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水母网3月6日消息,4日晚,烟台市区某知名中学学生孙杰(化名)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MP3和十几块钱被人抢走。乐山里附近一家商店的经营者告诉记者,像这样当街敲诈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前几天一个被抢的孩子还躲进店里打电话向家长求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敲诈抢劫手段多以“借钱、借手机”为由,“如果没有值钱的东西,学生就会被打。”多数孩子被抢后害怕报复,都不敢告诉父母。
而更让人揪心的是,烟台公安部门一举破获这个涉嫌敲诈、抢劫中学生的团伙后发现,6名嫌犯都是“90后”。其中年龄最大的91年出生,最小的竟是96年出生,分别来自安徽、黑龙江、陕西以及山东莒县、日照、蓬莱等地,6人中3人为半文盲,另外3人为文盲(没上学)。他们平时住在网吧、游戏厅,经过密谋,感觉抢劫学生是一条“生财之道”,于是便转战市内中学,先后拦路抢劫10起以上。
虽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每次看到新闻媒体里未成年人的各种违法犯罪,看到这些孩子还充满童真的眼神,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揪心的痛。
众所周知,“90后”,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在社会变革如火如荼的时期,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代,享受着比“80后”更为富足的物质生活,大多成长得太顺利,以至于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而失去了最初努力凭借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的机会。
不少“90后”的父辈进城打工,子女要么留守,要么流动借读。使一些父母对子女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简单粗暴。“90后”的城市梦比父辈更强烈,却难以融入城市;没有种田经历,更不想呆在农村;进入企业,又不愿从事简单的体力活;同时由于学历低、劳动技能差等原因,很难找到合适工作。也正因如此,他们有了更多的叛逆。追逐个性、重视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等特质。但他们思维活跃,更愿接受新事物,上网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网吧成为他们排除寂寞、结识朋友的一个重要场所。结果在网吧结交朋友,也更容易在前科人员的带领下结成违法犯罪团伙。
近年来从各地政法机关的调研中也发现,许多“90后”罪犯在学校时就已表现出孤僻、厌学、情绪化等特征,是同学、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过早地离开校园,寻找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处处布满陷阱的大城市,“90后”能够依赖的人际基础无非是同乡或者同龄人群体,在生存遇到困难或者威胁无法及时得到帮助时,很容易被一些犯罪团伙威逼利诱,铤而走险,走上犯罪路。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90后”)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呈现出多种形态,表现出新的特点,已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现实问题,给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敲响了警钟。“90后”暴力犯罪、团伙犯罪日渐增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并且,一些“90后”问题少年的劣根性在成长中不断膨胀,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入狱—出狱—再入狱”的恶性循环。
青少年既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花季的年华还未绽放就误入歧途,这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究竟是什么令这些年轻人如此冲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法制节目中播放的一段视频,似乎给出了合理的答案:有心理学家问一位“90后”犯罪少年:“如果给你犯罪的原因打10分,你自己怎么打分?”该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7分,家庭至少2.5分。”
在文字即将打完之际,我的心仍难以平静:案中那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不断在我眼前闪过,那些原本应该清澈的眼中多了些许恍惚,稚嫩的脸庞上掠过几丝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茫然甚至狡黠……他们的成长牵动着太多人的神经,小到家庭幸福,大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90后”犯罪更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射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生了病”——价值观的失范、物欲的刺激、应试教育的压力等,这都是社会需要反省的问题。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