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主粮”·“非预期效应”·“不明真相”
大于不是“转基因作物”的反对派,并且支持中国科学家加快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因为它可能是农业的一个方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但是,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大于是怀疑派,因为对这个“转基因主粮”有着太多的不放心,对其中的许多问题还不明真相。
为什么会有太多的不放心呢?因为把一些力主“转基因主粮”的院士、教授、专家们说的,与相关的科普知识比较起来看,这些院士、教授、专家们好像不想让人们明白真相。举列来说,关于转基因食品,有科普课程是这样说的:
转基因食品的技术实质
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有利于人类的外源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体内,改变其遗传组成,使其获得原先不具备的品质与特性,以这些生物为来源的食品即转基因食品。这项技术可增加食品原料产量,改良品质营养价值和风味,去除食品的不良特性,减少农药使用。因而,它具有无法估量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
转基因食品在商品化之前,往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例如,美国涉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政府管理机构就有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农业部和环境保护署,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形成了一个十分高效而严密的安全保证体系。全世界的大多数科学家均对转基因技术持支持态度,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予以了肯定。自从 1996 年美国允许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在超市出售以来, 2 亿多美国人已吃了约 6 年,几千万澳大利亚人和加拿大人也在吃,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证明它是有问题的案例。
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但相对于传统的自然食品而言,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确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与未知的长期效应,其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转基因食品的这一属性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它是新一轮农业革命的曙光,是第二次绿色革命;反对者却认为它是危险的和有污染的,会给消费者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但是,争论的各方却往往并非简单地出于对食品安全性的考虑,也不完全是以科学为其出发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仅仅是科学问题吗?》http://alei6969.blogbus.com/logs/26314968.html)
这样来宣传转基因食品,不管准确不准确,至少是比较客观的。既让人们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又让人们知道它还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与未知的长期效应。其中的这个“未知的长期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非预期效应”。任何科学实验,既要看到效果完全实现或者大部分实现的预期效应,也不能不考虑实验的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或者大幅度偏离的“非预期效应”。俗话说“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说的就是这种“非预期效应”。
袁隆平说“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其中指出的“可能造成的影响”就包括了“转基因主粮”的“非预期效应”。
但是,在应对“不明真相”群众对“转基因主粮”安全性的质疑中,那些力主“转基因主粮”的院士、教授、专家们,闭口不提“转基因主粮”的“非预期效应”,只是一味强调“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成人吃转基因稻米657年也无恙”。对于别人提出的“非预期效应”问题,仅以“科学是动态的,说不清几十年后的事情”来打马虎。这样的表现是很反常的,也是很不应该的。
对于这样一项有史以来重大的科学实验,怎么能不考虑它的“非预期效应”,怎么可能不考虑它的“非预期效应”呢?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些力主“转基因主粮”的院士、教授、专家们的科学态度与技术水平,乃至他们急于要推广的动机。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不想让人们明白真相的表现,更增加了人们的猜疑与忧虑,更迫切地想了解事情的真相。
相关帖文: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最后阶段”
“转基因主粮”·“国家大事”·“偷偷摸摸”
“转基因主粮”·“吃不吃”·“吃没吃”
“转基因主粮”·“官学商一体”·“中美国”
“转基因主粮”·“股评”·“利益”
“转基因主粮”·“土鸡蛋”·“洋鸡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