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死结重民生:也谈成立"城管军校”
改革三十年:和谐“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其中关注民生成为两会内外各种不同提案和人们关注的聚焦点,似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7年政府各项工作报告将“更加注重关注民生”应是和谐的第一要义。
只要是成都市城市管理局的一线行政执法人员,每年都将参加为期10天的军事轮训。成都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了这一新举措,并指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一线城管人员的执法素质和服务意识。城管军训到底有无必要?成都市城管局此举一经披露,就引起市民网友广泛争议。(3月20日《人民日报》)
有人认为:应该说,城管人员执法素质与服务意识确实需要提高,城管军训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成都城管军训的新举措,赞成者寥寥,而质疑声音倒不少。公众为何对城管军训的规定不感冒呢?换言之,群众为何对城管没有好印象?在笔者看来,百姓反对的并不是军训本身,而是希望城管部门切实转变执法作风,提升职业形象。如果城管执法作风不转变,即使军训搞得再好,也是面子工程,百姓未必喜欢。
另有一种观点:一些人之所以对城管军训提出非议,是因为这些人对军训的理解产生了“歧义”。城管执法人员接受军训,对提高执法管理能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决不能把城管执法人员“军事素质”的提高,理解成对付小商小贩“能力”的提高,更不能理解成对付小商小贩“战斗力”的提高。城管军训是自身执法和管理的需要,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而不是其它。一分为二的说,在城管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全社会呼吁城管文明执法、善待弱势群体的当下,成都市城管局对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定期进行军训,毫无疑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当人们对两会聚焦“更加注重关注民生”之际,不妨用还在去年时某报一篇报道的标题予以浓缩性的表述:<<城市要整洁老百姓要生存>>。不能不看到,城管没有执法权,现在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换言之,正如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政法部副主任张恒山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小贩的谋生权高于追求市容整洁的权利,城市管理者乃至全社会都应树立正确的价值位阶观,应在优先满足小贩们的谋生权的前提下,兼顾市容整洁。如果缺乏这一行为规范底线的约束那么提高城管人员的执法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因为这就如同于说要提高农民的执政水平一样滑稽。如果非要说提高,那么,该提高的,确实是他们的服务意识。城管是什么,城管是市容管理的协助人员,也就是说,他们也是“公仆”系列里的一员,而且,从各地的城管人员编制情况来看,也大致符合我的推断。既然是公仆,理当为公众服务。经常看见西方影视片段里仆人谦恭的服务形象,但这个形象千万不能引用到中国来,因为这将对城管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可是错不在城管。其实他们对弱者也具有天然的同情心,但在“大盖帽思维”的影响下,又加上良莠不齐的个人素质关系,城管砸烂小摊,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和自己的工作意义有所违背扬长而去的情形,也就频频上演。事实上,市容整洁置于谋生权利之上是本末颠倒,在2006年,城管与小贩的冲突如同矿难一样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同矿难频发一样,城管伤害小贩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已经算不上新闻了,只有那些带有谐趣味道的或者极端暴力的事件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比如成都一女商贩尿泼城管,深圳街头城管扒城管的裤子,以及武汉、北京相继发生的杀害城管的事件。
然而,基于城管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他的行为是行政行为务必"执法"有法律依据,反之法无规定即违法!这种违法行为则源于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是否切实地关注民生,那么城市要整洁老百姓要生存这对矛盾的死结理应两会后立马转变执政理念,解决城管因"执法难"而发生的所谓"野蛮"执法应刃而解,唯有如此方可面对百姓的诉求使其安居乐业而不再成为眼巴巴期待的"愿景"...
(2008-3-21-10:59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