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云贵五省市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约有200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群众吃水已经十分困难,当前全国各地集中力量向灾区提供援助,抗旱救灾。
干旱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生过旱灾,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灾难。面对这次百年不遇的天灾,看着那一条条干涸的河流,倾听着灾民欲哭无泪的诉说。我们一方面感叹天灾的无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这仅仅是天灾吗?或许也不尽然,就连主流媒体也感叹“水利建设不如三十年前”。是啊!我们的水利建设已经到了非建设不可的地步,对于云南的水利建设破落到何种程度,我没有实地考察过,不敢妄加猜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云贵等地并不是传统缺水区,有着大量的江河存在,如水利建设没有落后到极点,也不至于出现如此严重的旱情。
众所周知,水利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入,按理说改革三十年,经济大发展,国家应该有实力进行水利建设,怎么会比所谓的“动乱年代,经济近乎崩溃的文革时代”还要落后呢?究其原因是政府的执政风格发生了改变,三十年前政府强调全国一盘棋,从整体上重视农业发展,很好的贯彻了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从长远出发,运用国家力量有计划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紧密的依靠群众,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完成了一个个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工程,河南兴修的红旗渠工程就是典型的代表,时至今日红旗渠仍然润泽着中原大地;而自从改革开放后,水利建设就很少有人问津了,原因很简单,水利建设作为一项投资大,收益慢的工程在以效益论英雄的功利时代,还有谁去花费气力呢?改革开放后,政府只强调经济效益,大搞唯生产力论。那些所谓的改革先锋们都去搞招商引资了,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用在讨好他们的“洋老爷”身上了,谁还去管水利这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再者,改革后农业集体化分崩离析也使得农村水利建设基本停滞,我曾经对鲁西一带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做过实地调查,发现建国后新修的水利沟渠约百分之九十已经废弃,以鲁西某镇为例,八十年代前农田水渠已修到了田间地头,基本上形成了整体的灌溉体系,能够做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所以该地的农业产值一直不错,而且还曾今受到过农业部的嘉奖,在八十年代初当地政府还能组织村民每年维护一下,但自从近二十多年来灌溉设施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一些领导忙于招商引资,放弃对农业的监管与扶植,到头来搞得农业基本上回到了靠天吃饭的状态,而招商只招来了一片片从未开工的破厂房!农业集体化后,农民又回到了小生产者的地位,公有制思想被小农思想所代替,各扫门前雪,而政府又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组织,最终导致建国后取得的成就被挥霍破坏!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仅仅看做政府的不作为,其实这是政府执政思想和执政模式发生改变的结果,建国以来的27年政府真正的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把最广大的群众利益作为头等大事,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真正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那时的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如火如荼,农业机械化即将实行,当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至少农业集体化道路是正确的!可是这一切都在80年代停止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农的狭隘和自私!政府有计划的组织民众的能力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漠视和对外商的奴颜婢膝。我想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全民的共同富裕,而不应该是一方面有人在灾害面前欲哭无泪另一方面有人却纸醉金迷!
我们在感叹旱魔肆虐、人民困苦的同时,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是谁造成的今天的恶果,是天灾?是人祸?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