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去看电影《萧红》,结果几乎是包场,偌大电影院只有我和一位学摄影的大学生; 今天,去看《黄金时代》,发现影院座无虚席。其实,两部电影,情节几乎没有差别,而从艺术性上比较,《萧红》的艺术效果比《黄金时代》高出很多。但是,为什么《黄》剧如此受宠呢?看来,很多观众看的不是萧红,而是一脱成名的汤唯。
姑且不论这个了。《黄》剧在我看来,艺术性一般般,唯一的亮点是剧名“黄金时代”。“黄金时代”这四个字出自萧红从日本寄给萧军的书信,当时,萧红身在他乡,忍受着飘迫异乡的孤独,忍受着爱人对自己感情背叛的煎熬,忍受着父亲一般的导师——鲁迅先生逝世的痛苦,可以说,那是她灵魂最受煎熬的时代,那种受煎熬的痛苦超过了她在哈尔滨时所经历的饥饿、寒冷折磨的痛苦,所以,“黄金时代”之说应该是萧红对她当时生活的自嘲。
我说这个片名好,是因为这个片名很有些冷幽默的效果。
但是,导演许鞍华以“黄金时代”为片名,恐怕还不在于突出萧红的那层反讽的意味,全剧看完,我感觉导演是在高扬萧红的逆时代的追求个性化文学的创作精神,影片最后的旁白对顺应时代奔赴延安的作家们的轻微讽刺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导演似乎还有一层深意:他想再现一个风云际会、作家辈出的民国,塑造一群民国范儿,拨动一些国粉的心弦,满足一些人的“民国欲”,他想展示一个国粉心中的“黄金时代”。由于宣传到位,《黄金时代》确实给“民国热”加了温,电影公映后,连一些一向不读书的国粉也赶起了时髦,开始阅读并谈论民国文学了。
那么,民国文学值不值得读呢?当然值得;民国文学好不好呢?当然好。民国时期,作家井喷,优秀作家云涌。民国好不好呢?国粉们也肯定说好,理由是民国时期有大学问家、大作家、大诗人还有很多风流倜傥的名儒硕士。可是,根据“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原则,民国文学与民国不可能兼善:如果你认为民国文学精品荟萃,那么,这正证明了民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生灵涂炭的时代;如果你认为民国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就不可能出现这个作家群。不过,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民国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那也就证明了民国是一个混乱的黑暗的民不聊生的时代。
国粉们,你们到底是要迷恋民国还是要热爱民国文学呢?你们到底希望国家幸还是要诗家幸呢?总之,二者不可得兼,你们只能选一个。
民国如果是萧红们创造的“黄金时代”,那就一定不可能是国粉们臆想的“黄金时代”。
我热爱萧红,但我更希望生在一个出不了萧红的真正的“黄金时代”。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