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说要“刹住毛泽东热”,问题是,有毛泽东热吗?
: 暂时无派 02/28/2008
中国有没有毛泽东热?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比如,在强国论坛,就有很多人是毛泽东的忠实的崇拜者,他们认为许多人和他们一样热爱毛泽东,中国社会的确有毛泽东热。而另一些人则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说,在他们生活周围从来就没有什么人谈论毛泽东,所谓“毛泽东热”根本就是“小左”杜撰出来骗人的。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好说,因为我接触的人毕竟有限。试图从很小的样本中抽提出广义的结论是不科学的。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的机构做一个范围较大的抽样调查呢?好象还没有。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讨论这个问题了?也不完全是,有一个办法,虽然不够客观,但比现在强国论坛的争吵更能说明一点问题。这个办法就是看社会活动比较多、同时不怎么喜欢毛泽东的人怎么说。这里所说的社会活动比较多的人大体上说就是“精英”人物,而不怎么喜欢毛泽东的精英现在基本上应该属于“主流”精英。
张贤亮能不能算一个主流精英呢?我认为是可以。第一,他是一个以“伤痕文学”而走红的作家;第二,他是一个政协委员(哪一级的我说不准);第三,他不喜欢毛泽东。很显然,张作家是认为有毛泽东热的,否则何必要呼吁“刹”这个热呢?当然,张的观察不见得有代表性,那就再举一个。有一个叫茅于轼的主流经济学家也持有和张作家相似的观点。他的结论是:改革在中国造就了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富人,他们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另外的95%中的很大部分,则因为信仰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即使最保守估计,人口95%中的大部分,也快有十亿了。当然,具体的量化是很难的,但是,十五亿人中,如果只有一百五十万人“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那是不能称为“热”的,甚至只有一亿人如此,也只还是一小撮。能让张作家兼政协忧心忡忡到在政协会上把这个事郑重其事地提出来,说明这已经是个影响改革开放的大事了,也就说明“热”的人不象是一小撮。
有没有另外的可能呢?就是搞“毛泽东热”的人确实是一小撮惟恐天下不乱、破坏和谐盛世的“小左”;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造成的影响很“恶劣”。应该考虑这种可能性。但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少数人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应该是身居高位或者是把持“话语权”的人吧。可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无论是各级党政机关还是有影响的主流媒体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对毛泽东“热”的现象。不仅不热,相当多的主流,在绝大多数时间,要不就是否定或批评毛泽东,要不就是干脆一句不提,用“淡”或“冷”来形容似乎更符合实际。
其实在张作家最近这番话之前,“刹毛泽东热”的事不是没人是试过,但不知为什么,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没刹住,让刹热的人始料不及的是,对于毛泽东有一种越“刹”越热的的趋势。后来,大概是受了某些“高人”的指点,主流们采取了“淡化”的办法。遗憾的是,效果同样不好。也是,按照宪法也好,共产党的党章也好,该提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时候偏偏不提,就难免引起人们的疑问或好奇。就象在唱歌,明明是G调,四分之二拍,突然在一个关键点改成C调,四分之三拍,唱歌的人一定会觉得别扭。别扭就想问个为什么,于是就去寻找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年的“毛泽东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煽”起来的,特别是对于没有经过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人更是如此。我接触过几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年青人就是这样成为毛泽东“粉丝”的。
这次,张作家又在网络上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毛泽东热”。张作家说毛泽东思想是和改革开放对立的,不刹住“毛泽东热”会让人觉得改革开放搞错了。这里,张作家犯了个错误,他忘了茅经济家的5%对95%的估计。那些身处“95%”的人,特别是有点知识,又很不“顺”的人,比如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听了张作家的话说不定就会问一声:“是吗?为什么毛会认为改革错了呢”,于是,就有可能去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一来二去的,没准又催生了一批毛泽东的“粉丝”。
主流又冷又淡,张作家却明显感到了“毛泽东热”。“热”在哪里呢?只能是热在民间了。民间的热怎么“刹”?设身处地地为张作家想,我觉得挺难。三十年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象一个“幽灵”,在非难和淡化中在民间顽固地徘徊。这种顽固成了张作家们的一块“心病”,留之难受,挥之不去。这说明什么呢?我想,大概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毛泽东思想真的是真理,它已经变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灵魂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溶进他们的基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张作家们,别太难为自己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