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了牛养育先生的“新的马列主义理论——集体主义社会论”一文,颇为惊讶。文中观点之新颖实为罕见。不论其正确与否,它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引起我们许多思考。
这篇长达万言的文章中,牛先生主要表达了他关于以“劳动主体论”为哲学基础,分析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弊病,并建构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与企业职工集体经营相结合,以此来避免资本主义道路产生的种种丑陋现象,通过“集体主义”的过渡,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世界。
社会主义公有制寿终正寝
牛先生的新颖之处在于:首先,并不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乌托邦。他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以全民公有(或国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不能通过社会主义这条渠道。为何要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牛先生详细陈述了理由。
他说,“表面看新出现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比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是很“革命”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的生产关系。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说来,也只不过也是换了一个新“主人”而已,即从被私人资本雇用变成了被国家资本雇用,所以他们仍然具体一无所有。”这段话一针见血道破建国三十年的政治逻辑。那时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形态甚至远远比不上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晃子,行封建主义之实,是皇权政治。以前被资本家剥削,我们痛恨他。现在被国家剥削,创造的财富与价值不明不白流失,我们还感激它,认为是为贡献给了“国家利益”。
对此,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国家雇拥劳动”,即国家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将资本雇拥劳动与之相比,会发现两者实质大同小异。对于剥削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按照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的定义,或者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剥削都意味着一种罪恶,尤其为左派人士所不齿。但笔者以为,我们应该重新建构这个概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得利润,即所谓“按资分配”,是获得收益的合理方式之一,它是和“按劳分配”具有同等合法性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原始积累阶段已过,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是靠高技术或厚资本的投入才会有所收益的。“按资分配”已成为主流的分配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当然还有另一种带着腐朽气息的,畸形的分配方式也大行其道,那就是“按权分配”。在老牌的,法制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像美国和英国、法国等,权力与资本之间是有着明确界限的。即便是高官,通过手上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的渠道很有限,几乎是不能实现的。而在中国则完全不同。权力=资本,几乎成为公认的规则。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复杂,除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外,与当前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由这一简单的现象可以牵涉出中国社会很多的问题。
谁来取而代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我国当前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对于教科书对社会矛盾的传统独白,巧妙地批驳了它。他认为,这种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不具备特殊性。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才是最根本的矛盾。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以此为基础设计的。
第二,在“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我们并不能贸然选择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生产方式仍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当前仍有存在下去的价值,但它会导致两极分化、道德滑坡、市场秩序混乱、制度失灵等资本主义早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为了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创设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企业职工集体经营制度,并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角度加以论述。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即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享的典型代表。虽然生产资料在名义上归于国有,即全民所有,通俗地说,是全中国十三亿人的资产。可是经营并管理资产的却只是少部分人,这种“权力”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福利,于是靠吃国有资产发家的官僚和商人不计其数,这是中国最早富裕的一批。
后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所有权未变(仍归集体所有),但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率的大大提高,证明了土地经营权的关键所在。
企业职工集体经营制能够实现吗?
我认为,前途未明。
对于新体制所暴露的缺陷,笔者想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讨教。
一,换汤不换药? 如何处理计划经济时代无法克服的制度障碍?
个人觉得,牛先生的想法过于乌托邦化。他认为,既然国家层面的公有制实现不了,那么可以先在企业内部实现公有制,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过渡到全民公有。可见,他一直未跳出“公有”思维怪圈。
分析当前的经济形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成分已经占绝大多数部分。而且,正是由于“私有”后,经济状况才展现大如此活力。在这种情况下,谈私有制的改造和走向“共产主义”无疑是脱离实际的。在“公私博弈”中,公有制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说服我们给它信任的理由,唯一的说词即是现在的私有制多么多么怀,剥削,腐败,贫富差距,道德滑坡,价值失范。而私有制,确实展现了它的效率,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是从宏观角度看,如果仔细考察中国私有化之路,也会发现其中种种黑暗之处,但它不能成为我们否认私有制的理由。只能说,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的私有化没有走上正轨。
痛陈国家所有制的弊端之后,却提出以企业为单位的公有制经济形态,无异于打自己嘴巴。无须赘言,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对于提出的新经济制度,我一直觉得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障碍。如果真照此进行,那么从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弊病会不会重演?
称企业内部员工实行公有制,即人人占有生产资料。那么,“个人所有”又该如何理解呢?这和计划经济时期徒有虚名的全民公有有什么区别?何况“企业公有”会不会再次陷入平均主义及吃大锅饭的怪圈? 这些问题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二,资本家凭什么把资本经营权有偿转让给企业全体职工?
牛先生指出,该新经济制度的现实操作性在于,它首先在企业内实现生产资料全体职工公有。可是,如今国有企业已经退 居二线,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多是私营或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显然不是公有的。要么归私人所有,要么采用股份制的形式。那么如何将他们变为公有呢?提出了一个貌似很完美的方案——资本家(他使用这个称号,代表资产拥有者)将生产资料(或资本)以银行存款的形式“租”给企业,收取一定的资本利润等费用。然后在企业中,资本家和普通工人拥有完全一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作为劳动者,他们在分配上平等。可是,这是不是有些意淫?你若是资本家,你愿意这么干么?
资本家拥有的就是资本,他们就是靠它来赚钱的,一本万利。现在要租给企业用,他能收取多少“租金”,和以前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比起来,他更倾向于哪一种?换句话说,如何让资本家心甘情愿拿出自己的万贯家产租给工人,自己仅仅收取少量租金?哪个资本家愿意把钱存在这样的“银行”,而不去投资呢?如果租金太多,那和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又有何实质区别?所以,该项制度设置明显有不妥之处。
三,如何定义剥削?“按资分配”亦合理。
笔者以为,牛先生似乎陷入思维陷阱之中。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存在剥削,于是必然会出现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中国要避开这些,就不能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全民公有制又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被历史潮流所淘汰。所以,只能靠此中庸之道达到人类的最高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这种理论的荒谬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客观地理解“剥削”。
我觉得剥削更多是由政治及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完善的市场流动经济,应当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即劳资双方力量对待,供需平衡,这样双方利益都能实现。但中国目前的形势,很明显与此目标相距甚远。一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太多,而举国并不富裕,购买力有限,所以必然出现资本高于劳动力的情况。于是劳动力贱卖,以及受剥削等各种不公的现象纷沓而至,政府亦无能为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的政治制度和现实社会的经济状况入手。
马克思认为赚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是一种剥削,而且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事实上,为什么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按资分配”呢?它是私有制下一种赢利的形式,也应当是合理的。而且,“按资分配”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分配制度。
如果你有10万元,来到深圳开个服装厂。除厂房、机器及工人的工资等支出外,其余的收益全部变成你的利润。如果按剩余价值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你显然剥削了工人。但你会觉得这是非法的,不道德的吗?肯定不会。因为你付出了勇气与胆识,你投入很多精力,更重要的,你拥有这10万元原始资本!如果别人有,他也可以去开这个厂,也可以盈利。至于工人,如果他们觉得工资太低,待遇不好,他们可以走,到别处去。市场经济嘛,就是通过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这是从理论上分析的,它在现实条件下几乎完全不适用。为什么?黑厂的老板说,就这点钱,不干你可以走!可是走哪去,见到的都是这样的厂。对于底层的劳动者来说,这明显是对劳他们的整体排斥。那么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其根源是什么?
中国人口多,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将劳动者逼至如此境地,有另一很重要的原因——制度不公正及由此导致的市场畸形化。即政府在制定相关制度,如劳动合同法,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并建构市场秩序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我们不敢武断认定这是政府的不公或失职。但现实却表明,市场机制明显对大资本家有利,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从政治学上看,它是由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不论是一党制,还是多党制。它首先是为自己的政党利益考虑,然后才是国家利益(或公众利益)。政党摆脱不了这一局限性,所以只能靠法律来制约。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实现“宪政”,加上传统沉积下来的厚重污垢在现实中仍发挥着作用,所以面对的形势异常复杂。官僚阶级与大资本家、财团、黑恶势力沆瀣一气,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是难以避免的形态,已经明显固化为一种社会结构。
面对这一混乱而积重难返的形势,推进法制建设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在一个靠威权政治统治人民、控制社会,而且素来以等级制度森严而闻名的国家,人们连在法律面前的基本的权力都不平等,又如何奢望法律能实现公正?现实也确实如此,强势群体更能有效地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腐败甚至已经渗透到立法领域。各种复杂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使社会病入膏肓。很难找到祛魔除病的良方,也不可能下一剂猛药。中国不具备这个条件,而且风险太大。
另外,这还与社会流动机制的严重扭曲有关。这点会进一步作探讨,此处不赘述。
四,压制个性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为何仍有市场?
认为,“建立在‘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经济基础上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将是集体意识、集体道德和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否是国家主义的翻版,而且自计划经济时代以来,集体主义已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不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推测,如果按照所推崇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计划经济时代无法克服的弊端,如生产积极性偏低、吃大锅饭、搭便车等现象会不会重演?
笔者始终觉得,集体主义在本质上即是反人性的。即便它真的用于实际,也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有悖生产力的生展。
很难想象,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与其把共产主义当作人类的归宿,还不如全心全意去追求一个大同世界。所以,我理解并认同牛先生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些看法,但对于紧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通过“企业职工集体经营制”来回避资本主义的弊端,以达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望,我并不像牛先生这么乐观。
总之,有一点是无法回避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至此已寿终正寝。随之而来的会是怎样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民主社会主义?或是所言“企业职工集体经营制”?可考虑的方向很多,但是能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便无从得知了。
(手记:当时花一个小时读了牛先生的文章,很受感动。本来有许多话想说,但应酬颇多,不巧耽误,后来一直想找时间写,但琐事缠身,苦于没有时间。现在总算勉强完成了。很多内容都已经渐忘,那篇文章的震撼远不止此。由于此隔数日,只记得这些只言片语,所以先贴出来,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