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耕地约12万公倾,可灌溉地约45%,旱地、坡地约55%,人均耕地1.39亩,三万多个乡镇,六十多万个村,两亿多农村家庭。8亿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的户占了六成,农村劳动力5亿多人,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的,约有2到3亿多人。还有约1500万贫困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农业又是弱势行业,农业生产收入太低,一亩地纯利润才几百元,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平均每个农户都有一人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实际上已成为现在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轰轰烈烈的打工浪潮,不但带来了我国特有的春运现象、打工文化,还有实际的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问题。分散的小农经营、种地收入太低、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是造成机械化难以推广、生产效率低下、新技术应用范围小、优质品种难以普及、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根本原因,甚至出现了弃地不耕的现象。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必须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一,土地只有在集中情况下进行农业生产,才能充分发挥机械化设备做为现代先进生产工具的优势,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变几千年来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二,只有在土地集中的情况下,现代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和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才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同时生产中又能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农作物品质的改善。三,只有在土地集中的情况下,才便于统一规划,进行农田基础水利配套设施及田间道路的建设。四,能优化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从事发展畜牧养殖业,加工制造业,商贸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适应社地的发展。总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能大副度的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最大限度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能大力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社会财富,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土地的集中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型私有资本的进入,并购分散的农民土地;二,是以现有的乡镇、村为生产单位,集中农民分散的土地。很明显,第一种方案走的话,大多数农民便很快分化成极少一部分人成为现代的大地主,一部分成为现代农场雇员和从事二三产业,还有一部分成为失业者。贫富两极发展再次被强化,大量的失业人员必将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首要因素。第二种方案农民依然是土地的主人,不同的是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转变为以村、乡镇为单位的集体生产。很显然这种方案较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理由是:(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三)真正把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激发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四),农民的就医、上学、健身、文化娱乐等社会公益事业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较容易提高,促进和谐、文明、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成。(五)促进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向城镇化靠拢,缩小城乡差距,为进一步消灭两种户口做好准备。
建国59年来,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很不平坦。建国前期有过一段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践,后来因左倾冒进,三年天灾和十年文革把人民的生活搞得困苦不堪,物质极度溃乏,不得已走上了小农生产的道路。这种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思想,实现了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发展不平横,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现象。特别是到了现在,矛盾越发显得突出,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劳动收入低,几乎没有社会保障,看病难,上学难,维权难,显现出了很多对生产力发展阻碍的因素。再次提出对农业的改革,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成为时代的要求。
从整体上看农村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在各个省市有条件的地区,选几个村镇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生产试点,以村集体为经营单位为宜。取得经验后再推广。
二,健全村集体单位的领导班子、财务制度、生产经营制度。对于农业生产可采用农场化管理,由村集体选举或聘请有能力的人担任场长,农场的职工原则上在本村内部选取聘用。薪水的高低可据工业企业的模式制订。农场的生产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看待。
三,村集体经济的重大决策,必须宣传、开会、透明,全体村民审议决定。
四,根据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的农业生产实际年收入数据,如果集体化农业生产后的利润分红低于单干时的收入,国家应给予补贴保障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对改革的认识和积极性。
五,国家大力扶持机械化生产工具的装备水平,可以看做是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现有的私有农机具,国家可以回购,统一调度分配。小型农机具转移到山区等不适合大型农机具作业的地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信贷发放。
六,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应看做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已有在外就业门路的仍加以鼓励,没有就业门路的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鼓励大力发展地方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扩展就业门路。(二)国家可以利用大量富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住房改造建设,恳荒开荒,造林治沙。可以组织富余的民众到西部人少地多地区开发、建设、落户。总之最大限度的把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发展生产,建设国家,消灭失业的现象。
七,机械化的推广必然会刺激重工业的向前发展,起到工业、农业互相促进的良性局面,均衡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八,对于现有的重工业、轻工业体系中,不管是外企还是私企,对外来工的劳动保障,就医,工作时间,工作报酬,文化娱乐等方面,国家应强力扶持,硬性规定,提高其待遇和生活条件。据实际工作生活情况和自愿的原则,准许户口的迁移。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