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举“摸石头过河”伟大理论指导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不知深浅地、敢于“大胆创”的各级领导人。由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良莠不齐各奔东西,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钻钱眼儿”。不仅放弃了社会建设,而且只要是短期内见不到直接经济效益的也停建或拖延。进而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防不胜防。近年来,为了摆脱责任追究,颇为得意地“创新”了一块儿“亡羊补牢”的木板,起名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今年,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听的“事故发生后,某某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但没人报道是什么样的预案,该预案是否真的能按预定的方式运行和是否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
今年的西南旱灾,截至3月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我看应该晒一晒这几个省和重灾市县的发展建设规划,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看看他们有没有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看看预案里都有什么措施、步骤、方法,看看是不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最后在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预见和《预案》不能发挥现实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可以得出与前面所述基本一致的结论。
领导一个经济尚不发达、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实不容易,发生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人民也是能够理解的。可是,当您放弃已有的成功做法,一定要为创新而创新,那么发生重大问题,人民怎么能轻易原谅您呢?摘一段“雨夹雪”网友的博文,看看什么是伟大的“预案”。
毛主席时代:
一方面大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仅有大中水库23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有防洪作用的只有松辽流域的二龙山、闹得海、丰满等水库。新中国成立后,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85849座,其中大型水库482座,中型水库3000座。总库容5841多亿立方米。这些水库的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建设完成的。这里面有闻名于世的“人造天河红旗渠”,还有横跨110多公里的人造河“汉北河”等等。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江河治理。至70年代后期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包括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黄河治理、辽河治理等在内的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不仅消除了水患灾害,而且建立了许多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产生了兴利除弊的巨大效益。例如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挖、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同时还建了许多水库,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使海河流域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
在这种注重未雨绸缪的情况下,全国对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有了惊人的提高。甚至出现了1963年特大洪灾的情况下,大寨粮食仅减产百分之四,实现了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三不要”,向国家卖粮、社员口粮、集体存粮“三不少”的人间奇迹。(引自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3/139979.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