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改革历程,其中有些事情特别值得纪念。
毛泽东时代后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政治家凭着国内外多方精心经营,以擒贼先擒王的高超手段,通过打开中美关系,而一举突破西方的封锁链条,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巨大障碍。另外,毛泽东时代经过二十多年的高积累的重工业化政策,已经初步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国防工业基础,在取得这些重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全国人民在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后,希望尽快转化工业成果为改善提高群众生活的内心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和民意的要求和呼声。改革的八十年代初期,通过一些政策调整,随着工业生产力的不断释放,群众生活开始快速改善,群众真诚而热烈地拥护和支持改革,虽然其中一些不良现象已经开始隐现,如腐败现象等,但人们对改革的热情依然高涨。
改革怎么搞?这是个新问题。人们不可能在还没有改革实践,还缺乏改革经验的情况下就能够提出完整的改革理论、指针、政策、计划和方法等,这一切的取得需要在改革实践的摸索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完善起来。
这样一个取得改革理论的探索过程,邓小平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改革实践并不等同于盲目而随意的摸索,而是要求在坚持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展开的,这就是邓小平多次提出反复强调的两点,即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指导思想。
也正是坚持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所以一开始改革的成果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也是群众支持拥护改革的原因所在。同时,正是因为坚持这样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才最终令中国战胜了改革中遇到的极大困难。
一个大的困难就是,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日益泛滥,这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最终,因为改革中腐败现象开始增多,终于导致这一因素被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他们打着反腐败的旗号通过煽动青年学生发起了后来被人们广为所知的“颜色革命”运动,企图一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和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几乎在同一时期,苏联东欧等国家在应对群众运动时失误,导致这些国家出现严重的资本主义复辟现象,有的国家甚至四分五裂。而中国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了事情的实质,而避免了类似苏联东欧的结果,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安定,维护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一个大的困难就是九十年代末期出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现象。当然,该危机发生时邓小平才去世还不久。邓小平生前一直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因而在他去世前,中国还没有出现私有化泛滥现象。正因为如此,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凭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依托,较为顺利地度过了这次灾难。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关于改革理论方面的总结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后来中共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就是三十年改革实践的理论结晶所在。
虽然改革已进行了三十年,但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改革的道路还依然漫长,中国人民仍需继续努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