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应该、而且能够培养高尚的人
——访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陆天明
核心价值观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群人,乃至个人来说,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价值观都是客观存在的。价值观是解决人追求什么、为什么活着、怎么看待世界、怎么评价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不论身处何种层次,人都有显意识或潜意识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价值观尤其不可或缺。所以有人说核心价值观有总比没有好。这一说法不准确!因为核心价值观肯定有,任何一个人都有价值观,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因此,对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和思考就很有必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一直主导着人民的思想,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它的弊端日益显现。现在争论的焦点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表达和生动阐释,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价值上的引领,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文艺作品应该培养高尚的人,而且能够培养高尚的人。回忆当年,我们知青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西北边陲,要求去支援边疆,建设伟大祖国,改变边疆人民的穷苦面貌。
我们当时为什么会那样义无反顾呢?这和当时受到的教育、读得文学作品有很大关系,我们真的看了一批很好的作品,如《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年青一代》等,再比如习大大很喜欢的《怎么办?》,我当年也特别喜欢,书里写的是俄国一批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立志推翻沙皇,打破农奴制,为俄国争取民主。为了应付未来的残酷斗争,磨练意志,他们冬天不盖厚被子,只盖毛毯,在床单下面放鹅卵石,睡在鹅卵石上,被称为十二月革命党人。当时我看了很激动,认为这批青年有志气,我们也要到祖国最需要最贫穷的地方去,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年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经常搞哲学研究会,交流读书心得,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活下去、怎么办。我们满腔热血,毅然选择报名到新疆去。当时上海第一批知青报名3万人,批准1万人,大家都写了血书。我们不是作为志愿者只待几年,而是撤消了上海户口,在大漠深处“驻扎”一辈子!街道党委曾两次通知我不要去,要我留在街道当干部,我当时是可以选择不去。
当时,为了阻止我们去报名,有家长跪在我们面前,甚至有家长给女孩剪阴阳头。从父母角度看,上海比香港繁荣,上海家长怎么能想象子女去荒凉的大西北,在孙悟空取经的路上过一辈子呢?
我们约定火车开的时候谁也不许哭。尽管站台上亲朋好友哭成一片,我们还故作坚强,假装笑容挥手告别。但当火车开出站台,看不到家人的身影,告别了上海,告别了黄浦江时,车厢里面开始哭成一片,大家高唱着“再见吧妈妈,别难过 莫悲伤”这首二战时期苏联青年上战场的歌曲离开上海。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那个场面很悲壮。
我当时去的是新疆兵团农七师130团11连,在那儿当农工种地,那里离团部还有5公里。当年连队有很多北大清华北航的毕业生,虽然我们吃了很多苦,但知青的确对边疆的发展,尤其是对教育起了很大作用。时至今日,兵团的基础教育,也可以说比中国一般农村要强。现在兵团的团长政委这一代,相当一部分是知青培养的。兵团真正意义上的农场高中,也是我们知青开始创办的。
所以说,思想上的“潜移默化”对我们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很大影响。好的文学作品对人、对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有很大作用。
我的文学观念就是要参与变革、推动变革,绝不做袖手旁观人!
我们这代人,或者说当下的几代人,有幸以及不幸都是处于中国极度变革的时期。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计划经济年代排大队买黑白彩电到今天随处可见液晶屏的彩电;从曾经自行车是奢侈品到今天国人可以购买私家车;从跑邮局寄信到目前电子邮件、微博、微信使人天涯咫尺。
变革,也许也会带来一些矛盾,让一些人无所适从。但总体来说,变革给所有人了更多的活路和活法。每个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要考虑:身处国家大变革,我能为变革做些什么?
这些年我在个人创造过程中,一直坚持贴近现实的理念,坚持现实题材创作。曾经在进入新时期后,我也写过一段时间所谓的纯文学作品,创作过完全以脱离社会现实为荣的作品,不考虑为谁服务的问题。因为那时候作家考虑为谁服务似乎很“低档”。但我后来深刻反思:整个中华大地都处于激荡的变革大潮中,为什么要躲开呢?自己也是中国的一份子,难道对于中国发生的一切不负有责任吗?对于别人生活的好坏就不应该起点作用吗?
我们不能左右变革,或者说操纵变革。但总有一种声音反复回荡在心间:面对百年不遇的历史变革个机遇,我要对这场变革多少起点作用,推动其发展的更好。于是便转向创作贴近现实的文学作品。如大家熟悉的反腐三部曲《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无不反映社会现实。所以,我的文学观念就是要参与变革、推动变革,绝不做袖手旁观人!这也是我所有努力写出的作品的根本目的。现在想起来,自己这么些年在责任心的鞭策下,所从事的创作,其实就是在践行核心价值观,这种践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文学不能回避“为谁服务”的问题
在文学界,迄今为止,关于文学立场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就应该更多关注自我,文学要是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他人,就不是纯文学。事实上,文学立场与核心价值观是有关系的,因为文学避不开要谈“为谁服务”的问题,即使不谈,实际上也在“为谁”服务。比如有些人,就在为西方某种政治服务,尤其是在学术界,这很明显。还有一种,就为自己服务。难道说为自己服务就比为劳动人民服务高尚吗?文学就只有为自己服务才高尚,为人民服务、替弱势群体说话就不高尚?不见得!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在回避,但事实上,这是不能回避的。
中国文学作品,现在难出大家、难出优秀作品,很大问题就出在文学立场上。作家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人民的前途命运,是难有大作问世的。反观世界各国文学史,所有的文学大家和他们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除了一些诗歌,无一例外都是与国家和民族、人民的利益紧紧关联的。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闻名世界,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如果马尔克斯不是反映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谁会为之感动?
中国的唐诗宋词流传千年,是纯文学,但是大诗人常有关注黎民百姓的诗句。如“诗仙”李白,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朝廷黑暗的抨击。即便是有些诗句描写的是花前月下,但其中也生渗透着对他人的关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感情,百姓的生活的喜怒哀乐。
中国当代的文艺作品,要回应人民关切。这是我国多年来,无论是革命文学还是无产阶级文学,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文学绝对不能是游戏文字。作家要对得起人民赋予的责任,文学离开了人民必然会被人民所抛弃。作家如果不能代表自己的国家、人民与时代,那么他所创作的文学就会被人们所抛弃,会成为“弃妇”。在面对国家巨变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呼唤那些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和人民一起来谋求时代的进步,推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
紧密贴近现实,一方面容易产生永恒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品也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品质。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同样如此。作家、艺术家应站到一线去,去表现那些努力为中国明天而奋斗的人,去表现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给人性带来变化的现实,这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不这样,再过三五十年,在文学作品中,只看到作家个人的小哀怨,小情调,小呻吟,但却看不到几十年、上百年前整个中国、整个民族在怎么活着。那时候后辈们会不会质问我们:你们当年干什么了?我们只能从新闻报道、历史著作、其他文件中看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状况,看不到前辈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生活、在奋斗。那时,我们将无言以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