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以来,围绕房价问题,在百姓、开发商、地方、中央之间,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百姓认为,开发商贪得无厌、牟取暴利,是房价居高不下的幕后推手;中央(以及大多数学者)也认为目前房价虚高,应该回归理性,出于对民生的考量,主张开发商应该主动让利降价,因此,中央在楼市摇摇欲坠之际,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站在了百姓的一边;而开发商面对岌岌可危的楼市和百姓的普遍呼吁,则表示“死也不降价”!各级地方政府则政策上力主“救市”,行动上积极“托市”,站在了开发商一边。
相关的各方,为什么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提交的一份报告——《我国房价何以居高不下》,为揭开其中隐藏的秘密提供了线索,该报告称,房地产开发所得大部分(70—80%以上)流向了政府,再刨除银行贷款利息和让开发商有苦难言的“行贿成本”,开发商的利润可谓是微乎其微.(有人说开发商的利润只有4—5%)
长期以来,我对一件事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边是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另一边却是节节攀升的GDP。整个城市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几乎快变成了一个超大型的住宅小区,却年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原来这一切的背后,是靠卖地、和房地产开发在支撑!有人说,“房地产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也有人把这种依靠卖地、搞房地产开发实现的财政增长,叫做“土地财政”,据说,这种土地财政在有些地区已占到了财政收入的60—70%不管怎么说,毋庸置疑的是,房地产业的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首屈一指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
而问题是,这种靠卖地、房地产开发支撑的所谓“经济繁荣”,到底能维持多久?温总理说我们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一亩也不能少。这就是说,土地会有卖完的一天,到那时我们的经济繁荣又靠什么来维持?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十多年前就预言,中国的经济高增长,是依靠大规模地动员资源的投入来维持的,这样的经济增长必然要难以为继。在各种经济资源中,土地资源无意识最稀缺、最珍贵的资源,然而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人们一强调保护资源、科学发展,更多的是想到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没有看到土地资源,才是所有资源中最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资源。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首先必须消灭过分依靠卖地、搞房地产开发来维持的“土地财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依靠土地”发展,为“依靠科技”、“依靠新产品开发”。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