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反思救灾
对于两天前发生的大地震,我在此表示悲痛。在难过的同时,我希望大家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地震,从而能更好的救灾。
由于我本身是台湾人,曾于台湾陆军服役,所以对军队有基本了解。解放军15军派出4500人作为救灾的先遣部队,直接空投在震中区域。网路公布了几张关于他们的出勤照片,这些照片曝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个大方向:人数
按我的经验,4500人相当于一个战斗力强大,编制完整的旅团。一个旅团的作战能力是相当强的,它拥有工程、医疗和补给单位。目前灾区最缺乏的三种资源:工程机械、医疗救护、食品补给,军队正好满足这三样条件。但是我只看到了大量人员登机,却没有看到相应的设备,这是非常奇怪的。
灾区交通条件可用柔肠寸断来形容,为了争取时间,不得已要求伞兵跳伞在崎岖的地面上,决定完全正确,可伞兵缺乏适当的降落伞!目前公布的照片我看到伞兵使用圆形降落伞,这种降落伞跟二战的“兄弟连”没太大区别,直线下落无法调整降落方向。为了不让地面敌人瞄准,所以落速也快,这增大了伞兵在崎岖地形着落时可能的伤亡。目前已经有4人阵亡,伞兵潜在的伤员也不会少。
有更好的办法吗?
换为方型降落伞!国外很多跳伞玩家使用的降落伞能调整降落方向,这种降落伞在军事上用途广泛,空降作战最大的问题是部队初始散布面积太大,一时无法集中。方形伞能让伞兵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降落区域,在落地后迅速集中,形成战斗力。震中区域属于崎岖山地和坚硬地面,方形降落伞可减少伞兵伤亡规模,从而提高灾区救援力量。
中国有全世界最精锐的特种部队,我不相信解放军没有这种降落伞。
第二个大方向:装备
一些照片显示一部分人因为缺乏及时输血不幸身亡。伞兵随身携带的物资不多,空降后缺乏持久的救灾能力。在“后援部队能迅速抢通灾区道路”的条件下无妨,如果道路推进速度不够快,灾区的伤者就岌岌可危。
让我们换个角度想问题,人员伞降因为地形而伤亡,假设在只空投物资的情况下,条件就容易的多,对吧?
空投物资最基本的是粮食和药品,但是灾区同样需要饮水、物资以及装备不是吗?下面是灾区最需要的物资类别和作用。
柴油:最核心的物资,让发电机运转。
柴油发电机:电力提供照明以维持高强度搜索;让医疗单位运作,同时让各种设备运作。
红外线探测设备:用于测量人体体温,从而迅速发现伤者被掩埋位置。
医疗用微缩视镜设备:可深入瓦砾堆中,协助救灾人员了解瓦砾堆中的伤者情况。
小型工程机械:在震灾区有大量人员被掩埋的情况下,使用小型工程机械可以提高救灾效率。
军用大型或中型净水设备:伤口冲洗,饮用水等,这些不是罐装矿泉水能提供的。
军用野战厨房炊事设备:提供灾区所有人员的饮食。
医疗用冷冻设备:用于血液保存,提供伤者及时输血。
血液分离设备:捐血后需要这些装备制造血浆,血小板和红血球。
上述物资设备大幅强化救灾能力,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物资和设备经历空投撞击地面后还能良好运行。
1998年我曾在探索频道上看到一种自动空投系统,利用方形伞和一个微型计算机机械控制设备,模拟人在伞降中调整方向的动作,利用GPS信号做降落导引,再用良好的外部封装,可以让空投物落地后完好如初。
当空投飞机飞抵灾区上空或者适当地点时,输入地面导引坐标,然后打开舱门投出空投物,任务就完成了。空投物资会落在设定好的范围内以便地面人员利用。这样的封装外箱和微型计算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军事任务上只要给计算机加上一个自毁装置用于保密即可。
中国已经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中国完全有能力可以开发出这样的空投装备,用于特殊军事补给或者类似的救灾任务中。同样的,小型工程机械也可以提前封装在空投箱中,运抵灾区适当地点投放后加以组装。上面列表的各种物资设备也能比照办理,这绝对比单靠大批士兵手拿铲子十字镐去救灾来的强!
解放军空军公布的数据是24小时内运送了接近12000名官兵到灾区救灾,我猜想这已经很接近解放军空运的最大实力。别忘了,空运12000人,那么后续就得空运12000人份的粮食和各种物资。我们不能让去救灾的士兵加重灾区的运输负担。
最后一点,阿坝羌族自治区的叠溪-松坪沟风景区,这两个湖泊是地震形成。有鉴于曾发生过的历史惨剧,加上目前上游河川有蓄水的现象,我们必须提防崩溃的可能性,溃堤的大水只会加重灾情的惨重,因此救灾必须想办法提高效率,现在灾区连外道路还没贯通,伤者必须赶紧想办法运出来,尽人事的同时,我们只能听天命。
再次为灾民祈祷,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让救灾变得更有效率,这才是将来所有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福气。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