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时代是个坑,一切功劳往里扔?——评吴建民先生讲话
言川
全国政协委员、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先生是本人所尊敬的外家家,但他在最近全国政协组织的“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协商会的讲话,本人却深不以为然。他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我们本应当把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矫枉过正的部分拉过来,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继续革命,特别是文革中破“四旧”,否定中华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改革开放后,我们吸收了外国文化中的好的东西,但是糟粕也进来了,所以今天中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现象。
吴先生说今天的中国的信仰缺失,只是说出了了事实的一部分;现在不仅仅是信仰缺失的问题,而是道德底线是否失守的问题。而吴先生究其原因,一是来自外面的“糟粕”,二是归咎于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文革时期。
应当明白,所谓“革命战争时期矫枉过正的部分”,就思想文化来说,就是高举“五四”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大旗,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这些糟粕与现代民主思想没有任何相容之处。不批判并清除这些糟粕,就没有中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没有中国革命的大胜利,也就没有今日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但应继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且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即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和新型的生产关系相适应。说到“文革”,从来都被定义为“政治动乱”;在思想文化方面, 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红卫兵思维的单纯和幼稚,许多历史文物、古籍,以及某些可以改造、借鉴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但远远谈不上“登峰造极”的破坏。何况“文革”不等于“文革期间”;文革期间,中国的经济、国防、外交和思想文化建设并非一无是处。因此,回顾整个毛泽东时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和升华,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文化中的“仁”,被“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所取代,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是中国有史以来官民关系最好的时期;
传统意义上的“义”,则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应当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思想所取代,助人为乐蔚然成风,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
古人讴歌的“节”,升华成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畏强暴,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不仅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打破了外国敌对势力的封锁,而且带来了国内稳定和良好的社会治安;
最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的“忠”,由“忠君”,变成了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战争中,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安全,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忠贞群体;
古人推崇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发展成数亿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行动,于是就有了“两弹一星”,有了大庆石油、杂交水稻、有了“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总之,毛泽东时代虽然由于从旧中国走来,底子薄,同时为了巩固国家安全和加速建设,物质生活十分贫乏,但从广大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有信心,有信仰,守纪律,明是非,精神生活极其丰富,至今被人深深怀念,甚至于一些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怀有敌意的人,也不否认。
显然,“信仰缺失”不是毛泽东时代惹的祸,而是源自那之后。具体原因,一是宣传舆论工作出了偏差,宣传“发展是硬道理”时,没有宣传“发展”是社会、思想、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为了矫正这一偏差。二是教育管理松了劲,尤其是对引领社会风气具有重要责任的官员、富人和知识精英教育滞后,管理松弛,好人主义、温情主义盛行。十八年前,邓小平在总结“六四”教训时就指出,改革开放后放松了教育;近些年,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党员干部的文件,即是弥补教育管理的缺失。最近暴露的山西省黑砖窑事件,是一件典型的践踏人类道德底线事件。如果“信仰缺失”是毛泽东时代所致,那么这样的事件应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或中期;但它却出现于目前,恰好以事实证明,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了“信仰缺失”,某些方面甚至底线失守。
那么,吴建民先生为什么要将“信仰缺失”归咎于毛泽东时代呢?“毛泽东时代是个筐,什么罪过都往里装”,而“改革时代是个坑,一切功劳往里扔”。否定前者,不但没有风险,而且可获得“思想解放”的美誉;而赞美后者,或者为后者粉饰,至少可以得到现在当政者的好感。——吴先生是否也具有某些知识精英的思维定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