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遭遇“伤痕”的历史之谜
[ 听光 ] 于2007-09-04
改革开放后,社会氛围日渐宽松,中国有些知识分子纷纷出来诉苦,哭哭啼啼地弄了一些文字,被人们称之为伤痕文学。也就是说,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自己在毛泽东时代遭遇了“伤痕”,并以此来诋毁毛泽东时代。
那么,这些知识分子之所以有机会遭遇他们认为的伤痕,其中有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在里面吗?答案是肯定的。
先说远一点的吧。中国在从周朝向秦国统一天下之间有一个春秋战国过渡时期,在这段时期有个被现在知识分子羡慕的百家争鸣时期。可恰恰是这段时期,还有一个如丧家之犬的知识分子,那就是孔子。孔子痛斥社会失序,礼崩乐坏,并四处奔走,呼吁诸侯恢复周礼。在这段时期,孔子常常遭人白眼,内心的痛苦又有谁知?社会大潮浩浩荡荡,孔子生前没有机会看到周礼的恢复,但在身后,以他的名义恢复了一个经过改造的周礼。
从周朝到秦朝统一天下,政治制度从诸侯分封制,变为郡县集权制,简而言之就是,原来天下是由诸侯分治,后来变成了天下由皇帝任命的官员共治。也就是说,其中一个诸侯吞并了其它诸侯,然后由一个诸侯(皇帝)来管理天下。然后这个最后取胜的诸侯,把自己治理自己封地的经验扩充至全国。
周朝的上层建筑是建立了诸侯(领主)经济基础之上的,而秦朝以后,上层建筑转移到地主经济基础之上。秦之前是封建领主制,秦以后是封建地主制。其中封建性是共同的,广大农村仍然由封建宗族制度所管制。
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共同性,孔子才获得了复活的机会。不过不会完全照搬孔子的东西,而是经过改造后再使用。这个改造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的,直到清朝才算进行不下去了。
大致了解了这段历史,就看到孔子这个知识分子在两种不同社会形态转换之际,就是在春秋战国这个过渡时期,可以说是遭遇到了“伤痕”了。孔子那副如丧家之犬的样子,难道还不够“伤痕”吗?
但是,这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非常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新的见解,希望被哪个诸侯看上,自己就有机会在历史上风骚一把了。当然,竞争的结果是法家在秦国受到重用,并辅助秦国统一了天下。
就在很多知识分子不断创新认识的时候,孔子却去修古书了。在时代大潮向前狂飙的时候,象孔子这样守旧保守的知识分子不被重视,不被重用,这是很正常的。以孔子所极力鼓吹的所谓恢复周礼来说,倘若周礼真的那么伟大的话,那何以又会出现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大乱呢?这说明原来的周礼已经不能胜任新形势的需要了嘛。
由此完全可以说,孔子所遭遇的“伤痕”其实都是自找的。
上面举了这个例子,就在于说明,伤痕是如何从历史中必然产生的原因。伤痕的产生,主要发生在社会形态转换的过渡时期,一些守旧保守的知识分子不能适应社会潮流的需要,而被排斥,遭白眼,运气不好的话甚至遭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冲击,于是就难免遭遇某种“伤痕”了。但这一切本是历史发展中一段特殊时期的必然性的现象,对于无法避免的必然性的历史现象进行攻击,这不是没事找事干吗,这不是无聊吗?既然是必然性,就是规律,就是真理,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搞清楚了这一点,应该没必要还是耿耿于怀了吧。
类似的历史时期中外都还有例子。如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期,总会有些保守人士会遭到“伤痕”的。如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强大的顽固的封建派在感到要遭遇“伤痕”时,甚至反过来把搞变法的知识分子给“伤痕”了。而中国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新知识,那么难免有些旧知识分子遭到“伤痕”,比如说社会倡导新学,那么一些保守的封建派的老师就可能失业,这不得不算是被“伤痕”了吧。那么到了要搞社会主义的时期,那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被要求进行改造,这也是时代发展需要吧,对于一些顽固坚持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来说,不被重用,甚至受到一些冲击,遭遇一点“伤痕”,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嘛。当然了,现在世界资本主义相对发达,有美国这样的后台老板撑腰,国内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伤痕”派反过来对无产阶级进行反“伤痕”,这同样是难免的。所以说,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培养壮大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是多么高瞻远瞩的英名决策呀。
当然,一般来说,在社会形态转换的过渡阶段,遭遇“伤痕”产生的现象相对明显一些,因为这是社会发生飞跃性的质变时期,动作相对较大一些。而在社会形态稳定的时期,也总是存在新旧知识的斗争的,但这就平和多了,其实“伤痕”还是有的,只是程度相对较小,而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