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1.4亿民工,粮食产量反而提高
柳鲲鹏
2007-5-18
简介:传说承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可是现在出现了这么多的民工,粮食产量却没有大变化,说明粮食产量跟积极性没有太大关系。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还相信以前的那个承包故事:农民在集体的时候,没什么积极性,所以粮食产量不高,大家吃不饱;后来一承包,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极度高涨,中国粮食产量因此大幅提高。这个故事有多少可信?
现在中国农民总共9.4亿,其中民工有1.4亿。统计劳动力的时候,一般不考虑老人、小孩、学生等。我们假设现在的农民和1980年的农民积极性一样高,但是由于实际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的减少,导致投入的劳动量也大大减少。可是粮食产量呢?1980年3.2亿吨,2006年4.9亿吨。也就是说,在农业劳动量投入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确定,积极性跟粮食产量没有太大关系的。
那么粮食产量跟什么有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是田的数量。田数量少了粮食产量是不可能上去的,从总体上看中国种粮的农田数量是减少的,农副产品的农田数量也大幅上升。需要注意的是棉花的问题:以前没有化纤工业,所以只能穿“最环保最高级”的棉布。
第二是梯田的数量。梯田能够留住水肥。中国的梯田,却是农业学大寨的产物。
第三是水利。主要指灌溉,当然也包括排涝。只有水田产量才能提高。
第四是良种。杂交水稻的产量就是高。但是良种的培养,却需要很长的时间,首先找到有效的方法,其次还要生产大量的良种。这恰好是文革时代的成果。
第五是肥料,主要指化肥。其提高产量的效果是可以当年看到的。不过化肥用多了也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不能过多使用。
第六是科学方法。跟良种一样,需要多年才能有成果。
最后剩下积极性。只要做到前面的,就保证了及格的工作量,积极性的影响是很少的。而实际上,农民一年之中只有几个月较为重要和忙碌,其他时候是比较闲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谈阔论什么积极性导致粮食大幅度提高,实在是一个别有用心的谎言。也正是看到农业的这个特点,毛主席时代在农闲季节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荒地、梯田、水利、肥田等等各种农业基本建设。这都为后来的粮食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粮食增产只是一个必然。而这种工作的见效,却不是立竿见影的。
那个小岗村的故事,有人调查后发现,某年粮食产量4万斤是因为那年大旱,第二年正常了产量就是12万斤,跟承包一点关系也没有。而在集体的时候粮食产量是每年19万斤,于是就有人怀疑造假。本人这里不想详细讨论,只是指出:粮食产量首先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积极性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不过对于农副产品,积极性的作用就要大一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