阳”和“劳动最光荣”,绘画没什么说的,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个标题。这两个标题完全是口号。而口号是我们新左翼特别喜欢的。这个口号绘画在文革时期一时成为唯一的主流,而今天它仍然在美术展览上出现。这背后的原因,是不是也可以细心领会一下呢?这个,天知道。
国画“日出东方”,画的是以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群像。
对这个群像,我们群有人提出疑义。这个朋友不写文章,我来接着说说我的思考。画面上有个明显的错误,就是把邓小平的位置放到了周总理前面。而当时的邓,仅是一个方面军政委。按理不应该放到那么显著的位置。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出于宣传考虑故意拔高的作法。我们主流美术界这种迎合心态,是有违时代精神的。虽然历史的看,它也曾经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不是今天,我们对邓改革路线有了那么多置疑,大概也没有提出这个疑义的条件。回复艺术的真实原则,尊重历史,是我们新左翼文艺应该再次强调的事情。对这个画,我认为,是应该提出我们的批评的。
这个是我对这次我们搞的网络美术展提出的唯一的批评。
(2013-7-31 成都)
杨希:“沂蒙姑娘”赏析
沂蒙是革命老区,沂蒙的姑娘更是闻名遐迩,至今仍然还流传的是“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
等经典感人事迹,这副《沂蒙姑娘》是沂蒙姑娘的抽象表达,很形象,至少很符合在我脑海中沂蒙姑娘的形象。面部轮廓分明,就像沂蒙姑娘的性格,是非黑白分明,一点不含糊。浓密粗黑的一头头发,显得整个人物的生命力特别的强盛。略微丰满的体态,是沂蒙姑娘内心豁达的外在体现,俗话说心宽体胖。这就是我脑海中沂蒙姑娘的形象。
范围扩大到整个山东,山东人无论是从电视机还是从朋友之间的谈话之中,都是很豪爽的,可能是因为这一片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因素,历史上有名的水泊梁山就发源于此,集中体现山东人的英雄情怀,并被千古传唱。在到革命时期,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发生许许多多的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同样的地方,不同的人,唱响共同的主题:“英雄情怀”,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文化使然。
(速写:沂蒙姑娘 吴开诚 )
又将视线回归到作品本身,刚才简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方便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的主题。现在从作品本身使用的创作技巧出发,作品创作使用的是炭笔。炭笔的一个特点就是很粗旷,很深刻,通常创作女性形象都不用比较黑的炭笔,因为这样无法体现女性的柔美和抚媚。本作品恰巧相反,用炭笔来诠释了一个地域文化、一方风俗人情,并且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不失作品内容本身的魅力,作品内容是一个沂蒙地区在普通的妇女的形象,朴实、执着、热情、豪放。只有民俗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本应该花花绿绿的,如果像现在的很多作品一样,都是量化产出的,都是一个标准,非常的单一,并且没有独特性,就像现在的很多城市一样,都是修建的高高矮矮的楼房,大同小异,根本无法区别城市之间的差异,在没有与当地独有的语言文化和民俗文化打交道之前,根本分辨不了自己身处何地,感觉处处都是一个样。因为与之文化相适应的大环境发生改变了,所以该地方的环境也随之而改变,而且改变的方向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方向,道家有言,物极必反,最终都走向了这个终点又会发生什么?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并不是要绝对意义上的消除差异、独特性,而最终实现大同。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保持独特性,并且相互之间都彼此欣赏,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在量化产出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显得非常的严重,都在追赶时髦潮流,却疏忽了民族差异性,渐渐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在损毁、遗忘自己的文化,忘掉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大的背叛。
最后这一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一个略带羞涩的沂蒙地区妇女,带给人的感受是执着、坚强、忠贞、热情、豪放,这一组词语就是我看完作品之后的最直观的感受,同时这一形象也符合在我脑海中的那个年代的所有妇女的形象,执着、坚强、忠贞,热情、豪放。作品不仅仅是沂蒙姑娘的代表,更是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们的一张名片,一个形象代言。
(2013-7-24成都)
田锋:美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彰显精神的力量
学生时代上过的几节美术课,早已经忘到九宵云外,尽管当年所画的黑板报和自己的读书札记中的插画虽然小有练习,但毕竟只是一个点缀,当不得真的就是美术作品。参加工作后的烦琐杂事更是连美术作品都难有接触,更不要说观赏,所以美术对于我是比较陌生的,也是比较缺少兴趣的,但是对于美术本身的感受,还是略有自己的认识。在此只能是作为一个美术的观赏者,来聊聊我所认识的美术作品价值。
以前我偶尔有过到画展观看当前的一些美术作品的时候,只不过一般也没怎么上心,碰上看不懂的也还是认为自己水平不够,或者是领悟能力比较差。经过断断续续的接触,凭着一些残留的印记,感觉现在的美术作品很难有能打动我的东西,大多数的作品本身是空洞而麻木的,尽管有些作品显得惊艳而技法高超,甚至比照片还像照片,但是我却对这种作品没有丝毫的感觉。就象如下的这幅《兄弟》,除了颜料、色块和线条的堆砌,我只看到了五个生活中随时会碰上的民工模样,他们没有希望和方向,只有默然和漠然,这样的作品和一张普通照片的功能和价值有什么两样呢?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兄弟局部)
对于劳动者形象的塑造,我看过的美术作品基本普遍的显得过于的写实化,也许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社会历史现状,劳动者原本就是如此的艰辛,如此的麻木,如此的市侩,甚至是十分的卑贱。这样的作品中很难看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也看不到对劳动的尊崇,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是揭示了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本质,但是却无法让人们树立对劳动的价值崇敬,也无法从艺术的角度正确的感受到劳动的价值,那么对这些底层的劳动者就更好似完全没有了感觉。就象下面的这副画《开采光明的人》,从这副画中,我看不到光明在哪里,画中的人的眼神和精神状态看上去就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他们是一群无法让自己也生活在光明中的人。更让人叹息的就是,作品使观赏者丝毫不会有对他们的同情和尊敬,有的只是淡漠和坦然接受,这种穷困工人的潦倒和艰辛,与富裕市民的淡漠和安然处之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的社会主流状态。还是厉以宁说的“好”:“牺牲三千万国企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开采光明的人)
这样的社会心理状态,我很难说是不是正常的,也暂时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一种扭曲的社会形态,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社会的慈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些作品中的群体当中的生活极端艰辛的部分人才有资格享受富人的慈善的阳光普照,彰显富人的“良心”。我也时常很矛盾的在想,到底是什么人让数千万原本生活有保障,充满希望,自发勤劳的国营厂矿工人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这些决定成千上万人命运的人的“良心”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已经无法让人理解了,许多官员和富裕阶层对于工农弱势群体都只能在口头上同情和关心,很难有实质的措施维护工农利益,甚至社会的上层力量反而会打击真正关心和维护工农利益的官员和群众,不能不说这种邪恶的社会力量才是现在真正主宰我们社会运动轨迹的黑手,将中国社会正引向无边的黑暗中。在目前美术作品中的反映,就是践踏劳动者,蔑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更是显得卑微。
有人说:‘历史总是在否定中前进’,不过我想说‘历史也会在否定中倒退’。历史不管是在否定中的倒退或者是前进,在美术作品中都有相应的展示。艺术其实是一个非常敏锐的领域,国家政治氛围的调整和政策的变迁很快就会在艺术的领域产生蝶变,羽化成各种艺术形式纷纷开始预示着未来的方向。尤其是艺术作品中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元素,就在预示社会形态即将出现重大变化。批判性和质疑性恰好是美术作品的价值内涵,也是美术作品的生命力表现形式,但是仅有批判和质疑是不完整的,应该还有激励和颂扬,这样才构成美术作品的一个完整的精神内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的完全否定以及后来改革开放国策的调整,对随后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术创作方向对1978年以前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有了批判和质疑,其中有的作品的确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是这种批判和质疑是建立在国家对过去政治的一种极端的片面否定,而没有辩证的把其中值得肯定的政治元素继承下来,这样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发展失去牵制滑向另一个政治极端,艺术作品也就必然会有反映,也就会导致另一类极端的美术作品出现,完全脱离人们的生产生活,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无法理解的美术作品,而这种作品由于主观性很强,很容易被一些不怀好意的投资客所利用,达到恶意扰乱我国美术作品创作方向,误导国人审美观念的阴暗目的。
(2001年,叶永青的《鸟》,拍卖价25万,比尔·盖茨收藏)
叶永清对自己的这种创作有自己的理解:“艺术家运用专业的方法,甚至像老太太绣花一样地去创作,但画出来的作品却像是用两分钟就能完成,这种复杂与容易的反差,让作品体现一种荒唐感。”与其说这是一幅美术作品,不如说叶永清的一场行为艺术的副产品。这就是艺术家对自己的劳动的迷惑感,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劳动很高贵,另一方面这种自认高贵的劳动却不一定有好的作品,个人意识的膨胀导致创作完全没有方向,作品没有什么值得彰显的精神内涵,体现出的就是荒唐。这样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结果是有历史根源的,主要起源于完全否定文革,包括文革的艺术成果。
对文革的全面批判,体现在美术作品中就出现用片面错误代替整体的错误,对后来整个民族对文革的认识都产生了片面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理解。就像下面这一幅《1968年某月某日的雪》,批判文革中的许多美术作品都是集中于武斗,当然原因也是因为武斗让许多人记忆深刻,或者难忘怀的痛苦。但是,武斗并不是文革的全部,甚至根本就不是主流,只是一个插曲和失控的一个很短的时段。但这种片面的文革认识随着文艺作品的大量泛滥,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认识,同时也就附带着否定了过去30年的艰苦建设,也否定了过去值得肯定的艺术价值观。
(1980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1968年某月某日的雪)
《油画:我爱油田》这幅作品就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作品,两个恋人之间出现了两种选择的矛盾,这其实就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过去强调为国家作贡献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地点。但是作品中的女青年明显质疑,这就是个人主义意识在社会意识中的慢慢建立,在美术作品中的反映。社会生活选择的多元化和生活化,去政治化,应该说是有必要的,的确是没有必要一刀切。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都不应该导致职业差别和地域差别产生极端的等级差别和贫富差别。否则对那些选择了为国家做贡献的人们就失去了公正和公平,让他们既流血也流泪,尤其是那些参与当年国家的大三线建设的劳动者,现在的伤心人比比皆是。每每看到那些下岗退休工人的境遇,都令人唏嘘不已。
(1980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我爱油田)
《油画:春》是个人主义意识的一个典型作品,一个完全生活化的农村少女,神态静谧,姿势轻松,有飞动的燕子和固定仙人球花作点缀。这幅作品是一幅很优秀的作品,画出了美术作品的张力,赞美了少女的素雅轻松平和的生活之美,也许这的确是代表了当时1980年代的艺术家普遍的心理共鸣——关注个人生活和尊重个人的选择。如果把这幅画和前面叶永清的《鸟》相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在的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人民有多么的远了!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今天的《鸟》的起点就是当年的《春》,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又可怕的变化。
(1980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春)
没有一个时代是完全光明的,也没有一个时代是完全黑暗的,我们都要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光明中看到黑暗,艺术家的作品必须要能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批判和颂扬是一体两面,不能厚此薄彼,这才是美术作品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2013-8-1 成都)
韩非:油画《我爱油田》观感
本期讨论的话题是美术,由于我对美术一向缺乏了解,所以这次写讨论文稿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能从我观赏群里这次在网上的画展中,谈一些自己肤浅的感受。
这次画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小华创作于1978年的油画《我爱油田》。高小华是一位与罗中立齐名的画家,同时他也是“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期的画作以反思历史和敏锐感悟现实的双重艺术特性见长。
油画:我爱油田(局部) 高小华
《我爱油田》描绘的是年轻的石油工人与他的女友在事业与爱情之间做出艰难取舍的场景。画家选取了青年工人转身正要走向工作梯的一刹那,但他仍不忘回头顾盼他的女友。这一动作让观者从他侧身回头的半张脸部表情中,窥见到此时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但出于对事业的钟爱,他毅然地选择了油田,而在他的身后是他姣美的女友。面对男友的选择,她彷徨、迷茫,她焦虑地坐在一只旅行箱上,这一神态很好地诠释出她此时内心的苦闷:她深爱着这个有事业心、积极上进的小伙子,不过油田艰苦的生活却令她生畏。出于本能地对舒适安逸生活的向往,她无奈地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或许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三十多年前的1978年,当时社会风尚的那种氛围对此种选择是不屑一顾的,以及对贪图享乐的贬抑,那时民风淳朴,崇尚社会主义的奉献精神,非常赞赏年轻的石油工人那种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次观赏这幅著名的油画时,不免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在这幅油画中,画家很好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比如:青年石油工人身上沾满油污的工作棉服和女青年干净、整洁时髦的服饰;画面中油田的工作梯与她的旅行箱;男青年正要转身上工作梯的动作和女青年呆坐在旅行箱上的一动一静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家以独特的视角,细致入微地体察,鲜活到位地刻画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使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直透纸背。因而这幅油画极具艺术张力,在方寸之间,浓缩了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迹,带给观赏者以心灵的震撼。
好的油画,不仅能带给人们视角的愉悦,更能为人们解读出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小华不愧是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践行者,他用艺术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当代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视角文献,他的这幅油画带着我们近观历史,思辨现实。
(2013-8-2 成都)
[讨论综述]
这次美术讨论会于2013年7月27日杂子成都举行。这次讨论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我们参加会议的人,都不懂绘画。而有懂绘画的人,那天又因故耽误来不了。不过我们平常在我们群里,经常有群员转载一些比较值得看的绘画过来,因此我们也经常说到绘画,还发生过不少次争论。这些零散的争论,也大致可以反映我们对美术的一些简单看法。这次讨论综述,就把我们若干次零星讨论和正式讨论会的讨论一起摘要发出。
姜教授有几十年的业余绘画经历,画油画也画国画。他认为,目前,国内的美术一片混乱,美术作品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提倡重新弘扬毛泽东时代的美术精神。建议我们关注象刘文西的黄土画派,以及法国米勒的乡村画派等画家。这些画家才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另外姜教授还谈到,他不喜欢西方的抽象画派和印象画派,他们已经把客观和主观的画面抽象成完全的符号了,这还是画面吗?绘画艺术离开了具体的画面能成吗?这种艺术给谁看?只有自产自销了。
赵教授是搞计算机的,也喜欢画画。有时候在出租车上都给司机画点速写。在读到我们序言的时候,她谈到自己对审美观的一些认识,她认为:“审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共享的当代科学的精神。在美的事物面前,没有谁是主宰者,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感受世界。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很多都是从审美的角度取得突破的,人没有必要成为分工的奴隶,而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恰恰是在努力打破由分工而带来的隔阂,从而努力创造出一个整合的健全的人。”
韩非和周海林对文革时期的美术作品非常赞赏。为此跟倪剑雄多次展开争论。他们认为:忻东旺所画的人物,给人过于颓废的感觉,有贬低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劳动者形象的问题。而倪剑雄认为忻东旺等当前年青一代画家,对生活真实的把握非常深入细致,这个值得肯定。由此还引起如何理解我们提倡的绘画尊重生活,表达理想的问题。
画家蒋安雄,对绘画市场的混乱了解比较多,提到了很多这样的令人反感的现象,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某个已故著名画家,现在市面上署这个画家名字伪作居然有多少万张。
田锋对毛泽东时代绘画作品与法国画家米勒的画作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它们之间有复杂的相似性,值得深入探究。
赵永健特别提到了我们参与讨论会的几个外行,所以什么人都敢说,不怕你什么大画家大神仙,我们都不怕。因为,“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往他们那个圈子里钻”,不靠他们,所以也不料他们。有什么问题议什么问题,有什么话说什么话。遇到值得夸奖的夸奖,遇到应该批评的照样批评。我们就是普通观众,所以我们最厉害!
(全文完)
(2013-8-2 成都)
西南新左翼文艺群号:22517496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