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万岁
海博
今天,离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已经整整一个月了。一个月来,全国人民以空前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万众一心,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震撼世界的壮烈诗篇。八级大地震不但没有成为摧垮中国人民的灾难,而是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契机。
一个月来,我的思绪一直难以平静,一种久违的情感在我的胸中郁积着、奔涌着。我的眼泪不止一次地溢出眼眶。
也许是见识了太多的苦难,我对苦难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仍然为这一次的苦难感到了震惊,但这并不是我热泪盈眶的原因。也许是阅读过太多的爱恨悲欢、生死情仇,我对人间的的悲欢离合已经淡漠,但我对地震中涌现出的真情大爱仍然激动不已,可这也不是让我如此激动的理由。真正让我热泪涌流的,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大灾面前,表现出的空前的民族精神,让我的灵魂为之震撼,也让我再一次见识了人民的伟大。
从地震的那一瞬间开始,中国人民就以其超卓的表现让世人震惊。在短暂的惊慌之后,人们没有悲哀和失措,而是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互助自救。
一幕幕感人的镜头已然永恒:
――地动山摇。谭千秋弓着身子,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
――
地震发生时,32岁的崔昌会和她的工友被困什邡,崔昌会是其中伤情最重的一位,大家将她抬到比较安全的地带,并搭建了一个简易雨棚。两名熟悉的工友决定留下来陪她,却被崔昌会无情地“赶”走了:“不要管我,再呆着就没得活了,你们一定要活着走出去。”……
――9岁半的林浩把已经昏迷的同学背出废墟,又重返废墟背出另一名被掩埋的同学;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在震后的深山里走了12个小时,到达绵阳安置点……
率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进入震中汶川县城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这样介绍他们路上遇到的情况:
临近傍晚,走到一个羌寨,部队短暂休息。大家又累又饿,很多同志刚坐下就睡着了。得知我们要到汶川去救灾,村民们把刚煮好的一锅粥端给我们,我们不喝,就拦着不让走,他们说:来了天灾,都在往外逃,你们当兵的却不要命地往里走,就以粥代酒,给你们壮行吧!这碗粥,我们是含着泪喝下去的。一位羌族老大妈,说什么也要看着女战士把两个粽子吃下去,自己却转过身去,偷偷地舔粘在手上的米粒。一名胳膊上缠着黑纱的中年妇女,非要给我们带路,她说:“我的丈夫和孩子都没了,我给你们带路,你们就能走快一些,多救出几个人,多保住几个家。”
在灾区人民奋起救灾的同时,全国人民也迅速行动起来。
山东莒县洛河镇的10位村民,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颠簸四天三夜,行程3000多公里,赶到了灾区。
陈岩是一位普通商人地震发生后,他抛下客户,开车直奔都江堰。他说:“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
夜以继日地连续给伤员做手术,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退休教授张泮林累倒在手术台边,心脏停止跳动近1分钟。仅仅休息了一个晚上,74岁的他又站在了手术台旁。
一个个、一批批、一群群自发自愿的救援者,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他们与解放军同行,与救援人员并肩,只为托起每个生命的希望。几万、十几万……人们至今仍无法说出“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准确数字,但他们那动人的身影留在了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人民,这是一个近些年来已经不大被提起的字眼,已经被蒙上某种灰尘的字眼,虽然出于某些原因有时候我们还不得不把人民挂在嘴上,但在人们的心中,人民似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成为发展的包袱,特别是在某些人眼里,人民已经成为落后的的代名词,需要他们来启蒙,需要他们来改造。但是,这场地震以及此前因藏独事件和奥运火炬被阻事件而引发的风起云涌的爱国浪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人民永远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尽管他们是沉默的力量。当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的时候,世界将为之震颤。
从农民到工人,从60前到80后,千百万志愿者涌入灾区;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国外,无数的人们踊跃捐款;从部队到公安,从医生到护士,一支支救援大军进入灾区。从开进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上,我们看到人民在行动。
从地震到来的一瞬间把学生护在身下的教师,到几过家门而不入投身救灾战斗的普通战士,从向救援者举手敬礼的少年儿童到捐出了自己一生积蓄的耄耋老人,从震后立即投入抗震自救的工人农民,到冒着余震危险奋不顾身克服困难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我们处处感受到了人民的风格。
其实,一部人类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创造的历史。在英帝国主义的枪炮下勇敢的站出来奋勇反击的是三元里的普通百姓;在领导人被捕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勇敢的打响了推翻帝制第一枪的是普通的新军士兵;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中华大地的时候,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是千百万工农大众;把蒋家王朝赶下大海,把五星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的,更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和他们穿上军装的子弟。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付出、创造和奉献,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离开了十亿农民,我们的农村面貌无从改善。离开了广大的产业工人,我们的世界工厂,更无从谈起。正是中国人民以世界上最低的劳动报酬、最差的劳动保护、最恶劣的劳动条件、最低下的社会地位,推动了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没有中国人民的牺牲奉献,我们今天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的成就决不是哪个大人赐予的,更不是那些所谓的精英创造的。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优秀人物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作用必须在和人民相结合的时候、相一致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一个没有工人的企业家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一个没有学生的老师也不会取得任何教育成果,一个脱离了人民的政党也不会有任何的力量。
地震以来,许多人都为某些领导人的行为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也和大家一样深为感动,为我们拥有这样的领导人而欣慰。但是我要说,他们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人民,紧密联系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离开了人民,离开了人民的力量,他们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而且抗震救灾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是他们应该做和必须做的,因为正如温家宝所说,是人民养着你们。
大灾之后,震区人民擦干眼泪,重建家园的无声行动进一步彰显了人民的伟大。
――“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在地震中失去儿子、儿媳和孙子的农民李成林,眼泪未干,就顶着烈日,走进田里给庄稼打农药。“政府和解放军都在忙着救灾,我们不能闲着,田更不能闲着,可不能误了农时啊!”35岁的程健说,自己刚刚领到了政府发给的尿素,下周就准备给秧苗施肥。在地震灾区,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山寨边,妇女忙着采摘红透的樱桃;田地里,男人弯腰在收割成熟的油菜;废墟旁,老老少少一起晾晒金黄的麦子……
――6月2日凌晨3时多,天色依然漆黑。四川广元荣山镇高坑村的一顶帐篷里,杨孝莲起身到外面新砌的泥巴灶上生火做饭。当天,她的丈夫张必生要一早坐大巴前往北京,然后转飞阿尔及利亚打工。地震中,张必生家的4间瓦房全部垮塌,5口人无家可归。懂电工技术的张必生,被当地劳务部门组织去国外打工。这位朴实的农民说:“只要人还在、手还在,就一定能把塌了的房子重新盖起来。”
也许,这些无声的行动不象震灾中发生的那些感人的事迹让人激动,但不是更深刻地诠释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吗?
五月27日,从台湾到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南京中山陵挥笔写下了“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八个字。我想这是国民党从政权失而复得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最大启示,也是在失去政权八年之后重新取得政权的根本秘诀。以八年的代价,能够体会到“人民最大”,那么这八年还是值得的。我们希望任何一个政党不要在失去政权以后才知道人民的力量。
如果这场地震唤起和激发了人民的精神和力量,那么这将是这场震灾最大的收获,震灾后一个月来的一切,已经深深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地震一个月的日子里,在这篇短文的最后,我最想写下的几个字就是:人民万岁!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