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执着收集毛主席像章
12月21日,雁江区中和镇狮马村的城隍庙前格外热闹,一场以“纪念116周年”为主题的毛泽东画像、像章展在这里举行。这些收藏生动地展示了毛主席一生的丰功伟绩,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
举办这场展会的是狮马村的七旬老农唐顺银。55年来,有着深厚红色情结的他,收集毛主席画像500多种,像章300多枚。“希望更多年轻人看到我的珍藏,从而了解建立新中国、建设国家的不易,让革命传统在新一代人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收集品种多样化
“这张是学生时代的毛主席,这张是毛主席在延安接见少年儿童的……”73岁的唐顺银逐张地给大家介绍。展会的画像囊括了毛主席的一生,从少年时代到中南海居室沙发上的最后留影。
唐顺银告诉记者,12月26日是116周年纪念日,他收集的300多枚像章已经被中华毛泽东像章研究会借去,当天要在成都展出,现在家里只有少数的几十枚。“展会上的像章图片都是我复印下来的。”
来到唐顺银家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对收集毛主席像章的那份热爱与执著。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一个大皮箱,打开几层包裹物,小心翼翼地把珍藏品展示在我们面前。“他把这些都当心肝宝贝,以前家里失火,他只顾着拿这些东西。”老伴舒桂荣笑着说。 这些像章由铝、铜、陶瓷、塑料等各种材质制成,有圆形、五角形、鼓形、红旗形、花边形等多种形状,最大的直径为15厘米,最小的还不到1厘米。
除了爱好收集毛主席画像和像章外,关于毛主席的邮票和书籍,唐顺银也做了收集,只是数量不是很多。
“看到如此多的毛主席画像和像章,很容易勾起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前来观看的姚文超感叹道。
唐顺银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白石山战役和金城反击战等著名战役,并7次立功受奖。期间,18岁的唐顺银首次接触毛主席像章就产生了浓厚兴趣。“1951年,我们每名战士都领到了一枚花边形毛主席像章,上面刻有‘抗美援朝纪念’字样。”唐顺银说,怀着对伟人的无限崇敬之情,便把这枚像章保留了下来,从此也与毛主席像章结下了不解之缘。
痴迷收集55年
据了解,毛主席像章最早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后,毛主席像章制作进入鼎盛时期。 那时,已经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唐顺银把空闲时间都花在了收集上面。地摊、新华书店是他收集毛主席画像、像章的主要“阵地”, 资阳、成都、北京等地也都留有他寻找的足迹。“我当时简直达到痴迷的程度,宁可全家人一两个月不吃肉,也要把看上眼的东西买回来,甚至为了一张画像跑到废品收购站去刨。”如今,说起当时的情景,唐顺银仍然充满了甜美的回忆。
196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全国发行了100枚直径约15厘米的毛主席像章。由于数量有限,唐顺银没能在市场上买到,为了得到它,还颇费一番周折。唐顺银通过亲戚朋友多方打听,知道成都有人拥有这枚像章后,便登门拜访,并软磨硬泡让人家把这枚像章卖给他。1990年,为了从别人手中买一张画像,唐顺银专门赶到成都,“当时人家觉得我人生地不熟,肯定找不到他家,故意说‘只要你能找到我,画像就送给你’,后来我几经周折,果真找到他家,见我很诚恳,他就把画像送我了。”
唐顺银还与别的收藏爱好者交换藏品,但从藏家手里交换很难,有时可以说是“夺人所爱”,所以需要和藏家交朋友。他有一位在北京的藏家朋友,叫帅金禄。通过多年交往,帅先生觉得唐顺银作为一位普通农民,在收藏上花了这么多心血很是不易,十分佩服,因此把自己的部分收藏送给了唐顺银。
唐顺银的爱好也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没带够钱就让家里送钱来”。其实,唐顺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对于画像、像章的热爱总是让他出手很“大方”。老伴舒桂荣说,最初也觉得他这样乱花钱不行,但后来被他的执着所感动,还时常陪着他去买像章和画像。
唐顺银经常给自己的3个孩子讲毛主席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家里经济十分紧张,可他还是勒紧裤腰带领着孩子们专程到北京,在天安门前缅怀毛主席的伟绩。在唐顺银的影响下,几个孩子对今天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今都事业有成,大儿子还留在了北京。
1993年,对唐顺银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年正好是100周年,我和老伴专程到了北京,看到毛主席遗体那刻,我激动得流泪了。”唐顺银说。
愿意无偿赠送给国家
“喜欢的人当它是宝,不感兴趣的人只当它是废纸、废片,所以这种入迷的感觉只有我们收藏爱好者才能领悟。”唐顺银说,这些有关毛主席的藏品有着突出的政治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虽然收集的像章并不是金、银材质的,可在他眼里都是无价之宝。
随着藏品的增多,唐顺银认识到它们有更重要的教育意义。“如今的一些年轻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了解得太少了。”这些年来,只要有空,他就会在学校、家里给孩子们看自己的藏品,讲毛主席的革命故事。
“以后,政府如果要建博物馆之类的,需要这些画像和像章,我愿意无偿捐赠。”唐顺银说。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