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师友参加“当代文艺批评中心”的第一期青年文艺论坛,我们成立这个“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当前最新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与文艺思潮,团结与培养一批青年评论家,站在文艺界的前沿,发出青年人的声音。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目标,既有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马文所的基础,也出于我们对当前文艺界格局与形势的判断。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马文所来说,我们的传统优势在于史、论研究,这为我们观察当前的文艺现象,提供了理论高度与开阔的历史视野,让我们可以把握文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文艺的内在规律,可以将当前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宏观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探索其中带有规律性与症候性的内容。
就当前中国的文艺界而言,我认为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代以来,中国文艺总的主题是启蒙与救亡,伴随着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救亡”的压力得到缓解,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的文艺发展的方向在哪里?(2)五四以来,我们所确立的“新文化”及其体制,在今天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市场化、商业化与娱乐化的浪潮面前,将文艺当作一种精神或艺术上的事业,是否可能,如何可能?(3)1980年代以来,我们所确立的“新的美学原则”,即精英化的、西方化的、现代主义的美学标准,已无法把握和解释当前的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文艺上精英与大众的关系、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如何重建新的美学标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会使我们置身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文艺批评对文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可以引导文艺发展的总体方向,小可以对具体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创造一个优胜劣汰的良好环境。但是当前的文艺批评是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主要表现在:(1)、对文艺作品不能做出适当的评价,或者拔高,或者“酷评”,不能给以客观的评论,这样文艺界便无法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让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让不好的作品相形见绌;(2)无法应对新的文艺变局,无法对新出现的文艺现象做出分析与判断。当前文艺界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如“天价艺术品”的出现,如电影中“大片”的横行,如文学创作格局的分化与文学媒介的电子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新的视野中去观察、思考、判断,需要我们具备新的知识与新的视野;(3)青年评论家的“断代”现象,青年评论家很难成长起来。这与学院的知识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在学院的评价体系中,评论很难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当前的学术风气也注重“文化研究”与文艺史研究,注重分析而很少下判断,这使得很多青年研究者回避现实与文艺界的现实,无法参与到当代文艺的现场之中。
一个青年评论家需要多方面的修养,他不仅应该具备理论与专业知识,也应该具备艺术上的敏感与判断力,以及参与当代文艺现场的热忱、责任感与公平心。这样才能对文艺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才能对新出现的文艺现象与文艺思潮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我们希望能团结一批有志于文艺批评的青年,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奋斗,能够站在当代文艺的前沿,开创出文艺的新局面。
为此,我希望“当代文艺批评中心”的工作,能遵循以下的方向发展:
(1)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即鲁迅先生所说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我们要肯定优秀的作品,批评不好的作品;对一部具体的作品,我们也肯定其好处,批评其不好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文艺生态。
(2)尊重、分析与开放的态度。我们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既不凌驾其上指手画脚,也不俯首帖耳甘为附庸,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其对话;我们对作品的判断应该建立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在分析之前预作判断;开放是指我们对自己借以评价作品的标准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努力去发现新的美学元素与美学萌芽,并不断调整自己评判的标准与尺度。
(3)理论、实践与个人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我们注重理论知识,但并不将之作为固定的框架生搬硬套、解释一切,而是将之与实践、个人体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探索新的理论与新的世界图景。
(4)建立现代中国美学体系的目标。我们所从事的是具体的批评工作,但我们也希望能在对具体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的批评中,能够切入中国经验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能够发展出一种新的美学,逐渐建立起现代中国的美学体系,当然这是一个远大的目标,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从具体的批评工作开始,一步一步地去做。
以上是我对“中心”工作的初步设想,请各位师长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