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中国特色”,还是“社会主义”?
——历史新时代的开篇
北京市写作学会 薛遒
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而且将继续作出历史的诠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体系初成,其核心便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说到底,就是社会主义。
如果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突出“中国特色”,那么,十七大历史新时代的开篇,便是突出“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对立统一体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主义”将居于主导地位。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都在矛盾中生成、生存与发展。
发展的基本形式是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就在转化之中。
没有转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那么,向哪个方向转化呢?
是向资本主义转化,向张五常们的按照财产多少重新划分等级、房地产商不为穷人建房转化呢?还是向财富社会公有的本质转化,向广大劳动人民转化?
转化,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欣喜地看到:十七大,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十七大,将历史的进步诉诸人民,诉诸社会主义。无疑是对资产阶级“理论精英”们为大资本辩护的凝重回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心泉的热情喷发。
中国共产党将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自觉,取回被资产阶级知识精英们夺取的那些话语权,将以人民意志和力量的依托,更大地掌握历史进步的主动权。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光辉卓著、不容否定的伟大进步。
“中国特色”对现实的冷静与正视,对社会主义基本方针的坚持,为今天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回首三十年,“中国特色” 现实地落实、推动“社会主义”; 放眼今朝,“社会主义”将提升对“中国特色”的引导能力,发展“中国特色”。
但是,转化将是渐进的。
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居于主导地位,规定着历史的方向,但表现在质上;“中国特色”则在量上仍居于主导地位,张五常们甚嚣尘上的叫嚣仍会甚嚣尘上,茅于轼们貌似公允的自白仍会冒似公允。不仅如此,整个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仍会大量地表现在“中国特色”上,这同样是一个摆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面前应予高度正视的事实。
社会主义不是美好理想的空谈,它需要大量“中国特色”的积聚。
对“中国特色”的引导和转化,将主要表现在“民主”上。
社会主义需要发展民主,资本主义也需要发展民主,这是两个“主义”都能接受,也都迫切需要的现实任务。
民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之路。
无疑,资产阶级及其知识精英们将进一步获得民主,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同样无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将获得更多的民主。
人民主权!
社会主义本质的张扬,将使“智者”们改变社会主义方向的呕心沥血,成为千虑之失。
中华民族之崛起,因此而成为必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