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人们大谈房价拐点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房价再涨十年》,至少到今天为止,那些观点是得到应验的。现在,房价话题依然热得发烫,觉得有再说说的必要。房价是不会降的,能降低涨幅就不错了,如果你够得着,趁早买。
谈房价要从根上说起。中国人的土地情节从古到今根深蒂固,它不光是财产,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让人心安的关键。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认准了这一点,所以成功了。今天的城里人客观上不大可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退而求其次,房子成了土地的替代品,你没有房子,其他东西再多也还是漂浮着的,踏实不了。没有房子,哪个姑娘和你结婚!讨老婆可是正宗的“刚性需求”。
你已经有了房子,但面积太小,经济条件好了会干什么?买一套更大的房子。不但提高了生活质量,人前人后有面子,还能保值升值,所以这样做的人很普遍。n年前就谈“房价拐点”,但房价一直在涨。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明天还会下雨,一般人都会这样想。事实上,即便是对少数炒房的人,现在离击鼓传花的阶段也还远着呢。我在事业单位,我的同事大多数都有单位的房子,五六十平方,够三口之家居住的,但现在绝大多数都在外面买了更大的房子。谁都知道,房子的价值不仅仅是实用。这是另一层次的刚性需求。
任志强说,房子是卖给有钱人的。既然是商品,当然要有钱才能买,任志强只不过是将朴实的道理用“反动”的形式包装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而已,事实上具有官方背景的龙永图也这样说过。注意,“有钱人”可以理解为与“没有钱的人”相对的“有钱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富翁”。任志强还说过,高档住宅是卖给富人的,这也不算错,穷人买别墅是废话。不过,那家伙最好改掉雷人的恶习。
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不是成本,而是供求关系,所以一个打火机可以卖到1万元,一块手表可以卖到1百万元,因为有人愿意掏这个钱。房子的道理也一样,之所以一平方卖到四五万元,是因为的确有人愿意掏这个钱,瞌睡怎么会拒绝枕头呢?换成是你,也一定不会能卖4万偏要卖3万。只要房子能卖出去,开发商是不会关心市民一个月的工资能否买到1平方的。农村人往城市跑,小城市的人往大城市跑,这是趋势,因为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加发展机会。一个村庄有一个人到县城买房,县城的开发商就不愁销售,一个小城市有100个人到大城市买房,大城市的开发商就不愁销售,而事实上,用村庄和小城市的平均规模衡量,不会少于1个和100个。这还仅仅是指“外来人口”,“本土人口”有钱人比“外来人口”要多得多。本市居民能否买得起房,开发商是不关心的,他也没那个义务。
政府有这个义务,即建设保障性住房。这牵涉到两个方面:财政能力和公平性。财政能力永远是有限的,为城镇居民大规模提供保障性住房,对农民是不公平的。保障性住房只能局限于最弱势群体,扩而大之,非但财政能力不足,也制造了新的不公。事情又绕回到开发商那里,而他们是逐利的。要降低房价,除非大幅增加土地供应量,使商品的供明显大于求,但这是与国情最矛盾的。降低土地出让金对降低房价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能卖多高,开发商一定不会客气,没有谁会嫌钱多。与其让利于开发商,还不如让国家多拿一点。
房地产刚开始并没有绑架中国经济,是经济从房地产市场见到好处甘愿被绑架的。土地出让、银行信贷、就业人口、辐射行业、官员政绩,哪一块现在离得开房地产?经常听到什么“组合拳”,其实只要想降房价,政府一拳就可以打下去,比如,规定每套面积不得大于50平方,禁止二套房的贷款,不算反人道吧?问题是,如果说房价上涨可能后果严重,则房价下跌的后果肯定比这个要严重得多,而且很可能对中国经济是致命的。假设房价全线下跌,根据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购房者将干脆停下来期待崩盘。开发商之所以能捂盘,是因为银行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一两个季度持币观望他是不怕的,下个季度连本带利算总账就是了,只要刚性需求还存在。政府也捂地,一方面是中国地少,得慢慢放出来,另一方面,这样才能兑现权力的价值,阴阳两面都有,不好一言以蔽之。有点社会阅历的都知道,事情到了“公私结合”这一步,不王也难,所以地王频现。
用香港和日本类比,说服力是不充分的,大陆人进香港、外国人进日本,和农村人进县城、小城市进大城市,不是一样的概念。刚性需求结合降价危险,房价只能是上涨,如果上涨速度能放慢一点,那就谢天谢地。只要银行有钱,开发商是有能力游说政府托市的。
房地产泡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今天的房价超出了今天的购买力,很明显是高了;今天的房价相当于明天的合理价格,买了不亏;今天的房价低于后天的价格,你能赚。笔者本人既不买房也不卖房,但还是想说一句:在房价问题上,舆论起不到多大作用,想买趁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