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仍在持续,我浏览了一些驴友的博客和微博,他们带来更多的旱区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大旱之下的强烈的城乡差别。比如一名驴友的博客写道:“走在贵阳街道上,看不出这个正遭受大旱的贵州的省会城市有‘渴’的迹象。客房饮水机里有满满一桶矿泉水,我解手,水从马桶冲走;我洗澡,水从身上淌走……可在偏远山村,山民们为了喝上一口水得来回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城市和农村,其抗旱能力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水资源供应的差距,更在于建设资源的差距。城市有密密麻麻的供水管道和便捷道路,而农村却缺乏这些。
还有,当城市缺水时,可以建坝截水,本该流向农村的水源止步息流。而当农村缺水时,他们可选择余地就变得非常之少,非常容易陷入困境。
目前过得最艰难的,是那些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地处最偏远的山区,因为人手有限,暂时还没顾及,具体情况如何,恐怕连当地县上也很难清楚。
在天灾面前,他们几乎没有抵御的装备,而在外援支持方面,因为其偏远,也就成救灾力量到达的最末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最后得到帮助,这是现实的无奈。
这些地区会困难到什么程度?看看驴友的博客:“云南师宗县龙庆乡束米甸村地处偏僻,自干旱以来,村里早无水可喝,需要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买水,由于水价上升,部分本已非常贫困的村民甚至出现需要贷款来买水的窘境。”这个旱区博客,有一个签名“西南大旱,城市依然城市,农村更加农村”,让人很无语。大旱考验不同人群的承受力,力量强大的城里人可以安然度过,而无甚凭依的偏远山民却得承受最严峻的旱魃。
这让我想起今年两会期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说的一句话,“在积极抗旱的同时,我们还要总结反思教训,为什么新中国成立60年了,我们还不能保证农民的饮水安全?”60年,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却愈显薄弱。乡村已不再是田园牧歌,而昭示着几十年发展中仍停留于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我以为,这是西南大旱最值得反省并亡羊补牢的地方之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