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北京《XX时报》一条以“京沪高铁首次报告臭虫”为题的新闻突然在互联网上窜红,占据各大门户网站显要位置和搜索引擎的热搜榜。臭虫能够荣登动车,这在臭虫界当然要算重大新闻,但是在人类的网络上能掀起如此轩然大波,则别有一番意味。
且让我们重头开始,温臭知新。该报道导语称:“退隐江湖多年的臭虫今年夏天再度复出,除了居民家里外,还登上了京沪高铁。昨天,北京市疾控中心证实此事。”
请原谅笔者提供的图片如此不清晰,因为该报网站上独独此文打不开,这一小幅是整版图片的截图。
但是且慢,文中“爆料”网友的陈述不是指明是“D313”吗?众所周知,高铁车次是“G”打头的,“D”打头的是动车。高铁走在专用的高铁线上,虽然有部分动车与高铁并线,但D313次还走在原京沪铁路上。
北京疾控中心“证实”的又是什么呢?从导语看,显然是指臭虫“登上高铁”。可原话是:“副主任曾晓芃证实,网友展示的小虫确实是臭虫。”这话没错,曾主任甚至可以证实:网友展示的沾有血迹的床单也确实是一条床单。在事发一个月后,他根本不可能“证实”高铁是否出现臭虫。但臭虫已然被高铁了。
某门户网站迅速转载此文,标题更为耸动:“北京疾控中心证实京沪高铁出现‘吸血臭虫’”。
臭虫不是什么外星生物,稍有常识者都知道臭虫是吸血的。管臭虫叫“吸血臭虫”,是不是还要把蚊子叫作“吸血蚊子”?对了,雄蚊子不吸血,蚊子加“吸血”二字还有辨雌雄的功能,给臭虫加上实在莫名。难道是升平太久,太多年轻人尤其是记者不知道臭虫的角色,所以才必须强调这是“吸血”臭虫?
文字虽然有“疏忽”,配图可不含糊。编辑在标题下方,直接配上一张纤毫毕现的高清无码臭虫大照片,令人浑身发痒。恐怕读者只记得标题里的“高铁”、“吸血”、“臭虫”等词,就要匆匆关闭页面,伸手挠痒了。
某网站的报道,为避免读者不适,观察者网编辑已帮助笔者将臭虫图片大部截去。
再看看《X京报》的报道,标题是《铁路部门回应京沪高铁现臭虫》,副标题是“上海铁路局客运段:京沪动车卧具一客一换”。动车和高铁毫不相干,但记者浑然不觉,导语里马上又写:“上海铁路局回应称,高铁卧具在车到终点站时均回收进行洗涤消毒,暂不清楚臭虫来源。”
《X京报》的报道截图,同样不能少了臭虫大照片,恰与某网站用图相同。所幸截图尺寸较小,特保留此臭虫,读者可以想象前述网站图片的“冲击力”
上海客运段难道连动车、高铁都分不清?看看原话。该报道正文中说:“根据有关规定,铁路列车卧具全部实行一客一换制度。”没说是高铁,但记者听见的只能是高铁、高铁、高铁……这是有多爱高铁?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高铁果然浑身都是G点,什么事只要能扯上高铁都会让一些人兴奋。看,“爆料”网友自述有“一串被咬的包”,媒体立刻配一张伤口成片的图,惨不忍睹,还偏偏不注明这是资料图,惹得网民大呼小叫。从来没被臭虫咬过的人,是不是都在幻想自己被臭虫袭击?这幻想刺激不刺激?
经过媒体和大众舆论的努力,记者已经成功地在舆论场内,将高铁、臭虫、吸血和网民连成一片。在百度上查询“高铁 臭虫”,有近24万个结果。新浪微博的时事热搜榜上,“吸血臭虫”25号下午仍排在第2位,被搜索近9万次,旁边还以灰色字标出相关热搜“高铁现吸血臭虫”。新浪微博的微话题“吸血臭虫”也有7万多条讨论。
秦火火若狱中有知,一定会感慨,自己当年苦心经营的高铁谣言,也不如这几只臭虫有效。值此十一长假前夕,各种交通工具争夺市场的时刻,难免有人会想,这会不会是什么公关公司的“秦火火”行为?但笔者相信不会是这样。眼下的“网络全民秦火火”充其量只是一场被媒体操纵的虐恋。
世界最发达、最先进、造福人类最多的中国高铁,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那些具有国际主义的大资本恨不得吸上几口优质资产却吸不到,当然又怕又爱。但是不知道血气正旺的媒体记者们每次兴奋是为什么。当初明明是动车出事故,媒体说是高铁出事故。高铁明明比公路交通安全千万倍(从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来看,每百万人公里的伤亡人数之比,铁路和公路的伤亡差不多是1:24,这还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铁路造成的伤亡实际上缘于平交路口的汽车驾驶员违规,参见《高铁的春天》),许多网民却被媒体恐吓得不敢坐高铁,宁可去公路上历险。这不,网上最新的调查话题是——高铁出现臭虫,你还敢乘高铁吗?
如果动车上出现臭虫,铁路部门也应该严肃对待。不过对广大网友来说,说实在的,小小寰球,有几个臭虫碰壁,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老百姓照样心情舒畅地乘坐高铁,平平淡淡的,才是真的爱。
就在中国媒体为臭虫起劲的时候,《纽约时报》却率先做了明白人,以“高铁改变中国”为题,发表文章盛赞中国高铁改变中国。一面是国际专家的肯定,“世界银行的专家们计算,高铁的经济效益包括节约旅行成本、降低噪音、降低车厢空调能耗和燃料能耗等,自然无须多言,但另一面,高铁使得生产率得到提高,这也能带来经济效益。”一面是中国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好处,“铁路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高铁票只有飞机票一半价格,且不敢提价。那些运营了4、5年的线路,火车票价格一直没变,而蓝领工人的工资则连翻倍都不止。这导致许多工人和公司经理们一道选择高铁出行。” 《纽约时报》羡慕嫉妒不言恨,说了一大堆优点,最后说出的唯一缺点竟是“高铁最近好挤”。
高铁最近好挤?其实关于高铁的舆论才是真的太挤,类似臭虫新闻,实在有损自己身心健康。不如放松心情,去切实体验其实并不挤的中国高铁。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