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2”抗震救灾看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力量互动
龚锐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 ,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中国人民、尤其是汶川县及其周边人民身上。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的危机应对与管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冷静判断和合理决策,也目睹了民众与社会自发自主的合力;我们不仅看到来自国家的有力行动,也看到了民间的社会协同和互助的力量。可以说,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央、地方、军队、民众、传媒等各种社会性力量的互动、协调与整合是极为成功有效的。
总的来说,我对中国各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持很积极的评价。
首先是国家力量发挥了领导作用和主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坚定而充满人性关怀的应对措施,让我们看到一个有力量、负责任的国家与政府。官方渠道及时地、不间断地发布灾情消息,统一认识、保持了灾区与全国的稳定;启动国家应急预案,灾难发生后立即准备抗震救灾,统筹安排各方面工作;包括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在内的中央领导亲临抗灾前线,统一指挥、保证高效,也极大的稳定了民心;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沟通合作,争取支援、赢得理解;救援先遣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军警部队火速增援,争取得了宝贵的时间,成为了救人抗灾中坚力量,并且维护了当地的受灾地区的社会稳定;医疗卫生保障、灾区生活安排、气象环境监测、基础设施恢复等各项工作迅速而全面地展开。
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即就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辗转9次前往灾区7个地方视察,踩着废墟和瓦砾,走在抗震救灾最前线。
中国空军和陆航飞行人员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成功实施了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运、空投、空降。我们的空降兵利用稍瞬即逝的时机,勇敢地跳下。这是世界上最悲壮的跳伞,这是世界上具勇气的跳伞,这也是最美丽的跳伞,人民解放军的一跳,跳出了军威、跳出了军魂!在救灾的前线,人民解放军在80余名将军的率领下,冲破千难万险,坚持连续作战,面对强烈的余震毫不动摇,抢救生命,抢救财产。
政府的新闻媒体对地震也进行了不同寻常的有力的报道
同时民间社会力量也在此次行动中积极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受灾地区的群众以朴实的民风,积级开展自救互救活动,而且愿意依靠政府和部队,服从指挥。全国各地支援热情高涨,国内媒体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各地政府和公共机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踊跃出钱出人出物,民间力量和政府形成了互动,营造出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良好局面,而且群众对抗震救灾的各个环节积极建议、监督。
从 5月12日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开始,募集的资金每天数以亿计、数以十亿计地增长,许多普通人反复多次多渠道地作出捐助。以往的中国式赈灾往往表现为通过政府基层组织捐款捐物,而在此次行动中人们逐渐不愿意在家中等待、通过电视和报纸旁观,而更多地开始在现场投入直接的行动,以这种方式与受灾者共同分担困难和痛苦。比如:携带物资赶赴灾区、捐血、认领孤儿、通过媒体提望亲临现场、采取行动。在灾区的医院、临时聚居区、通往灾区的运输线路乃至救援的一线,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各大网站的首页,灾区缺乏的物资清单赫然醒目,不远万里供救助知识,等等。
很多的个人、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在震后迅速投入了行动,为中国红十字会不堪重负的任务提供了补充力量,帮助了救援行动。在成都,救援志愿者组成了一个指挥机构,叫做“非政府组织救援行动”,负责协调30个组织。他们收集捐助,包括方便面、饼干、米饭、药物、衣物和床单。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必然是公民与国家有着良好互动和回应关系的社会。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更多地把它的关怀投注到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则必将唤起公民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更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这一次的抗震救灾中,我们就欣慰地看到了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关系。
政府在此次赈灾中与社会高度一致,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公众的行动。央视不间断、广泛、深入地报道灾情的状况、救援的进展、灾区的需求,开通各种捐助渠道,鼓励直接向终端捐助;从抗灾的第一时间起,“救人是第一位的”,“不惜一切代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这些话语和不惜代价的救援行动一起,反复传递着强烈的讯息。国家领袖不断在现场向救援人员和受灾民众发表讲话,并通过媒体迅即传播到全国,转变为对全国民众的动员。直至最终在共和国历史上设立第一个国家哀悼日,以整个国家的名义向在震灾中死难的国民表示悼念,所有这些史无前例的一切都旨在表明,国家是由这片国土之内所有民众共同组成、历史命运忧戚与共的共同体。
忘不了那些英勇顽强的解放军、武警官兵与公安民警;忘不了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忘不了那些奔跑在灾区的自愿者……正是这些人,构成了我们抗震救灾的主力,构成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十三亿人分担起灾难,再大的灾难也不再沉重,十三亿人汇集起力量,那是任何都无法抵挡的力量!
可以说,政府与民间组织、包括宗教组织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分别满足了受害同胞的不同需求,是最优的救灾策略,是灾民之福。
可是,在这样积极和有效率地工作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在地震发生三十几小时之后,仍然无法进入震中---汶川县城,如果把其当作军事上最关键的是能够出奇制胜的战争,相信速度可能会更快;一些公司现在是要求员工捐款,而不是鼓励自愿捐款。博客痛批明星,包括姚明,他们认为他们的捐款不够;捐款电话被打爆,固然反映出公众的爱心,但可以看出红十字会在捐款的专业化上存在改善空间,电话热线太少,捐赠渠道太少;有些企业家怀抱巨额财富,却不捐或者少捐;中国现在的受政府认可的民间组织太少,难以满足重大灾情发生时的复杂救助需求;等等。
现在,受灾地区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灾后重建问题。
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力量,因为只有国家才能调动全社会的财富,集中力量、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而且需要社会更广泛的参与,因为创造的力量蕴藏在社会中间,在社会中蕴藏着对参与有意义的公共生活的热情,这种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建设性力量,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家力量的不足和缺陷。
让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用爱去弥补逝者的遗憾,让我们用爱去抚慰生者的创伤,让我们用爱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